翻譯 Translate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被蟲趕跑的一夜

昨晚跟老婆討論另一種的混成式教學
也就是目前KIPP、Khan正在為"個人化學習"所嘗試努力的方法
原本我們混成教學的想法是將教學模式、課程、數位、教材等等
依照課程需求去進行結合變化
目的是在讓各種課程的特質去呈現
讓孩子有多元的角度去觀察與學習
但新型態的混成學習模式
已經將原本重心思考課程、教學的元件問題
轉移到
如何以每一個學生為中心去進行個人化學習
因此
我們夫妻也覺得
這樣的透過混成學習進行個人化教育
將會朝向五個主軸做法
1.個人進度的安排與老師引導修正
2.個人在每個階段的精熟
3.個人在透過高參與學習中去達到自我高期待
4.個人透過完成進度後達到自我認同、信心、效能感
5.個人與同儕的關係運用達到微能力分組的效果
而這整個做法
數位科技將有助於歷程中的協助
其中包含
1.學生觀測
2.學生進度安排
3.AI協助學生自我修正(包含學習歷程與課程設計)
4.對教學者的引導、動機策略影響
5.對個人化學習的檢測定位
當然對於數位學習來說
第一步就是希望協助孩子能自我編程課程
其實就是透過大單元教學中
每一個學習元件的自我選擇、自我承諾
最後完成後的成就感
讓孩子發現
原來學習是自己的歷程
這一部分將會是數位協助自主學習最有價值的亮點
因此
這個編程中的"Block"
絕對不是好看的色塊
而是具有"容積"概念的
這個"容積"是包含了:知識節點、時間長短、學科適合、學科連結邏輯性等等
因此那是大大小小不同的Block~
而且到後台~是可以讓老師觀測與協助引導編輯的~
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平台已經做到這樣的效果
也希望有夥伴看到時跟小弟介紹一下
我只是很單純的想做做看
未來教育中個人化學習的嘗試~
如果真的可以
那老師的角色就真的是引導者
而學生學習中心的理想
就有可能真實的結合在學習歷程中~
透過完成的自我設定的成就感
滿足自我期望
然後再循環
而不斷自我突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