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就是如何解讀
而更吸引人的
就是找到答案!
找到答案,就能證明與澄清真相!
長期以來
我始終抱持的相信但必須懷疑的態度
我相信數位學習是必然的方向
但
始終懷疑甚麼樣的作法或方式
才能真的能帶給學生幫助
否則
只是一場舌燦蓮花的大戲!
因此每一個學期
我都會有一次的回顧、分析與省思
但這次更特別的
從顏老師兩年的翻轉課堂到我一年半的真實田野數據
加上有"取樣本"的關係
讓我不僅有更多的數據、也有更多的體驗
與看得到數位對於學生人格特質的比對!
一、MOOC(均一平台)對於學生數學程度的影響
仍然先強調,我不是專長於統計量化的研究
我只能用我基本的統計概念去進行比對
這次多半也是總分轉排序的方式進行
因此
使用MOOC對於小學高年級數學的影響
我在前文提到,數據用的是
1.均一平台的使用總點數,並且平均成每學期的均數
2.對照六次期中大考成績的總平均
3.用比序排名去比對,不用分數去比較,因為每次考試有難有易,比序應該可以減少影響。
很有趣的
光用色塊就可以看出端倪
光看到中間那排成績排序三區塊 幾乎跟第一排使用狀況是接近的 當然 也有特殊的狀況 這必須列入變異的解釋 也就特殊的離散! |
第二排是成績排序,色塊一樣是前10-粉紅、中10-黃色、後10-藍色
第三排式將將前者減去後者,粉紅色為"-3<均一排序-成績排序<3",越接近0越有關連性
大致上用色塊就可以看到使用越高,程度越好,有趨向一致性
另外,而相差在6名之內,個人覺得屬於具備高度關聯性的比率是68%
也就是利用MOOC翻轉學習的第一個假設
"使用就會變好、不用就會變差"的可能性有68%
這裡有個問題:
是學生本來好的學生就會用、不好的就懶得用?
還是
用了均一學生變好、懶得用也就變不好?
有點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那雞婆一點
就接著下面的比對吧!
二、MOOC與進、退步的比對
MOOC會不會好學生變更好、中等變優、落後爬起來?
或者反之
又或者對於不同狀況有不同的影響???
當然
我的假設是期待
融入MOOC是對孩子有幫助
反之
孩子不配合的就無法幫到忙
我利用四年級的成績排序來比對
並且用色塊來標示
出現第四排
可以看到並不是程度好的就成績好 而是因為更進步 相對而言 很明顯的比較沒有配合運作的孩子 自然而然在排序上也比較容易退步 |
一樣用分數轉比序方式來比對
粉紅色是「進步」、黃色是「退步」、白色是「不變」
非常有趣的是
前10名進步比率60%、退步20%、不變20%
中10名進步比率40%、退步50%、不變10%
後10名進步比率11%、退步56%、不變33%
如果
我又把"進步的名次當成積分",透過加總來看前、中、後進退步的總和
也就是看那些區段會因為使用「均一平台」而有顯著進步的狀況
結果是
前10名進步退步加總後可以得到10分
中10名進步退步加總後可以得到9分
後10名進步退步加總後可以得到-19分
因此
整體來說
對於較優程度學生,多數高度運用平台,並且不斷自我提升,並不是本身優,而是優又搭配所以更優!
對於中等程度學生,多數中度運用平台,使用後也能有所提升或保持,幫助不少!
但對於較弱程度學生,多數低度運用平台,相對而言多數退步或保持,本身就不配合,那就"不進則退"了~~~
因此推論
學生成績表現高低
並不只是因為本身程度高低
也與使用狀況有明顯的相關性
相對而言
成績好也願意投入者,更有進步的成效!!!
但是如果由導師本人仔細看表內與真實學生狀況
「最前端的學生」其實前兩位成績與使用均一並沒有高度關聯
「最後端的學生」因為幾乎不用、成績也不理想、也因此排名變化不大
前者是因為本身程度太好,事實上均一影響也不大
後者是因為家庭支持度低、家庭問題、管教不易導致3C亂用
所以也對平台的使用度低
這是最後末端的學生 男生幾乎都有3C誤用紀錄 常常開著均一又開「分頁」...... 這是最標準的使用不當現象 女生多半是數學邏輯理解上比較弱、文科卻超級強的反差現象 |
反而是在中上到中區間的孩子
有高關聯並有進步
因此,使用度高,對於中上到中的孩子效用較為顯著。
對於極端的優與弱的兩側孩子
MOOC翻轉學習影響就小很多!!!
這是上中~中中左右的孩子 很明顯的班排序多數是進步與保持水準 而其中退步的兩個也在2名之內~其實真的不大~ 比較特別的-6退步的女生 是作文六級分的孩子喔! 更特別的是她自己覺得數學變得很好 而且平時作業表現得真的不錯 只是考試容易出錯 這又是一個問題?! |
再者~
在中段學生中~有一個今年才轉入的學生~
因此在使用MOOC與適應上需要更久的時間
因此
如果扣除她,整個中段學生的積分也會到達18分!!!
但這是單指成績~而且是大考成績~
沒有列入平常成績
而四年級的排序是"總成績"
是平常50%+大考50%~
因此比對起來比較"不對稱"
而且
因為高年級數學難度高很多
因此許多成績會受到影響
換句話說
當到高年級,難度提高時
保持水平已經是......進步了!!!有跟上!!!
更別說有的只是進退1~2名
因此
可以說全班有60%的孩子都在超越與進步學習中!!!
但很可惜的
4成的孩子相對於全班是排序
是平均退後4名
沒有高度配合甚是有差!!!
不過
這有個小問題
有人進步~就會有人變成退步~
所以這裡看進退步的原因是
主要是看看與使用均一教育平台有沒有關聯性
答案是的確有關係!!!
少用真的會成為落後的因素
但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有人是不相信自己退步的!!!
甚至不少人認為自己數學是有進步!!!
這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考試歸考試
但平時表現、作業、小考等等
的確有的孩子表現很好
那為什麼呢?
對此我又趕緊做了個調查
與過去經驗相比較
就在於
翻轉學習對於學習動機提升的意義
原比成績
在孩子成長得自我感受度更加重要
也就是
對於數學如果保持一定的自信
MOOC翻轉學習模式的學習意義
遠比單看成績更有價值!!!
也就是我常說的
翻轉學習
孩子喜歡上課就贏一大半!!!
學生對於"數學自信與喜歡課堂的感受"
前10高覺得變更好的有80%、不變20%
中10覺得變更好的一樣是80%、不變20%
後10變更好的有78%、不變22%
幾乎一致
全班覺得自己對數學更好的整體比率是85%、沒變化15%
對於MOOC翻轉學習的課堂
喜歡的是88%、普通12%、討厭是0
所以整體從成績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來看
與我們過去的經驗非常符合!!!
一般來說
MOOC翻轉學習模式對於成績的幫助
以
前1/3學生會有立即效果
中1/3學生會有高度效果
後1/3學生會需要更長時間進行
但我們老師往往總會以後端學生的改變為主要目標
希望拉起低成就的學生
但往往耗時耗力
因此操之過急、以成績為重的老師會很快失去信心!!!
但如果以"重建學習信心"來看
日積月累的耕耘
則是能普遍地重新建立起來!!!
最感動的就是"最後一位"孩子
填寫問卷的結果是這樣
翻轉課堂的活動 "最後一位孩子"都很喜歡 但很明顯的 對自學性高的均一教育平台比較沒興趣 因此 遊戲性質高的PA對他來說 是更可以吸引他學習的平台 可見獎勵與有趣的課程是吸引這群後半段孩子最重要的動力 |
個人認為這非常重要!!!
因為只要保持興趣與自信
就有逐漸起色的可能
如同我常說的~~~前段看成績拉抬~後段看信心重建!!!
甚至
前段看均一自學~後段用PA補救的差異化教學思維也似乎可見
三、"好學生"取樣之特質!
此時,搞了老半天~終於!!!
使用率高、有進步、成績與使用率具高度關聯的"MOOC好學生"樣本就出現了
總共有八位孩子
(當然其他孩子都可以另外發展其他刻度的樣本,但先不討論....講不完!!!)
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技術型:
主要特質是喜歡使用技能、解題,企圖心高、不斷挑戰、成績思維重、較老實、內向、人際關係友善。作文都普通。
2.自學型:
主要特質是使用技能、影片均高、偏向自主學習、企圖心高、自我肯定、成績維持高度、部分具備外放、好發表。邏輯、推證、思考發散有高程度,普遍作文強。
這有點像之前做質性歸納時的概念分析 當然 就詮釋學上是滿主觀的 但對學生來說 相處三個學期的老師角度 也算深入的客觀 |
四、變異問題
以下可能造成離散很大的狀況
因此在"量尺"的邏輯運算時,可能要考量這些"參數"。
1.使用率最高:
使用率最高者從中段進步到前段,進步5名,效果很好。但是因為使用率第1,班排第8
所以變成排名差是-7。
2.使用率低但成績優異:
均一排名低落但成績優異者,多半是因為家庭反對數為使用,依然具備"好學生"特質。
3.與老師自學作業相當者:
本班均一使用率最符合中間值的孩子是排17名,因為這個孩子個性耿直、說一就一,但也不會多做,因此多半遵守老師作業,不會多弄。因此老師自學規劃的份量與均一點數數量最吻合的應該是這位「17名」同學。因此,17名之前的同學,都是屬於額外自主學習分量多的。
4.努力但資質真的不行:
17名之前,但成績落在後段學生的有幾位女同學。實際上非常的努力,但屬於"文科超強,數理邏輯弱"的樣態,但具備"好學生"特質。
五、其他有趣的
1.臨界值的兩個學生:
在前段到中段,中段到後段臨界的兩個女孩子
居然排名差都是0,也就是均一排名與成績排名一模一樣
分別代表了"高度使用高度成就"、"低度使用低度成就"
而且前者進步,後者退步
所以以此類推
數位平台融入學習
相信不論哪一科或哪一個平台,融入得宜,學生配合
的確都能有很好的幫助
2.均一與PA的感受度:
本班長期蹲點使用"均一"與"PAGAMO"
那孩子的感覺呢???
首先,認為均一與PA兩個對於學習比較有幫助
有73%認為是均一
有26%是PA但是......如果問到喜歡均一還是PA?均一是40%PA是60%這......呵呵~
孩子心頭知道自學要看均一~但又喜歡PA的遊戲化題目~
這些都是希望均一跟PA越來越接近的意見 滿有趣的 |
在家數位自學基礎程度,然後上課進行討論、遊戲去進階學習~
這樣的模式
百分百沒有人不喜歡"翻轉學習"
更有趣的
居然會讓85%的孩子自己感覺數學變好~
當中包含不少實際成績不一定變好的孩子~
只是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學習者的霍桑效應"???
讓自己感覺因為我在翻轉學習的班級中
所以我數學也跟著變好的感覺
不過
如果真是這樣
建立自信心、勇敢嘗試解題、不怕錯誤
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
4.對於老師上課
有54%希望保持,8%沒意見
也就是六下持續下去的有62%
至於另外的27%建議是希望"更有趣"......
當然
也有超級自愛型的11%希望上課多加練習題庫
所以
既然是這樣
老師就要更努力的
把題庫轉成有趣的題目與活動
讓608的孩子繼續保持數學的動力囉!!!持續翻轉學習!!!
呵呵~~~
總結:
我仍然是比較希望做出
某種數學學習歷程→對應出某種學習者需求與特質→反饋學習建議、策略→補強、補救、自學→再迴圈不斷下去
這樣的量尺與刻度
不過
我也知道很困難
所以這次先利用每次期末的反省與觀察
順便搭配"好學生"專案的討論
先進行一次刻度的尋找
當然
後續的討論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畢竟
如果可以將這樣的刻度
轉化成數位運算的量尺
那真的是踏出第一步了!!!
或許
"教育版的杯麵"真的會在某一天出現啊!!!
那
老師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