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看到電視談考試...

對於考試
如果台灣真的文化是以"公平"為準
不看個人~
現在的測驗評量方向的確是很難改變
相對而言
除非台灣整體社會
對教育的文化思維真的走向適性、尊重個別
才有機會改變
而這文化上的問題...不是只有老師翻轉就好~也不是長官改革就可~
是需要時間的催化與社會心態的調整
至少......
短時間應該沒有任何縣市政府教育局宣布停止期中評量~呵~
所以
我必須承認我還是會向考試去看齊
但我總會告訴孩子
對考試做準備,如同對未來任何社會上的挑戰一樣
重點不在成績~而在面對挑戰的心態~
永不放棄~做好準備~
而考試的結果,重點也不在分數~
而是在你到底懂了多少~
更何況~
你還記得你小一的期末考數學幾分嗎?
但你一定會加減法~
教改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沒辦法一下子就跳躍
其實~教改失敗~無非就是跳躍太快
因此
轉折之間
找到著力點來正面的看待一切
相信對於教育改革才能降低衝突
所以還是覺得......慢慢來~慢慢翻~
一點一點
總會累積穿石的~
何必急著一定是誰成功???
更何況急著成功的~支持度都不到9了......(逃)
我很喜歡在大一時
一位教授的論點~螺絲的道理
再大的機器
多麼耀眼
缺了一顆螺絲就可能跑不動了~
所以
與其當一台耀眼卻跑不動的機器
不如
當一顆不起眼卻能讓耀眼的機器運作的小小螺絲
因為~那才是最重要的一顆關鍵螺絲~
將受人尊重~
所以從此我想當一顆小螺絲~
那...傑克在哪呢?...好冷(冷笑話中)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翻轉八大問

剛剛打完某大學的訪談稿回應~
第一題~問我的教育理念與為什麼要翻轉教學
我的回答如下............
我並沒有什麼高尚的教育理念,就是當一個認真的老師。
而一個認真的老師,本來就要為孩子去思考什麼是好的教學、需要的教學與能使用的教學資源,如果這些都做不到,我實在不知道當一個老師有什麼意義。
老師的成就不就是來自於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只是隨著時間長大,依照教科書學習,老師不就只是一個教書匠、翻譯機而已。
所以,我做翻轉教學,很簡單,就是為了孩子的學習。
能想像一個孩子到了五年級還不會加法?那是一連串的被放棄所導致!更別說孩子也放棄了。所以,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本來就是老師的職責。這份薪水如果連這種責任都沒有,就不要怪說為什麼家長、社會會把老師看低了。
所以,對我來說,翻轉教學的核心,就是為了翻轉孩子原本的學習問題。
為什麼這個世代需要?很簡單,如果原本教學方法是無敵的,那為什麼到現在學習問題一大堆、教改越來越失敗?而在這種不斷變化的世界當中,學習型態的改變、思潮的改變、孩子的改變、社會的改變,我們還在用一種老方法,就別怪為什麼孩子要遠離教室。
所以,翻轉教學的老師,反而不需要太多特殊的專業知能,有時候反而會被這些老東西綁死。所要的是─
反省現況、思考問題、行動解決與熱情堅持。

第二題問我的翻轉教學方針
翻轉教學的設計其實現在有很多很多方向,有學思達、遊戲教學、心智圖法、曼陀羅法等等。我個人比較偏向利用數位方式來進行翻轉課堂,也就是「在家利用網路、影片先自學,到學校進行討論、習寫」。我的翻轉算比較屬於「美式」的,但隨著時間、學習、反省與自己嘗試,我發現我現在除了規畫每天讓孩子到均一教育平台上去觀看自學影片之外,上課的時候,同一堂課我會用到幾種方式來進行。例如我可能先在五分鐘前先用平板讓孩子到Google的表單進行基本概念測驗,了解自學狀況。在依照即時的成績狀況,狀況不好就馬上進行概念再一次的講解,狀況好就馬上決定討論、跳躍學習。而我通常會依照課程內容,例如偏向計算能力的單元,我就會利用搶答、數學賓果來刺激學生在現場練習計算。如果是應用題解題的,我就會拿小白板進行小組討論。當然這時候獎勵與競賽制度就是很重要的班級經營。分組部分原則上是差異化分組,可以參考林健豐老師的ABC分組法,很好用。而加分制度,採個人與團體都有。我滿喜歡郭進成老師的海螺加分法,不過我又有點改變,我讓學生自己設計,這樣的效果會讓學生更願意參加投入。另外抽籤的時候,我會分專門抽籤與比快速舉手,前者都會故意抽程度不好或不專心,這樣她們就會覺得「老天有眼」上課要認真。後者就是給程度好的孩子滿足虛榮感一下。至於獎勵制度我個人是偏向結合學校榮譽制度,不要物質化。其實只要老師幽默風趣一點,然後有點像電視搶答節目一樣的氣氛,孩子都會願意投入。
另外我常常會用純美式的翻轉,就是單純作業習寫討論。程度好的做完就可以利用平板上均一去做更精深的自我學習。程度中等的可以問同學,慢慢完成作業。因為這兩種我比較不用擔心,所以我就可以專門站在低成就孩子身邊給予指導。所以一堂課可以滿足三種學生。而孩子作業寫完,回家快樂輕鬆,看影片有趣多了,因此對於數學的恐懼感就差很大。而公平的學習,不是齊頭式的假平等,而是如何依照個人的狀況來發展。因此拔尖優秀的孩子,扶弱低成就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所以一堂課滿足三種學生,自然孩子就會樂在其中。

第三題問我影片自學問題

均一教育平台有很好的觀測機制,這對於老師幫助很大。當然,有看就要加分,這是最基本的。因為有看影片,上課就不用教科書、可以玩遊戲、可以討論、可以寫功課,所以孩子都愛翻轉教學。如果沒看影片,馬上轉回教科書,學生立馬唉唉叫。讓孩子知道翻轉教學與一般教學的差異,自然就會「訓練」出來。
至於影片製作我個人是非必要時,不會去刻意製作。因為老師累了一天,回家還要作影片,就別想用影片翻轉教學了。更何況已經有均一教育平台很棒的影片,幹嘛製造資訊垃圾一堆。而均一又已經整理搭配教科書,輕鬆又簡單。把時間浪費在「教學研究上」,不是更好。而均一的影片本身就5~10鐘以內,程度好的還可以快轉、程度不好的重複看,不用去思考什麼標準。MOOC的影片會比OCW好,就是影片符合人體工學,專注力18分鐘。而一年多下來,不用擔心影像畫面會導致無法回歸傳統,因為,自學影片的內容是基礎的,難題交給老師指導,所以課堂上老師就講難題、高層次、跳躍學習的東西。過去傳統都是「教易寫難」,所以學生回家不會寫、不想寫,老師第二天氣的要死。翻轉就變成「學易教難」,把簡單的學習交給學生、困難的還給老師,所以不會有無法回歸傳統的問題。而且,翻轉用多了也會膩,偶而來點講述法,調整不同的教學口味,學生才會有不同的刺激來持續。

第三題問我翻轉的困難

最難的還是老師願不願重新調整思維與真正行動改變。因為很多人都覺得翻轉只是一個浪潮,沒有深入了解翻轉教學對孩子的幫助,例如「學易教難」、「回家沒有壓力」、「上課變有趣」、「一堂課滿足三種需求」,這些正是孩子最辛苦的,但大人卻是最忽略的。說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大人下班後,都會休息、吃飯、泡茶、看電視,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下課後還要寫一堆很難的功課、學一堆很累的才藝。就別怪孩子到了大學解脫後,完全不想學習。大人才是變態,自己躺在沙發上,小孩還在苦哈哈。但是,我們有翻轉思考過嗎?這一次就是真的「為孩子著想」的改變啊!另外,人是習慣的動物,反正我教習慣了,就算知道很好的東西,聽一聽演講,當下熱情湧現,回家冷一半,第二天還要想一想,接下還就一切照舊。所以我寫過一篇文章「習慣是教室的沉痾」老師連教書都像「填鴨」,因為老師的老師就是這樣教的。一代又一代。所以,如何克服?這不是用什麼訓練或研習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整個社會來翻轉思維的。如果說我為什麼可以談翻轉,不如說我會思考為什麼、我會去行動。這一點就真的是人格特質了!因此,當教學器材有困難,我會去找東西。當學生有問題、不看片,我會去思考如何轉變。這裡所說的一切困難,基本上克服的只有反省與行動,沒有誰的是標準答案。因為學生不同、教室不同、社區不同,我的解決方法,不見得適用全部老師。更慘的是,我可以用,你不能用,最後還被批評翻轉教學有問題。所以我很不喜歡談我怎麼做,我比較喜歡說我的東西是給大家靈感,詳細請看部落格,寫了一百多篇。有行動力的、反省的自然去琢磨,沒有的,講再多都是廢話,還會批評,更傷人。所以,所有的克服只有兩個答案→反省與行動。如果想看看我的做法,請參考部落格,每一篇看過就知道了。

第四題問我翻轉教學優缺點

當孩子回家先自學,已經有先備知識,老師上課就輕鬆多了。而且搭配著作業題目習寫,回家作業就完成了,不會有第二天沒寫沒帶氣的要死。當孩子回家變成輕鬆看影片,沒有孩子會討厭上學。而當老師不需要再教教科書,就可以玩玩遊戲、討論、發表等等,進度也沒壓力,孩子在課堂上很有樂趣。所以不會有想睡覺的,也不會有害怕數學的。所以真的不錯!但是,數位影片自學的翻轉,多少還是會有專業的問題,例如載具、網路、家中設備、家長意見等等,所以會有門檻問題。比起學思達來說,數位翻轉難度比較高一點,國小尤其是家長接受度。有的孩子家庭支持度很低、有的是很反對,不過日子久了,在學校進行補看影片,也都還好。
我反而個人是覺得缺點就是常常有人要訪談~觀課~訪問~呵呵~很煩啊!!!我是為孩子做~不是為自己出名~所以每次電話聲響都不太想接~

第五題問我如何評估學習成效

評估很簡單,可以用平板+Google表單,函數設定好馬上就知道對錯。另外直接用均一平台也可以看到學生狀況。而上課的反應也是很簡單,看到呆呆的就是有問題了,看到猛舉手,就是很OK。另外討論時寫小白板的答案,一看也可以知道是什麼狀況。說真的,教學評估重點不是在如何評估、標準等等形式,而是在當下你知道狀況時,你如何依照回饋進行調整。所以一堂課上課前我都會到均一上面看看自學狀況,不好,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再重複講概念。所以我常說備課不是準備教科書內容,而是要準備「學生程度」的了解。但是過去靠傳統作業都要等到第二天,現在有數位,就可以運用數據來思考第二天的教學。說真的,有經驗的老師大概現場有什麼狀況,就會馬上反應,不用想的太理論或太多,教學就是─繼續、停頓、回頭。至於教學成效,我認為對於優秀學生可以看到成績真的衝很快,對於低成就學生就用學習態度來看,你會看到翻轉教學的孩子,會比較喜歡上課了!因為,翻轉可以讓他睡不著!
說真的,原本翻轉教學最原始的做法就是為了補救教學,所以回家看老師上課影片,當然對低成就有很大幫助。更別說均一教育平台或者是PAGAMO平台,有遊戲概念的教學,對低成就孩子吸引力更大。至於拿到ipad造成的動機,別說低成就,連兩歲孩子都會馬上被吸引,我想數位放大學習動機的效果就不用多說了。

第六題問我學生有無抗拒或喜歡翻轉

無抗拒,只有跟老師唉唉叫說:老師!我們要翻轉啦!不要上課本。喜歡的原因有平板可用、作業變影片、上課寫完作業、上課有遊戲、有討論、很活潑不會無聊,所以沒有負面的。而當孩子不怕數學,成效當然會有,看是要量化的還是質性的。量化的不一定會很好,因為有的孩子連加減乘除都不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100,但質性變化就很明顯,願意投入、喜歡上課。光是這樣就很感動了,總比不來學校、上課睡覺好太多了。
至於科技接受度,這一題基本上沒甚麼好討論的,呵呵~老師一張老臉,換換電腦沒人會拒絕的。應該是這樣說,在完全接受度之下,老師要如何思考自己的角色!實際上科技再好再強,老師的「人師」角色是無法取代的。因此每天只會教書的老師,學生不需要。但交心、交朋友的老師,學生會天天追著你跑的。所以科技教學浪潮下,老師反而應該從教學的角色,還給學生自主權,但是在輔導的角色上去掌握主權。教出有品格有品味的學生,這個社會才有人文。

第七題家長反應

只要老師有專業的素養,說真的,家長多數都會佩服與配合。所以我面對到的多半是非常支持的。更何況,當你做出成效,孩子喜歡上課、不怕數學,您認為家長會反對嗎?
其實這樣說好了,家長聽孩子、孩子聽老師,所以只要讓孩子喜歡,孩子自然回家會宣傳,家長就會放心與肯定。不用刻意地去解釋什麼,就讓孩子的行為去詮釋老師的專業,家長就會肯定了。而成功了,就會口耳相傳。自然就能達到改變社區的效果。所以,我們這一屆五年級家長,有很多私下自己帶著孩子用均一,要求老師用平板、翻轉教學等等。

第八題對於想要或正在翻轉的老師建議

把握反省、行動兩大原則,就是翻轉教師了!不然講一堆都是廢話,不做不動不嘗試,也不會怎樣啦!所以我才會有一句話「翻轉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就很不一樣!」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開箱文~又是一個從無開始......帶著孩子開機設定

今天拿到28台全新平板
如果對「一個」資訊組長來說
大概是一場耗時耗力的準備戰
光是拆盒子、拆膜等等~就很傷腦筋了~

而對於「一個」導師來說
大概是一場惡夢
因為狀況百出
如果資訊能力比較弱的話~應該是直接「閒置」了吧~
這也就是利用數位進行翻轉教學門檻比較難的原因~

不過其實透過一連串清楚、有效的系統命令
28台全新平板一樣可以在班級裡面
30分鐘搞定使用~
而且還可以透過老師的示範
讓孩子接觸正確的"開箱"~下載應該用的軟體~

其實
很多時候都是機會教育
當我們長嘆孩子沒有能力時
是不是我們又過度擔心孩子做不到???
就放手讓ㄊㄚ們去做吧~

首先,建議老師本身先自己從開箱到安裝
自己先跑一次
讓自己知道可能的問題
例如這次的MSI平板有幾個特性

  1. 包裝精美的外膜~就不是可以用手隨便摳開的~
  2. 內附的變壓器是可以換插頭的,但也是惡夢,零件多而且要額外裝~
  3. 開機後電源大約在40%左右,因此時間不能拖太長
  4. 內建的"微星輸入法"必須額外設定點選才會有,否則將只有英文輸入
  5. 內建的瀏覽器無法在均一上正常開題目,因此要另外裝Google瀏覽器~
  6. 開機設定是英文,必須一開始就改語系。


因此對於這樣的開箱
如果想要讓學生嘗試、學習~
就必須制定好一套流程
而不是隨便開隨便弄~否則那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的開箱教學流程是這樣設定:
  1. 打開紙箱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數量,避免急著開箱興奮地搞錯數量,很難釐清責任。尤其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開箱態度
  2. 接下來一盒一盒拿出來,請孩子先檢視外觀是否有無破損。這是教導孩子正確的開箱觀念,雖然多數不會有問題,但也要提醒他們。
  3. 準備好迴紋針用來刺穿外膜,盡量不使用刀片,一方面避免學生受傷,一方面也想保留盒子完整。效果:果然大家平安無事。
  4. 打開盒裝,將外膜垃圾統一集中,桌面保持乾淨。
  5. 接下來一樣不能拆平板外膜,先教孩子檢查面板是否完好、背板殼裝是否無破損刮痕。確定無誤後,依照護膜的箭頭方向撕開,這樣就可以放心多了。順便教導孩子面臨有問題退換貨的權責。網路購物是遲早都會面對的,保護自己的權益至上。
  6. 再一次確定IPS面板無破損後,就可以拉開面板護膜。三次的確認可以讓孩子學習注意未來網路購物確保自己權益的重要性。
  7. 接下來打開內盒,清點說明書、保證書、三種插座、兩條長短USB、一個變壓器。也讓孩子知道清點內容物的重要性
  8. 三種插座只有一個是台灣插座,因此請孩子拿出需要的一組插座、一個變壓器與一條長的USB線路,其餘收進內盒。外盒包裝好後,檢查桌面是否乾淨。而桌上只有一個盒子、一台平板與一組充電器。其實到這邊,孩子都能依序完整收拾乾淨,垃圾集中,所以「螞蟻雄兵」還是很好用的。但!千萬別先開機!一但開機馬上專注力就跑了,到時就很難收拾了。
  9. 將原本的盒裝在收回紙箱內,一切收拾乾淨。還是不能開機!
  10. 確定沒問題,開始統一開機。這時程度好反應快的一定會一路亂按下去,所以務必提醒這些學生,甚至必要時就該警告"一步一步"配合老師的動作,否則往往這些孩子反而因為自以為是就忽略了一些重要動作,搞得只好重來一次。
  11. 這一次的平板開機要先設定「語系」,再設定「WIFI」,再設定「輸入法」,最後再到桌面,再到「使用者帳戶」去設定Google帳號。一步一步做,每次停頓確認,在往下走。大約不消5分鐘,都能順利開機設定好。
  12. 之所以要設定Google帳號,最主要的就是讓他們下載Google相關app。所以一切沒問題之後,就可以帶著他們Google Store去找到需要的相關APP下載。但千萬不要多,因為好的數位平台都是網頁式了!因此,反而可以讓他們利用「我的最愛」裡面建立書籤到「主畫面」去,以後直接在桌面上就點選使用,例如均一教育平台、PAGAMO、字音字形網、新北市雲端電子圖書館等等~
  13. 這時因為同時間28台上網,一定很慢,呵呵~學生就中計了!因為很慢,所以請大家把平板放好,出去準備上下一堂課了,讓平板慢慢地、安靜地下載,回來就可以用了!學生一定會聽話,因為,為了下載順利、為了自己的"數位夥伴"能順利使用,宛如交給了時間去熟成一樣,乖乖的放好,還會輕拍兩下~秀秀~。
  14. 當然,學生出去上課,就是阿源老師"收拾戰場"的時候。畢竟APP的下載沒有那麼大,不消一時半刻就都安裝好了,一台一台的輕鬆收起來,或者插電、或者關機都可以,28台通通搞定,大概40分鐘完工插好電。
  15. 學生回來後一定會問平板去哪了???請正式上課時再使用~呵呵!!!~
其實整個過程要能達到教學效果、又要能夠開箱順利
有賴老師先對於拿到的平板先了解開箱特性
規劃好流程
就能順利地讓孩子"親身體驗開箱"的樂趣
又能讓老師一次搞定所有機台
有學習、有新奇、有成就
從無開始~~~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啊!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偶然~

昨天放學
同學年一位認真的老師來送期末考複習卷
一直以來
我很敬佩這位老師
他跟我太太一樣~代課十年~但非常的認真~
而去年總算如願考上正式老師
不過
卻不減之前的教學水準~
每次經過她的班級
總會感覺到一種幸福的氣氛
那是可以在孩子臉上與空氣中看得到的~

因為昨晚我用Line把今天教孩子剪窗花+對稱軸的PPT寄給大家看
她好奇的問起我的進度是不是到了最後單元~
我笑說不是~
但我的進度的確比較快
而且今天綜合課剪窗花順便已經將9-1與9-2介紹了~
所以幾乎這禮拜就快結束第九單元
她很好奇的問為什麼?

其實就是翻轉教學的一種優點
當孩子回家先看影片的時候
上課就不太需要再講教科書了
此時
就可以依照課程內容決定要採取哪些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變化球路~
一般來說如果是計算型態的多的內容~例如小數加減乘除~
我會多半使用習作、難題來做習寫討論
或者競賽搶答~提升計算速度~
如果是偏向多層次的思考時~例如四則運算應用題時
就會利用合作學習或小學思達方式進行
加強思考~
當然如果室操作型態的~尤其是幾何概念~例如對稱軸等
就會玩一下操作、遊戲等等活動
讓學習更有印象
當然
教科書跳過
自然進度也變得快多了~
教科書不用
自己更要了解教材、了解學生
所以會更活化教學

當然老問題~就是看影片的狀況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看影片
沒有基礎就進行較高層次的活動
事實上翻轉教學反而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但即使是我的班級~每天大約都有七八成的自學~
仍然有家長不願意或學生自我"放風"的狀況
因此
班級經營、獎勵制度與補救措施就很重要
此時班級有無線訊號、平板數台(甚至每人一台)
就會有很好的"課前預習"效果~
當然,目前我的模式仍然會在活動前做5~10分鐘的概念歸納
盡量彌補沒有看影片或沒看完整的問題
而且
當孩子嘗過甜頭─上課擺脫講授、有遊戲、有搶答、討論時~
其實我會刻意的告訴孩子
如果你們不看影片
老師就沒辦法進行翻轉教學
不能玩遊戲、不能寫作業~
此刻~
孩子真的會有認真回家自學
這一招還真的很好用~

此刻
這位夥伴又是眼睛亮又是有點感嘆
眼睛亮的原因是有個好方法
感嘆的是
教室裡面的老問題......
為了三分之一的孩子~跳針跳針重複講~另外一群就無聊了~
看到孩子不會的眼光~還有已經會但無聊的眼光,多少會感嘆~
而「教易寫難」的傳統方式~
低成就的孩子回家不寫作業、寫不好作業~
第二天又補又催的~
多少還會造成師生衝突~真的很感嘆~
而進度造成的壓力
多少受制於教科書逐章逐步講思維
老師累~壓力大~
教學效率自然降低
比較起來~翻轉真的差很大~

我笑著說~
翻轉~本來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的做法~
不是什麼大本事
只要把「教易寫難」轉成「教難學易」~
回家鼓勵自學~在學校寫完作業~
不僅進度快~作業寫的好~收的齊~師生更可以衝突降低~
而且當四處巡視時
程度好的寫完可以利用平板上均一
做更精深的學習~
擺脫傳統聲光色的數位效果~真的很好用~
程度中等的可以慢慢寫完
也可以問問程度好的~
最後也有機會完成~慢慢提升成就感~
程度弱的
老師就站在身邊督促、陪伴、指導~
孩子也會感受到老師的溫暖與專心
同學的協助
也可促成友情的分享與激勵
想來~
不就是一種逆向操作而已~
真的不是大本事~

那老師笑了起來
在那個笑容中
我發現一位認真的老師
為了孩子尋求教學改變的機會
而我
很榮幸的
在這樣一個偶然交考卷給學年主任的半小時內
能分享我的體驗與心得
說真的
如果少一點行政工作
多一點教學對話
其實
就會讓教學更加精進
反而~就會讓行政工作不需要那麼多
因為
老師教得好~
長官也放心~
就不需要抱持著防禦性的思考來彼此要求
深怕你做得不夠多
最後造成更多的對立~

翻轉教學
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
真的沒甚麼大不了的
也沒啥好研究的~反過來做而已~
真正可貴的
是老師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慣
然後
創新課堂的思維與勇氣

或許數位的使用有些設備、數量上的門檻
但只要願意嘗試
相信沒有長官不願意支持的

更何況還有學思達~
一張紙、一個創意的腦袋與認真的心
就能達到翻轉效果~
真的可以試試看~~~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一封回給KBS在台代表的信~

今天一早
收到KBS在台代表田先生的信
內容非常的謙虛
但我始終認為
教育沒有誰先進與落後
只要願意為孩子努力
彼此參考、鼓勵
才有機會成長
從一個班級~一年學年~一個學校~一個縣市~到全國~甚至跨國~
只要是具備翻轉教學理念的老師
是強調反省、合作、共備、分享、討論的
要做孩子合作的典範
就從老師合作開始~
不論是台灣還是韓國~一起來!
~~~~~~~~~~~~~~~~~~~~~~~~~~~~~~~~~~~~
田先生早安
個人非常謝謝貴公司的採訪
每一次的採訪
我也正好可以面對不同的問題來整理思維~
更何況貴公司的專業~真的讓人敬佩

美國固然是翻轉教學的原產地
但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
多元地融合各國的教育特色與思維
相信翻轉教學在未來一定會有非常多采多姿的變化

至於教育改革
個人覺得
依照自己國家的民情、文化來發展
對孩子產生有效的教學
解決教室裡真正的問題
就是好的教育改革

沒有哪個國家先進或落後~呵呵~
大家彼此參考、鼓勵、競爭與合作~
都是上帝的子民
我們彼此提攜~
孩子才有機會學到合作~
國與國才有打破疆界~
未來~這個世界才真的有機會走向地球村理想
不會有膚色、語言、種族的隔閡
只有熱情的笑容與擁抱

我個人很欣賞韓國實事求是的改革~魄力與決心的展現~
這是也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呵呵~
相信未來韓國的翻轉教學發展
也相當另人期待~或許也換成我們去貴國參訪、取經~呵呵
讓我們一起為下一代的孩子共同努力

信源敬上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紮根與翻轉的胡思亂想~

看到研究所學妹的簡訊~抖了一下~
對歐!
下禮拜是去講紮根理論與EXCEL與其他數位小物運用~
我差點忘了~~~
這禮拜要自學、思考
下禮拜去研究所表達
呵~~~~

紮根啊~是一種研究方法~不是一種理論~
其實可以這麼說~
所有人類對環境現象的討論、研究
都可以說是從質性研究開始的
因為都是從個人對於問題、環境時空的體驗與內在詮釋
做最初步的發想
接下來再從量化的驗證中
從單一經驗證明
去轉化為普遍概念、構念~最後再變成理論~
甚至大到變成~一種社會文化或普世價值~

事實上
大家都知道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就是從他小孩子觀察中開始的
我們念的教育聖經~就是從他孩子出來的~
所以
質性研究發展好的高等教育
也就能發展出好的初階~高階的理論
也才能夠有好的量化研究
再到正確的分析~乃至於影響政策~
所以
美國擅長質性研究的芝加哥學院派往往會有驚人之想
尤其在經濟、教育等研究具備獨樹一格的風采
但......
台灣呢?

至少我所了解的
在教育政策與研究上~
多半都是喜歡使用量化研究
SPSS+500份母體問卷
目的
就只是不斷地"證明"國外的理論在台灣的相關性
或者
在自己學校的相關性~
而在這個發展下
就很難考慮每次問卷有多少是認真寫的~
還是......叫國小一二年級學生填的~呵~
更別說~有的題目跟內容都差不多~只差在"縣市不同"或"學校不同"
有時~都在想著證明...薪水與學位的相關性...呵~

當然會有研究所老師說
碩士是仿作~博士才是創造~
嗯~~~這種"謬思"也導致台灣做紮根理論研究的
多半要到博士班才有
而且時間很久~資料龐大~
被很多研究者視為困難度高~挑戰度強~
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潛力無窮"
那為什麼碩班就只能仿作???
小弟我碩班就給他玩下去...
因為
既然做學問~就跟爬山一樣
要往高的做~否則~只是散步下山~
只記得一路遊山玩水~不會記得每一步扎扎實實的努力~
而且
真的愛上自己的論文~
寫論文也就不會難了~不會苦了~
兩年就給他畢業了~
還結婚~還生完兩個孩子~

事實上
紮根理論研究法可以說是質性研究中最具科學性的
甚至比量化還科學
很多人批評質性研究的最大問題就是
自己說的自己對~
因為就是不了解質性研究有最嚴謹的一種信、效度檢證方法
就是"三角檢證法"(甚至有五角)
而且紮根理論研究有極高要求的研究倫理要求
從理論敏感度~飽和度~到訪談技術~回饋~
都需要相當的學養才有辦法進行
更別說長期、大量的田野資料進行分析
因此~
不會有小學生填研究所問卷的問題產生
更不會有照抄論文的狀況~
事實上回過頭來看
為什麼很多量化無法解釋"變異"的問題
因為當控制變因對象是"人"的問題時
很多現象就無法解釋
比如說
喝牛奶與學童身高有正相關
但......我從小偷喝到大~也只有號稱"170"~
而質性研究往往由於注意到、關心到
所謂的"變異"問題
因此才能夠抓到後現代理論中常談到的"奇特吸引子"效應
也才寫得出"創意"造就不凡的學術價值
柯P不就是打破所有的選戰規則嗎???

這一年嘗試翻轉教學
其實深刻的感覺
從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模式
又或者丙成老師的BTS~
又或者政忠老師的MAPS~卓老師的SMART~
偉瑩老師的學共、譽真老師的產婆式討論~
昌宏老師的數位+爭執討論模式
林健豐老師的ABC分組法
吳明亮老師的班級經營
很多老師的遊戲教學法
很多噗浪客的數位融入翻轉模式~
許多許多老師的教學模式
也都是紮根理論研究法的另類實踐
這一群台灣的優質老師
不被國外的、國內的傳統教學理論綁死~
透過
紮根於田野間實做與問題解決~
長時間的~龐大的學生、家長與班級現象觀察~
針對現場問題
抽取出屬於自己的教學理論或模式~
在歸納與聚焦的非正式研究型態下
從第一線教室田野中找到正確的未來學習型態
因此最符合現場運用~

相對而言
也最能解決現場老師與學生的問題
而不是讓人昏昏欲睡的理論發表
更重要的是
將質性研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
就是........"共鳴"
因此~~~
在台灣各地不在是上而下~而是......
用教學現場的共鳴~讓老師們感動著老師們~
遍地開花~

但也因此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屬於較初階的理論
所以
對於一些向來研究高等理論的研究學者來說~
可能就不是那麼的感動~~~
這並不是"文人相輕"~絕對不是!!!
因為高等研究最重要的
本是發展出"可以論證、通行於普世的理論、法則"
尤其具備"預測性"~
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只要在地球上~大多數都會符合~
當你把一顆球往外丟~你就可以預測到當落地時有多重~

相對而言~紮根與行動研究、俗民誌~
(可以說是三大質性研究最常運用的研究法)
往往是比較屬於"一種現場的狀況"
因此
可能可以解決台灣的部分教室
但其他的可能又需要另外一種方法~
或者是變化
因此~也就沒有一種"無敵教學法"~
但也因此才會"多采多姿"

而最可貴的是~
這些所有發展的教學模式
當所有的核心價值去交叉重疊時
都會發現同樣的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
因此
未來如果要發展成高等理論時
就可以把初階、現場的這些模式
只要再進行幾次濃縮提煉
輔以量化研究
就有機會產生屬於台灣本土的高等教學理論~
這種機會與大量遍地開花的資料
實在難得啊!!!

自己複習到這邊~
總會想到
都要感謝在國北教大研究所的日子~
尤其是我的質性研究法啟蒙老師
國北教大林文律與吳麗君兩位老師
沒有兩個老師磨劍
就沒有機會讓自己的思考邏輯昇華~
所以
以學生為主體固然重要
但良師好的引導~更重要啊!!!
永遠記得跟阿律老師第一次面談
直接搬兩張桌子
就在國北的穿堂上講起來
不管旁人的眼光......

說到這......我又耗掉上午沒改作文了~
胡思亂想
乾脆去高雄講這個好了~
"談未來教育研究─從紮根看翻轉教學理論成形"~
大家聽不懂
就不會再找我了~哈哈哈~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科技智慧會不會取代老師?

KBS問了一個問題
科技智慧會不會取代老師?
我還是那句話
如果老師在擔心這個問題
那就更應該考慮該不該當老師了~
每次看到這張對照表
我都笑了起來
相信嗎?
磨課師推動的關鍵就是這一張
或者說
"人師"的關鍵就是這一張
讓孩子永遠肯定自我的方向


事實上不論把MOOCs(均一教育平台)用在
補救、補強、精熟、翻轉自學
其實之所以能夠有所效果
來自於兩種"類人"的特性
一種是"控制"
一種是"陪伴"
透過具體的滑鼠、鍵盤
來讓抽象的思維進行表達
而在趣味的設計、練習與影片觀看中
進行學習的自我控制~
這是在自主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意義
甚至
如果未來的平台系統
依照使用者數據分析
主動提供需求、欠缺的訊息
將更有機會改造重塑"自主學習的課程定義"
然而~
所有面對過、輔導過低成就孩子的老師都知道
這些孩子往往最缺乏的
就是"支持"~~~
當在家中遇上難題不會處理~沒有經費可以上安親課輔~
甚至父母親因為經濟、自身的學養等等
無法在學習環節上成為"陪伴者"的角色時
此刻
一種可以互動、教學與回饋的系統
就能達到"陪伴"的效用
當然
如果能夠滿足人類心中的"虛榮"、"成就"的心理需求時
陪伴的效果將會提升
進而產生"重建自信"的契機
但問題是...
平台上的數據是真實的嗎?
系統的分析是合理的嗎?
真的有公式可以運算人類的情緒與理智的交融嗎?
教與學的過程中~
有太多不同的特質因素成為不確定的變因~
一場寒流~可能讓孩子感冒而無法上課~
當然可以利用影片在家自學~
但......當孩子觀看影片時
剛吃完苦藥的心情卻可能影響訊息的接收
導致理解狀況不佳
此刻
媽媽的一個安慰~或者一條巧克力~
卻能解決一切
好老師能抵過無數的好工具
好工具卻無法取代好老師
身為老師
如果把工具看得比自己重要
或者過度強調工具的效用
那不過是個"匠師"~~~
別忘了
在推動數位融入時~
一個鼓勵~會讓孩子更加勇敢向前~
那才是"人師"的意義~
這也是推動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