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今晚我是個爸爸~

這是第一次與社區家長自主性發動的家長共學
今晚我也只是個爸爸~
只是跟大家分享一個當老師的爸爸所學所得
「利用均一平台進行親子共學」
沒想到回饋到身上的~
收穫更多
感動更多!

最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其中有幾位家長夥伴在去年暑假
就已經自組家長社群
帶著孩子一起用均一平台教材、技能
進行數位學伴型態的同儕學習
雖然一開始孩子不習慣
但堅持過後~早早完成新學期的數學自學~
而且很自豪的數學能力變好!
真的達到「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親子共學境界!
小弟我反而是挖到寶!
根本的一個利用均一平台達到"非學校又非典型自學型態"!!!
太棒了!!!

累積推估起來~應該有200人!
如同我之前所思考的
其實
長官到基層到民間~都有很好的教育理念、訊息與作為
如果能透過一步一腳印的"小革命精緻小宣傳"
讓四十萬人與兩千三百萬就有機會同步進行!!!
這個教改
一定會有成功的機會!!!
持續小革命!!!
也歡迎有任何的北大任何一個社區家長有興趣
跟我這個爸爸聯繫~
只要能為下一代做點事情~
基層當老師的~在家當爸的我~
累~但不怕累!!!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別再說教的不好~台灣的老師真的很不錯!

台灣的老師都很客氣~
但謙虛
還要自信~
相信我們都是很棒的老師!
今天隔壁班老師來討論新年度工作取向
聊著聊著
在她嘴上總會謙虛掛著
教的不夠好~對學生不夠好~
別說是同事了~連美雯老師也是常常這樣說~
我突然臉憋起來
「~你-真-的-教-的-很-好!
在我眼中,很多的條件與狀況
已經是做到一位好老師的標準了!
有時真的是家庭因素的干擾
相信我的評斷!
這不是客氣~我也不需要對你客氣!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不好
自己真的就會越來越不好!
因為
是在為自己找不好的出口
相信自己真的很好!
就會越來越好!」
我常常笑著說自己是全台灣最不要臉的國小老師
臉皮厚的原因
其實是心理的一份感慨~
我常常看到隔壁班~整學年~整個龍埔國小
甚至到處演講所見的各處台灣老師
絕大多數
真的都是認真、專注、關心學生的老師
或許不是做創新教學~
但都會試著調整腳步!
更重要的~都是為了學生~不斷地努力付出

或許是傳統文化影響
大家謙虛到了極點
常常是上了教室講台非常有條理與氣勢
但上了司令台或演講台拿到麥克風就弱下去
更別說分享教學、開放教室
彼此激勵!!!
我的教學
其實真的還好!!!
我第一次帶班~屬於新進教師!
兩年而已,如果不是顏老師的經驗
可能也做不到太多~
相對而言
我之所以努力做點宣傳、開放教室
並不是要成為甚麼人物
而是~
如果我這樣的老師都敢開放教室給人看
大家應該就更不用擔心了!
啊!
阿源這樣教就敢開放~我也可以!
ㄟ!
阿源這樣教不錯~我也可以試試看~
方大哥(方新舟董事長)在2014年
我們一群人在翻轉論壇出發前
透過電話跟我鼓勵了一句話
「或許這一趟去,
我們不是看到人家有多好,而是知道自己有好!」
我感動莫名
而且
這是真的!!!
我們真的不輸人家~
雖然可能有人會誤解翻轉學習是抄國外
但其實是我們台灣的老師
真的是「超國外」!
創造了很多台灣的在地創新教學!
常說對岸的比較有"狼性"
其實
應該說我們的教養中
真的比較注重謙虛與團隊和諧
相對而言就比較像羊群~
這是好的文化
謙虛~本就是美德
是一種禮貌、一種涵養、一種溫度、一種學習

也需要一份自信去輝映
方能相得益彰!!!
夥伴們!
別再說教的不好~帶的不好~
要想著
我真的不錯!而且我希望要更好!!!

國會沙龍後之感~

一個小學班級導師能說些甚麼?
這是受到國會沙龍邀請後
腦袋一直在打轉的問題
我並不喜歡去怪長官
自己做過行政15年~
其實~真的滿辛苦!
做到流汗又被嫌到噴口水
那是很打擊士氣的!

在第一線教學2年下來~也總有些無奈與感慨~
長期下來
也一樣會讓士氣消磨掉!
整個體制的關聯性是非常密切的
當大家都在低迷的氛圍中
昨晚第一個跟大家分享的
是我最擔心的現場觀察
「多數的老師是認真,但卻也看到許多的老師們
,是在等待改變結束,而不是跟著改變或期待更好!」
並非是誰對誰錯
因為
這是一個整體的氛圍的問題
卻嚴重地影響整個團體動力
相對而言
表徵就是讓整個教改成效
呈現停滯與不安~
政策面來看
當長官的政策不斷反覆變動
急忙地修補、拯救的忙碌
忽略本身的高度應該是專注於應有的長遠國力培養規劃
模糊化的方針與政策
對全國的家長與學生來說~是看不到未來的~
對全國的老師來說~是消耗能量的~
因此具有選擇能力的
紛紛走向體制外~包含私校或實驗教育~
或者出國
不是嗎?
行政作業來看
經費的運用不易
刻板的表列形式
計畫執行考核的呆板流程
只能成功不許失敗的執行思維
是很難克服教育現場多變的需求
如同丙成教授說的
創新本來就是無中生有
又怎麼可能用原有的框架去限縮!
教學面來看
為了少數人的不信任所畫出的框架
長官卻不經意地限縮多數熱血的老師~
過多為了融入而融入議題
無法專注教學的評鑑耗損
教學輔導政策的仍受到人事成本考量而未受關注
面對個人化、差異化的需求不斷上升
都持續耗損一個基層老師的能量
氛圍低了!
最大的表徵就是
大家都在等著~改變~結束~下一波~改變~結束~
長官好累~中間幹部好累~基層好累~
而高手在民間
是因為高手無言啊!!!
這並不是好事
而是一種沉默的抗議
如同丙成教授說的
我們需要休養生息~
但這個休養生息絕對不是沒有任何作為
而是最簡單的方向
抓重點做!
做老師應該做的!
教育部的高度
應當明確的思考國力方向
規劃整體的國力需求
清楚而簡單的告訴民眾與老師~我們怎麼走!!!
單純的訴求
開放的態度
讓細節給基層最大的空間去發輝~
讓教學回歸教學專業的涵養
讓中間幕僚不要有太多的遐想
也讓基層老師更能專注掌握教學的核心!
回歸教學!
相對而言
家長絕對不是恐龍
而是需要專業的引導
而教學專業就是要老師去提升
就不能依賴數字與制度去限縮
而是要行政體系支援
而行政體系的支援
就需要政策與資源的挹注
當整個體系能連貫起來
受益的
就是下一代~就是重回亞洲四小龍的一刻!
經濟學上
通貨緊縮遠比通膨更可怕
因為沒錢不敢消費~更讓經濟蕭條~

教育的通貨緊縮一樣會帶來可怕的後遺症
因為資源限縮不敢挹注
將讓國力持續萎縮~
台灣的老師無所謂窮得只剩創意~
但~窮~真的也不能讓孩子窮!
是有道理的!!!
世代複製在社會學中是一個弱勢危機
因為資源少~
下一代能翻身的機會就少~
回過頭來
"教育的世代複製"何嘗不是危機?!
因為以前的老師這樣教
所以以後都這樣教
大家安身立命就好~習慣成了教育改變的沉痾!
即使
網路、科技已經可以帶來個別化與差異化的教學服務
大數據與AI即將普及的運用在各場域
教學仍是不斷的再製而無改變
"多數人的等待改變結束"
這句話不是我危言聳聽
而是"教育世代複製"的事實~
危機就是轉機
在最亂的時刻
總有人會挺身而出
這是人性最光明的一面
昨晚看到三位立委夥伴與教育部的長官
願意一起侃侃而談
而參與的夥伴也都是熱心熱血的有心人
我依然相信
溫和的堅持下去
不放棄~總會有改變的時刻!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天賦發光~不要再拯救了!!!

當知識與生活兩者距離越來越遠
而始作俑者的是教育本身
我們又如何要告訴孩子上課的內容是很重要的?
試想一下
今天去趟7-11~
你用了多少國語、數學?
恐怕看了看喜歡的飲料~
拿出滴滴卡~
只聽到店員問句要不要列印發票~
轉頭就走了~連點數都懶得累積......
小時候哪來的台語課~
家中~生活中~無時不刻都是台語~
不用課本
可以學到道地的海口腔~
現在呢??
有一堂課~課本~光碟~
還逼著大家去拿證照~
仍然還是七零八落~
現在教育的觀察角度
都喜歡用一種
"拯救的心態"來看~
哪裡不足~哪裡缺了~哪裡嚴重了~
趕緊來補破網~
但時代是隨著時間流動的~
都知道不能用一般的眼光看未來~
太多的變化~
那又怎麼可以用一題數學去推估20萬個孩子是問題?
老生常談不知道多少年了~
談資源要集中~搶救弱勢~
都用拯救的心態來看
這麼多年了~那問題解決了嗎???
如果
我說整個問題就從小學入學那一刻開始~
到現在也沒人信~

為什麼你就相信七歲應該入學?是誰告訴你的?我從來沒找到答案!
不去思考孩子適不適齡
而是
只要學齡到了~就通通當成一樣的狀況開始念小一~
二十萬個新生入學
早就是等著準備產生學習差異了!!!
更別說家庭支持度弱的~
就更難去協助孩子度過差異學習的問題
所以
這種一體適用七歲通通強迫入學~
從小一就知道
1/3的問題很早就存在
只是過往利用分流去進行處理
然後有改變的再進行回流教育~
但打破了分流~
才看到了國小早已存在的差異化問題~
國小老師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國中老師也早就見怪不怪~
到了高中大學打破分流~
通通上去~
才發現沒有分流好的孩子
到了大學第一堂課是補救教學~~因為連高中數學都不會~
9分就上了大學~
回頭想
不就是讓上不了樹的魚硬上嗎?
最慘的~又開始拯救大作戰~
弄了一票子的多元入學方案
拯救誰了?
結果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有錢的去補習、學才藝、補小論文~想盡辦法
沒錢的完全沒有方向
這下慘的~原本想拯救學業壓力~
問問現在的孩子~
壓力更大......
又開始拯救技職體系回來.....

一天到晚在拯救
不就是
一天到晚在失敗?
說真的
最簡單的道理~我的學生都說得出來
學習是要有興趣!!!~
請問有多少人是因為興趣而去鑽研自學?學做菜、學程式設計
有多少人是因為考試去鑽研自學?
這樣簡單的學習邏輯
卻無法改變
拯救式的心態~
還在談資源?又要浪費預算?
是沒動機啊!!!

孩子都知道

大人都不知道
又或者是為了不知道而不知道~
而沒動機很大的原因就是
知識與生活差太遠了
只剩考試在過濾一切
先進國家
利用討論與思辯~來看生活哲學~做人處事有原則~有想法~
利用問題引導~來綜合運用知識~不會是學科分離主義~
用興趣去引導學生學習~從一開始就聚焦!!!
沒錯~你學的是你要用的~
至少知道為什麼要學~
這些方式都必須立基在一個很重要的點上
生活應用的需求
產生能力的學習
進而激發探索的歷程
最終透過長時間的反覆訓練
不疾不徐的在最終開花結果
說真的
沒有多少人能拿諾貝爾
我們
卻為了諾貝爾殺了多少可能的諾貝爾
甚至
還希望大家都是諾貝爾~拼命撒資源~
難道諾貝爾車子故障
不用黑手來修理嗎?
而我們很急著看到開花
因為錢花了要有成效~要報KPI~攸關教育資源的瓜分~
而且因為是計畫執行考核
所以
寧可要失敗的成功
也不會去報出成功的失敗~
然後吹捧任何的形式
卻忽略學習最關鍵的連結─動機與興趣
好吧~
自然而然
拯救式的教育思維
就是天生來補洞的~怎麼會有遠見?
我的學生如果要跟我要巧克力
我都會問一句
你今天做了甚麼值得我給你?
因為你做了有意義的事
所以才值得我給~
如果不做甚麼~就給~
當所有人都來要時~巧克力永遠不夠分~
而且不會有人做事情~
拯救式的教育思維
不問真正的動力~不去鼓舞應該有的鬥志~
永遠的體貼~撒一堆資源~
做好人的政治運作~
那弱勢就真的是翻不了身了~
前一陣子讀了KIPP相關的書~
加上自己的帶班的體驗
其實弱勢的孩子~
不能真的當成弱勢~
而是
要拉著~要求著~嚴格地讓能自覺可以找回自信~
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優秀的人~
相信知識可以成為力量~
重新擁抱知識
倘若真的當成弱勢
也就代表著
放棄與定型~
那就永遠翻轉不了了~
我不得不敬佩號稱世界教育部長的羅賓森先生的角度
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天賦發光
而不是用大人的精雕細琢去看待~
自然而然
不論弱勢、強勢、資源高低~
孩子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為自己所愛而努力~
而要讓天賦發光
整個教育思維就必須從
"拯救"改變為"激勵"
正向的去看待每一種教育的可能或嘗試
開放地~甚至縱容地~無所謂的~
讓每個教育嘗試
都沒有成功或失敗的的侷限性
卻在歷程中
找到各種嘗試的無價的經驗與感動~
這樣撒資源
才有機會找到可以的方向
而不是為了一個方向
撒了所有的資源
卻看不到其他的可能了~
能看到這~
一個喜歡發廢文的小學老師
向您深深鞠躬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利用視聽媒體力量放大的錯誤的區間可能~

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想法~
但我總覺得
任何的政策都應該思考一下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可能~
龍埔國小是大家都知道的"額滿學校"~
在我那一年擔任註冊組時~
一年級新生可以收納的人數是272人
但是戶籍內新生數是4百多
當下覺得差了一百多人的數量~必然是引起很大的爭議!
但其實不然~
前面的272人是確定已經排入了~
自然是欣喜~絕對不會有意見~
後面三百名到最後的~
事實上已經是沒辦法的必然~
不會有意見
而真正真正真正來學校
關說、送禮、請託、哀號、憤怒等等的
大約是273~290左右

光是這個區段的十幾位家長
就足以讓學校、教育局、市議員等等弄得人仰馬翻~
回頭想想
我們有多少的政策或者論調
與"273~290區間"的情況一樣?
但透過媒體放大
變得
好像是全台灣都有需求一樣~
更別說
有多少的是利用這樣的"區間"~
去取得自己的角色?
我很懷疑的"廣設大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20年前早有分流很好的制度
可以念書地走高中大學~研究取向
不行的務實地走技職五專~工匠專業
多數家庭也都知道
自己的小孩是哪一塊料~能念不能念的~
多數人自然都有應對的方向~
就算工作後想念書
也一樣可以考大三回流大學
或專四回流五專~
包含我內人在內~也是這樣回流持續念書~
但為了"可能區間"的那小小的一群
就把上大學全當成了"必然"~就要全上~
把名校當成"危害"~再上不了就要消滅~
美其名是"扶弱"~
但實際上更慘的是連"拔尖"也沒了~
全"向下"拉成了平等~
不是嗎?
這樣的"區間可能利用視聽媒體力量放大的錯誤"
是我時常在看一些新聞、政策時
常常告訴我自己要注意的
到底是真正的需求???
還是
只是少數人爛嚼舌根???
想來
保持全面的客觀~還是需要大數據才可靠啊!

連基層教室來推動數位平台學習
保留數據、創造正確的政策方向
都不受重視~
那大長官們
也就是永遠跟著新聞、跟著會宣傳打嘴砲的人物
不會有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