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想法~
但我總覺得
任何的政策都應該思考一下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可能~
龍埔國小是大家都知道的"額滿學校"~
在我那一年擔任註冊組時~
一年級新生可以收納的人數是272人
但是戶籍內新生數是4百多
當下覺得差了一百多人的數量~必然是引起很大的爭議!
但其實不然~
前面的272人是確定已經排入了~
自然是欣喜~絕對不會有意見~
後面三百名到最後的~
事實上已經是沒辦法的必然~
不會有意見
而真正真正真正來學校
關說、送禮、請託、哀號、憤怒等等的
大約是273~290左右
但
光是這個區段的十幾位家長
就足以讓學校、教育局、市議員等等弄得人仰馬翻~
回頭想想
我們有多少的政策或者論調
與"273~290區間"的情況一樣?
但透過媒體放大
變得
好像是全台灣都有需求一樣~
更別說
有多少的是利用這樣的"區間"~
去取得自己的角色?
我很懷疑的"廣設大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20年前早有分流很好的制度
可以念書地走高中大學~研究取向
不行的務實地走技職五專~工匠專業
多數家庭也都知道
自己的小孩是哪一塊料~能念不能念的~
多數人自然都有應對的方向~
就算工作後想念書
也一樣可以考大三回流大學
或專四回流五專~
包含我內人在內~也是這樣回流持續念書~
但為了"可能區間"的那小小的一群
就把上大學全當成了"必然"~就要全上~
把名校當成"危害"~再上不了就要消滅~
美其名是"扶弱"~
但實際上更慘的是連"拔尖"也沒了~
全"向下"拉成了平等~
不是嗎?
這樣的"區間可能利用視聽媒體力量放大的錯誤"
是我時常在看一些新聞、政策時
常常告訴我自己要注意的
到底是真正的需求???
還是
只是少數人爛嚼舌根???
想來
保持全面的客觀~還是需要大數據才可靠啊!
但
連基層教室來推動數位平台學習
保留數據、創造正確的政策方向
都不受重視~
那大長官們
也就是永遠跟著新聞、跟著會宣傳打嘴砲的人物
不會有正確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