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參加學思達年會與老師互動的感覺
真的很棒!
每個老師都是滿滿的熱情與活力
但我總會在每個渴望的眼神中
擔憂起過去自己遇到的一個問題~
改變的壓力
在教學改變或創新的歷程中
真的要慢慢來
老師不要給自己太大的進度壓力
相對之下
孩子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學習壓力
家長也會比較放心~
在穩定、漸進的過程中
才會有一種課堂共鳴與共舞的愉悅~
我想
很多的成功老師~沒有幾年是磨不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
在歷程中
成功的老師是透過不斷的修正與滾動~
太快~
這樣的修正與滾動是無法關注到每個孩子與每個細節
也無法創造出優質的教學模式
相對而言
學會了~聽到了~馬上改變
固然是一種行動力的展現!
但更重要的
是需要策略來行動!
一直記得前兩年第一次準備上數學課的時候
當時興奮地前一晚在想我要出那些討論題目與互動方式
滿腔熱血地期待與孩子見面
第二天上課鐘響後
我開心地馬上問問題~期待孩子能個個舉手、發表
但沒想到~台下一片寂靜~
尷尬的我~自彈自唱第一次的數學課後~
回家想著~
為什麼?!
這真的不是孩子的問題!
是孩子在長期學習過程中有其原本的習性
急躁的我
仍然以"我"為中心~
以為只要用了好的教學方法~就一定有收穫~有反應~
不!!!
Buy In 才是動機~但真正成功的關鍵都要彼此是和諧的頻率~
而師生互動最關鍵的"默契"
是必須經營的!!!
因此要改變~必須要有策略~而且要能雙方調適得宜~
要先培養"師生默契"!
因此~改變是需要具備調節機制~
不是放棄~而是過程中放鬆環節!!!
不論是時程的安排、難易度的調整
穩定適當的修正節奏
可能慢一點~
但最終一樣會達到成功!
而且是雙贏、開心地達到!
我開始規劃第一個月的翻轉課堂目標就是:均一教育平台正常登出入
每次演講說到這
很多人都會睜大眼睛~啊!!!!!就這樣!!!!!
就是因為只有這樣~
我心頭壓力很低~孩子也不會感到壓力~~~
但"登出入"是所有行動學習運用最基本關鍵的功夫~
第一個月基礎打好~開心達到~超前進度~
第二個月搭配課程運用~第三個月最終進行在家自學~
第四個月開始每兩周嘗試一種教學方法~
學思達、桌遊、學共、合作學習等等
我依然記得五下的時候
我們班的數學課本幾乎很少打開~
有次班長還笑瞇瞇地問我:「老師!那我們買課本幹嘛?!」
這是大約六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時間告訴我
最終我的學生都做到了~而且還喜歡上數學~
孩子都愛~家長也都很放心
一起創造了美好的教室風景與回憶~
教學改變本就是一種浮動的過程
但如何在浮動中
創造安全感!就是調節的重要目的!
訓練是很重要的歷程
沒有訓練
教學改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教而殺"的無辜~
當老師總用
"我是為你好!你要跟著我做!"
這並不是"學習者中心"思維~
對老師來說~更是一種一定會產生挫折~自找麻煩的思維!
因此
換個方向想~
"我知道這是不錯的!我們一起來試著做!"
與孩子一起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課堂的風景
才會有修正與調適的機會!
而在滾動中~訓練得宜~調適每一步~
一個月~兩個月~
慢慢的時間會告訴孩子老師的認真與創新
就會跟著一起認真與改變
現在常聽到夥伴們說一句話
一個人走可以很遠~但一群人走可以很久~
我想
還可以加上一句
一個人走可以很遠~一群人走可以很久~
而一步一步走就會成功吧!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均一教育平台與學思達教學的結合─創造華人世界翻轉課堂
均一教育平台與學思達教學的結合─創造華人世界翻轉課堂
施信源
FLGI Master Teacher In Taiwan/China
Diretcor of IEC in LPES
一、 前言
再者,文化的演進是脈絡的,沒有人可以稱為絕對的原創!但相對而言,卻有相對的創新!因此,對於熟稔近期各種教學方法、願意投入研究深化的許多老師來說,學思達是融合許多教學方法的理念所產生的模式,其中包含了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差異化教學、班級經營、鷹架理論、提問教學、命題原理、討論技巧等等。也因為如此的融合,才能造就出以台灣華人體系思維發展的優質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透過學思達社群的共享、共好與共作,不斷的螺旋式融合發展,擺脫一些教學方法走向「鑽牛角尖」化般僵化的固著發展。相對而言,學思達與均一教育平台或許看來是紙本與科技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但如同「大樹理論」,兩種教學型態一但交集交錯,必能產生新型態的教學可能。而這,實際教學中也的確發生!也修正了兩種教學彼此之間的不足。
因此,筆者想在這樣的一份說明中,從四年來的教學經驗分享一些心得,分別闡述兩種教學型態的豐富與可能,最後將自己運用的模式與心得做一個說明,最後將所見所感的描述做一個總結。如果有任何不足、淺薄,也希望先進們給予賜教,一同為學思達與均一平台做最好的整合。
二、 均一教育平台的豐富與可能
還記得四年前剛接觸時,均一的註冊人數不過八千。而如今卻是邁入60萬註冊人數,目前為全台灣最大、使用率最高的教育平台。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便利的操作、教學現場的運用與基金會不斷的努力,是絕對不可能達到。就教學現場來看,均一教育平台對於孩子、教師、家長的幫助大致如下:(1) 課程結構:
以國小數學來看,目前三大課程架構非常完整,對於一般學習、實驗教育、補救教學等等,都有很大幫助。而每一個概念的影片與技能練習,也具備一定製作內涵與學理。對於學習者、運用者來說,可以有縱深、橫向完整的運用,創造出「舒適、安全」的虛擬學習環境,不至於中斷感到不安。這對於使用者穩定度來說,非常重要!但卻也是許多平台所忽略的使用者感受。
(2) 教學影片:
影片人人會做,但巧妙就有高下。許多平台製作影片時,抱持著「電影、電視」的製作專業來進行。但是,筆者所需要的是「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影片」,因此製作學理必須符合學習心理、生理的教學理論。再者,教科書是讀本,好的教學影片也是讀本。因此透過「影片閱讀理解」的思考,不論是專注度、訊息擷取、數學學習學理、色彩心理等等,均一平台的影片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這對於自主學習、在家自學、實驗教育、補救教學到班級課堂,都是很好運用的備課教材。
(3) 練習技能:
由於良好的課程結構、影片,因此練習技能的完整度也很高。而題目程度大致上是「中等偏易」,過去曾為一些老師所詬病。但實際上這樣的詬病其出發點是「為考試升學而用均一」,而非從自主學習的角度來看待。自主學習非常重要的兩個基礎:創造「成就動機」、產生「自我效能」。因此當孩子運用自己基礎的學習基模,去建構新的認知時,如果因為文字、題目造成過度的認知負荷時,學習會變得很困難,甚至失敗,這將扼殺自主學習的成就感,也會讓孩子感到挫折而不願掌握學習自主權。因此,中度偏易在網路學習上,是非常重要的定位。而均一也掌握住這樣的學理,讓學習弱勢的孩子,重新找回學數學的樂趣。這也是常見孩子一用都會忘記下課的原因,因為「我會,我做得到,我就還想要算數學!」
(4) 數據分析:
以往資訊融入教學,都是注重在聲光色與應用便利性,這對於課堂上的老師來說,並非是教學的重點!老師最注重的是「學生會不會?」。因此「迷思分析」、「問題尋跡」是最為關鍵的需求。但以往了解學生程度必須透過作業、考試來進行,一番下來耗時耗力,也無多餘時間進行分析。然而均一平台除了提供影片學習、題目精熟之外,更可以透過「任務指派」來解決作業、考試,並透過資訊化達到快速回饋、數據保留,便利老師進行分析與尋跡。如同美國翻轉學習創始者之一柏格曼先生所讚譽「好的循跡系統可以幫助老師理解孩子學習的過去與未來」。
但如同前言所提到,沒有一種教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因此縱然是全台第一優質的教學平台,仍然有其限制與需要補足。但這卻也是造就出可以發展的新方向。就筆者運用四年的經驗來看:
(1) 家庭、學校缺乏穩定的網路基礎,是最大的難題。正巧筆者前日於某縣市進行均一教育平台融入教學的公開觀課演示,如然現場老師、學生對於均一使用非常驚羨,但現場網路不穩也讓筆者不時難為巧炊。因此,如何在面臨狀況時馬上轉換,並且仍可以引導學習,就是運用均一教育平台的老師所必須注意的關鍵。
(2) 數位平台雖然可以引起很好的動機,但不保證永續!因此再好的AI也無法替代老師優質的教學經營。筆者經驗是如果讓學生自己運用均一平台,而不做任何的教學、班經等等動作,兩周後就會只剩不到1/3人數使用。觀察思考的主因在於學生運用得再好,面對的仍然是冷冰冰的螢幕。而老師的鼓勵、結合、延伸學習,才是永續教學的關鍵!
均一教育平台本持著「科學救國、關懷弱勢」的出發點,不論城市、偏鄉,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享受優質的線上學習,這一點對於教育公平是非常重要!相對而言,對於學校、教師到家長,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用考慮費用的問題,也節省許多的資源的需求與不安的因素。基於對於教育的重大貢獻,也促使許多熱血老師願意投入製作、推廣的活動,造就出「翻轉課堂、翻轉學習、翻轉教育」的浪潮。一股由下而上的教育真實改革,風起雲湧。這在台灣教育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刻。也因此,由張輝誠老師所發展的「學思達教學模式」,也在這樣的時刻與基金會的數位協助下,開展了台灣華人教育的新契機。
三、 學思達的豐富與可能
「自學、思考、表達」是學思達最基本的核心定義,也是教學運用的基礎。看似簡單,在教學歷程中不多半是如此?但其中奧妙卻是非字面上六字可述。必須深究其關鍵,才能理解張輝誠老師真正訴求的翻轉教學,方能正確運用學思達。(1) 自學而非教學:
學思達首重「學」字,而此字特重「自學」。教師必須透過教材咀嚼、理解,轉化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吸收的教材,方能成功走到第一步。也因此輝誠老師過去日夜製作講義,後來透過網路結合熱血教師,一同共做,無非就是為了讓產出好的教材,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或許有人會問,弄成自學教材很難嗎?關鍵就在於傳統上從教到學,都是老師掌握主控權,因此教材不論學習者的感受為何,通通一致,導致後段學生無法咀嚼吸收,也因此造成一個標準教材卻產生一堆嚴重學習差異。再者,老師放手自學的心理障礙非常大,筆者演講常笑稱「台灣老師有種魔障,上課不說一句話,宛如違反教師法!」。試想,老師說的好則全班受教,老師說不好則全班受害,皆視一人之言而決定,這何來受教權?看似公平編班,時則全憑神佛保佑決定,可嘆!倘若我們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學」,分散風險,把學習的責任、自主交還給孩子,學習才會回歸到學習者本身。因此,了解學思達必要能了解兩大關鍵:如何創造出優質的自學教材、如何釋放學習自主權。其最艱鉅的就在於收、放之間都可能造成「學習放任」的誤解誤用。因此要能正確的「學」,就必須要能精準掌握「自學教材設計」與「班級經營」。也是學思達團隊不斷地在「問題設計」、「講義設計」中去討論的原因。
(2) 單向變為雙向:
學思達的思與達是一種連續的程序,當有好的思考想法時,就要能正確適當的表達。這或許對一些教育者來看,是再也稀鬆平常不過了。但回想一下,有多少課堂中有多少時間讓學生可以思考?有多少教材是能讓學生思考?有多少問題是具備鷹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進度、填鴨、考試等等形式教學下,有多少老師可以與孩子如同孔子與弟子般,一起沐風而坐,討論哲理呢?因此學思達的「思」是必須有鷹架、有教學、有互動、有哲學的「雙向互動」,絕非「單一提問、回答問題」那般的益智搶答。如同許扶堂主任不斷四處分享地的鷹架設計提問,就是最佳的「思」代表人物。
(3) 注重引導流程:
有自學、有思考,如何正確地釋放、聆聽、競爭又合作的成長、交融與創新想法,就是學思達的「達」最重要的目的。然而,台灣的孩子從幼稚園拼命舉手搶答,到20年後訓練成個個含羞、謙讓,甚至被視為「羊」(對照對岸的「狼」)一般的對手。其實我們的孩子實力不弱,但缺乏表達。這其中包含勇氣、思維邏輯、哲學觀、語調、人我關係、學養背景等,需要學習的方向,但長年的義務教育並沒有在強調教導孩子們如何在「表達」中綜合運用,而他們只會考試!甚至多說點,還被當為異類。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能夠「達」出自己所學、所想,就是關鍵也是最難之處。其中老師本身的開放態度、引導提問技巧、班級經營、分組合作的訓練、競爭機制等等,就是教學的巧妙之處!也是最難、最需要被培養的地方。
由上可知,相信「學思達」之所以會成為眾所矚目的教學方法,其實就在運用者必須「文武兼備」,相對來說,對於受教者真是一大福音啊!換言之,如只觀其字面將無法理解其真義,往往造成誤解。因此先敘明學思達之要義,無非是希望欲認識者能夠知道其關鍵要素。相對而言,還是一開始所提,學思達也絕非完美。筆者以自己的實際操作與其他老師們的討論,有三個困難地方:
(1) 自學教材發展耗時耗力:學思達關鍵在於自學成功,方有後續。然自學教材開發需要相當時間,因此對於包班忙碌的國小老師來說,非常不容易。
(2) 提問基礎學生不易掌握:一般來說備課多由教材「進度」來看。用現在的進度當作基礎,而將下一次的進度當作目標,區間就成為「鷹架」。然而這樣的思維仍是傳統的「教學者為中心」、「教材主義」,教完就好。倘若學生超越進度,則提問鷹架毫無意義。反之,提問超過學生程度,將很難進行表達討論的活動。而要能掌握學生狀態,紙本作業卻又耗時耗力。
(3) 引發興趣動機不易產生:在使用自學教材、討論題目、發表的歷程中,除了師生互動外,並沒有對學習興趣、動機有太多著墨。因此長期運用後,流程略顯枯燥,也會缺乏學習動力。
四、 均一與學思達結合翻轉課堂
均一平台的優勢就在於數位、快速的數據分析可供老師參考、免費優質的影片與技能習題可供運用,但缺乏了延伸的運用課程。相反地,學思達的優勢就在於結合多種優質教學元素,讓學習者能夠提升學習效果、改變思考與表達能力,切合華人課堂需求。但教材的耗力、從學生程度準備提問、缺乏動機,都是其不便之處。但兩者結合,正巧鑲補!筆者透過本身的教學實驗與融合方式,提供參考:- 用均一平台的影片、習題作為「自學教材」,透過「影片閱讀理解策略」製作WSQ學習單輔助,深化自學成果。而由於自學基礎,課堂上不須再談教科書,使得上課更有時間進行學思達活動。
- 透過數據觀測學生線上自學狀況,除掌握作業之外,用均一的數據分析更可以作為「鷹架提問」的設計基礎,使第二天安排引導思考、表達的題目更為精準,擺脫過去使用「進度」當作基礎的窠臼,讓學思達提問思考更為精準命中學生所需。
- 課堂開始時,再一次進行「自學定位」確保學生自學無誤,因此利用Google表單、Kahoot等數位方式,快速定位學生狀態。如有問題馬上進行補強教學,無大誤則進行歸納,準備進行反思回饋的活動。
- 前兩者利用數位平台,「數位放大動機」效果奇佳!也可改善單純的學思達紙本流程。
- 製作「提問」簡報時,提問內容設計以鷹架效果、生活問題、趣味或遊戲化、哲學或邏輯討論為製作原則,促動學生除了自學思考外,在課堂上能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互動、詰問等進行思考與表達,延續均一教育平台之後的精進課堂。
- 運用紀錄工具如小白板、Keep等,讓孩子隨時記錄分組討論的想法,提供上台時發表的紀錄,滿足表達時所需的安全感,使其充分發揮。並且透過差異化分組,達到共同思考討論的學習共同體的效果。
- 透過數位方式進行班級經營,例如ClassDojo進行抽籤、加分。也由於ClassDojo可以即時傳遞「加分」訊息給父母手機得知,因此對於鼓勵孩子思考、發表有很好的效果。
- 課堂運作期間,運用「比馬龍」效應,放大孩子學習成果,不斷鼓勵孩子自學、思考、表達,讓孩子不斷透過成就動機來創造新的自我效能感,投入學習。
五、 成效與結論
上述之教學流程,仍有改進之處,也請先進多多不吝賜教。然而運作至今,成效也相當良好,也成為開放教室公開觀課時常演示的方式。其成效略述於下:(1) 就自學部分:
運用均一平台為數學自學教材,便利又優質。不僅擺脫紙本設計的辛苦,也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是學思達相當好的搭配夥伴。而且透過線上數據觀測,即時了解學生狀態,也讓設計問題時有更好的備課基礎。即使網路、設備無法運用,也可以透過WSQ設計成自學教材,進行教科書讀本的自學運用,使得自學訓練不再是不可能的事。筆者班級大約到五下之後,功課作業多半不用催繳,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而也因為自學成功,課堂時間空出許多,讓筆者在課堂中有許多創新教學變化。
(2) 就思考於表達部分:
由於長期上課進行討論、發表,因此筆者學生思考、表達能力超乎一般學生。最棒的是,孩子告訴我「喜歡上數學課!」這句話是最令我感動的事情!而兩年過後,美國翻轉大師柏格曼來到班上觀課時,非常「驚艷」學生透過合作學習進行討論、思考、表達的課堂風景,原來亞洲、台灣的學生,也可以如此,讓台灣登上國際等級的教育網站,不落世界之後。
(3) 就成績部分:
筆者的內人(顏美雯老師)是最早運用均一教育平台並參酌學思達運作混和運用的老師,該班國、數成績非常優異。期中測驗經常與其他班級平均拉開有10分之遙,且標準差為最小,達到均等一流的目標。而筆者學生甫剛畢業,過去在全市能力檢測中,本校成績為三鶯區最高,並高於全市平均之上。而本班為全學年國語第一、數學第二,成績可想而知。
2013年8月,為了解決學生數學動機低落的問題,開始接觸均一教育平台。成功運用後,開始發現「翻轉學習」不是資訊融入而已,更需要一套有效、創新的教學方法作為延伸。而在2014年1月由誠致教育基金會辦理的第一場全國翻轉教學工作坊中,了解張輝誠老師所闡述的「學思達教學」,宛如在探索茫茫大海中見到了明燈。自「學」與教材─有著很棒的「均一教育平台」,可以協助孩子。「思」考問題─擺脫教室傳統沉痾,讓國小學生去探索、討論、分析、歸納,重新找回學習的主權。表「達」想法─讓學生去說出心中的學習與成長,找回樂趣與成就感,就是翻轉學習回歸學生本質的關鍵。「均一教育平台」與「學思達」模式的結合,筆者並不想神化,但四年的歷程,卻是有著說不完的感動與故事,感動著百場演講中的每一位老師。期待台灣教育能在張輝誠老師等許多熱血老師的努力之下,持續創新、改變、昇華,讓每個孩子不論偏鄉都市、拔尖扶弱,都能享受均等、一流的好教育。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笨蛋~關鍵是動機啊!
剛剛看到親子天下一篇文章
PISA成績沒說的事:「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
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沒有動機的教室
或者
錯用動機的教育
老師就算拿了幾百個書箱~幾百本教材~
能吞的都是前三分之一的孩子~
吞不下的
都是為了拿獎品~衝借書量而已~
你相信一個孩子一學期讀六百本所產生的閱讀能力嗎?
而我小時候是從一本字典開始閱讀的......那本至少百遍以上
一直到去年因為殘破不堪才丟掉~
幾本與幾遍
哪一種才是深深的閱讀與悅讀???
長久以來
小弟的演講都會提到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因為那是大人的想法與角度
夠了!!!
教學無他~唯興趣而已~那才是真正的學習者角度!!!
這是我簡報最後一直放的兩句話
知識來自於解決生活的問題所產生
然而
讓知識卻嚴重脫離生活
其原因
就是教育本身過度的精緻化
卻長期忽略
當孩子遇到粗糙的生活問題時~
要如何主動學習與應用需要的能力啊!
這也是近年來強調PBL的原因啊!!
不論桌遊、密室、遊戲教學等等
都是讓孩子陷入一種情境與問題
開始運用與尋找解決的能力~進而培養~
「吾少卑也賤~故多能鄙事」
何嘗不就是說明能力的培養不就來自大大小小的生活雜事?
被動
是我們養出來的~
而精緻化
就是教學過度、教材過量
但
有再好的教材~
枯燥乏味~沒有與生活結合~脫離現實~
那都是為了考試而念書
再好的教學思維~
如果沒有蹲下與孩子、學習者的角度一樣的視野
都只是一群從小前三分之一的老師、教授在高談闊論教育為何的結果~
不去重視自主學習的發展
繞在老師教學要多精緻~
50年來的台灣教育思維
無疑就是自廢了孩子學習的自主、探索的可能性
當學習這件事情
是要看老師教學能力好壞來決定時
就不要說為什麼台灣的父母都要燒香拜拜了~
也不要怪為什麼很多人一股腦去念私校、轉實驗教育了~
因為
體制內現況就是無法保證老師的素質
更別說
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學習
因為
學習根本就不是他的事
而是老師努力跑研習學教法、分析教科書與備課用書出來的
所以
老師就拼老命研究教科書~搞了一堆教材~
卻不去試試看看
如何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如何設計可以讓孩子有興趣、想學
Buy In 才是教學開始
Busy Student才是課堂風景
但當我一招一招出的時候
其實
背後是充滿思考與安排
就是要讓學生有興趣投入、自己來學習~
我跟很多好朋友分享
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
成就動機與自我效能感!!!
倘若我們總把學習用供應與需求來看時
知識餵飽飽的孩子~根本不想就不會有需求時
哪裡來的動機?哪裡來的自主學習?
更別說知識食量小的孩子
長期完全消化不良後~就會惡化到無法咀嚼知識的學習癌了~
但
如果"需求"大於"供給"時呢?
連下課都可以不要的時候
趕學生去下課離開教室這種事情~不是神奇的傑克!是真的會發生!
其理論基礎就在認識負荷、成就理論的種種心理因素啊!
而不是教材教法啊!
更別說
喜歡老師
才會喜歡跟著學啊!那是班級經營啊!
說真的
每次都要有PISA的老外資料來~才會刺激大家~
但說真的
這幾張簡報已經講超過半年以上了~
但誰會理呢?~呵呵呵~
看到親子天下的文章
今天又正好帶著外校孩子公開課~
感覺深刻~
於我心有戚戚焉啊!!!
PISA成績沒說的事:「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5609-/?page=3
PISA成績沒說的事:「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
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沒有動機的教室
或者
錯用動機的教育
老師就算拿了幾百個書箱~幾百本教材~
能吞的都是前三分之一的孩子~
吞不下的
都是為了拿獎品~衝借書量而已~
你相信一個孩子一學期讀六百本所產生的閱讀能力嗎?
而我小時候是從一本字典開始閱讀的......那本至少百遍以上
一直到去年因為殘破不堪才丟掉~
幾本與幾遍
哪一種才是深深的閱讀與悅讀???
長久以來
小弟的演講都會提到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因為那是大人的想法與角度
夠了!!!
教學無他~唯興趣而已~那才是真正的學習者角度!!!
這是我簡報最後一直放的兩句話
知識來自於解決生活的問題所產生
然而
讓知識卻嚴重脫離生活
其原因
就是教育本身過度的精緻化
卻長期忽略
當孩子遇到粗糙的生活問題時~
要如何主動學習與應用需要的能力啊!
這也是近年來強調PBL的原因啊!!
不論桌遊、密室、遊戲教學等等
都是讓孩子陷入一種情境與問題
開始運用與尋找解決的能力~進而培養~
「吾少卑也賤~故多能鄙事」
何嘗不就是說明能力的培養不就來自大大小小的生活雜事?
被動
是我們養出來的~
而精緻化
就是教學過度、教材過量
但
有再好的教材~
枯燥乏味~沒有與生活結合~脫離現實~
那都是為了考試而念書
再好的教學思維~
如果沒有蹲下與孩子、學習者的角度一樣的視野
都只是一群從小前三分之一的老師、教授在高談闊論教育為何的結果~
不去重視自主學習的發展
繞在老師教學要多精緻~
50年來的台灣教育思維
無疑就是自廢了孩子學習的自主、探索的可能性
當學習這件事情
是要看老師教學能力好壞來決定時
就不要說為什麼台灣的父母都要燒香拜拜了~
也不要怪為什麼很多人一股腦去念私校、轉實驗教育了~
因為
體制內現況就是無法保證老師的素質
更別說
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學習
因為
學習根本就不是他的事
而是老師努力跑研習學教法、分析教科書與備課用書出來的
所以
老師就拼老命研究教科書~搞了一堆教材~
卻不去試試看看
如何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如何設計可以讓孩子有興趣、想學
Buy In 才是教學開始
Busy Student才是課堂風景
但當我一招一招出的時候
其實
背後是充滿思考與安排
就是要讓學生有興趣投入、自己來學習~
我跟很多好朋友分享
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
成就動機與自我效能感!!!
倘若我們總把學習用供應與需求來看時
知識餵飽飽的孩子~根本不想就不會有需求時
哪裡來的動機?哪裡來的自主學習?
更別說知識食量小的孩子
長期完全消化不良後~就會惡化到無法咀嚼知識的學習癌了~
但
如果"需求"大於"供給"時呢?
連下課都可以不要的時候
趕學生去下課離開教室這種事情~不是神奇的傑克!是真的會發生!
其理論基礎就在認識負荷、成就理論的種種心理因素啊!
而不是教材教法啊!
更別說
喜歡老師
才會喜歡跟著學啊!那是班級經營啊!
說真的
每次都要有PISA的老外資料來~才會刺激大家~
但說真的
這幾張簡報已經講超過半年以上了~
但誰會理呢?~呵呵呵~
看到親子天下的文章
今天又正好帶著外校孩子公開課~
感覺深刻~
於我心有戚戚焉啊!!!
PISA成績沒說的事:「動機落差」是最大危機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5609-/?page=3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一小時架網站 HOS 活動~哈哈~
新版 Google Site 架站的感覺
腦海閃過一個有趣的標題
「一小時架網站 HOS 活動」
舉例來說
以前還有父層子層等等樹狀圖
現在全沒了
只剩一個gsite的檔案
更別說直接結合雲端硬碟
沒有100MB的問題了
呵呵~
從2014年去一趟翻轉論壇~
我記得一個畫面
工程師坐在一位老師旁邊
靜靜地聆聽需求
很有耐心地回應
看到老外資訊技術廠商對第一線老師的使用者的尊重與支持
也難怪資訊融入學習的運用
對他們來說是很方便入手的
相對而言
台灣呢?
我們還是廠商做出來~使用者去適應
大開研習~
結果有多少老師願意參與?
誰能坐在教室看需求
誰就能有機會成為真正符合需求的資訊平台
還是存在著開研習~我教你用???
不
2016了~
應該是~無痛到~認知負荷低到~自己學就看得懂
還是哪句老話
一個新平台、新軟體~
資訊組長自己的老婆30分鐘教不會~就不用推廣運用了~
老師不是傻瓜
是會選擇在教室、教學中最有效率的運用
進不了教室
老師這麼聰明的族群都看不懂如何運用
說穿了
檯面上不論公、私人發展的
一堆政策、競賽、耗費鉅資的建構等等
充其量就是為了長官、廠商背書「計畫、發展有多成功」而已
最簡單的量化思考
一個計畫與活動
有多少重複的學校與新的學校參與?
使用率與註冊率多高?
就知道是活的還是死的了~
我還是要為我的「新北市親師生平台」大大按讚!
現在每次出去演講
一組帳密無痛使用各種好平台
更別說老師一無痛接觸~
使用的衝動與持續都會大大增加
連用「均一教育平台」建立班級~都直接成班~
不須班級代碼、一個一個拉學生~
新北的老師眼睛都亮起來
說句玩笑話
因為太無痛~
連講師費都變得很好賺了~哈哈哈
而這不就是長官要做的事情
抓到最關鍵的基礎發展
而不是跟花錢發包做一堆平台~
最後閃亮的政績是建構在一份一份的公文要求~評鑑要求~
這兩天很感動
我社會科任的班導師看到我在社會課上的資訊融入運用
一節、兩節、三節的看過去之後~
她很認真地跟我說了一句話
「我要把你會的全學起來!」
我從不敢想
有一種教學法是萬能的~
我更不敢想
透過由上而下的推動是無敵的~
但我真的可以確認
老師之間透過對教學的感動
會產生專業的尊重與領導的風範
即使我只感動了一個老師~至少34個孩子受惠~
未來這位老師的學生
都會受惠~
別傻了!
關鍵不在平台
是在教室裡面的每個人物啊!
科技來自於人性~
有好用的
我幹嘛用麻煩的要死的!
腦海閃過一個有趣的標題
「一小時架網站 HOS 活動」
舉例來說
以前還有父層子層等等樹狀圖
現在全沒了
只剩一個gsite的檔案
更別說直接結合雲端硬碟
沒有100MB的問題了
呵呵~
剛架好~樣子就差不多了~滿好用的~ |
從2014年去一趟翻轉論壇~
我記得一個畫面
工程師坐在一位老師旁邊
靜靜地聆聽需求
很有耐心地回應
看到老外資訊技術廠商對第一線老師的使用者的尊重與支持
也難怪資訊融入學習的運用
對他們來說是很方便入手的
相對而言
台灣呢?
我們還是廠商做出來~使用者去適應
大開研習~
結果有多少老師願意參與?
誰能坐在教室看需求
誰就能有機會成為真正符合需求的資訊平台
還是存在著開研習~我教你用???
不
2016了~
應該是~無痛到~認知負荷低到~自己學就看得懂
只有一個Gsite就搞定網頁 |
還是哪句老話
一個新平台、新軟體~
資訊組長自己的老婆30分鐘教不會~就不用推廣運用了~
老師不是傻瓜
是會選擇在教室、教學中最有效率的運用
進不了教室
老師這麼聰明的族群都看不懂如何運用
說穿了
檯面上不論公、私人發展的
一堆政策、競賽、耗費鉅資的建構等等
充其量就是為了長官、廠商背書「計畫、發展有多成功」而已
最簡單的量化思考
一個計畫與活動
有多少重複的學校與新的學校參與?
使用率與註冊率多高?
就知道是活的還是死的了~
我還是要為我的「新北市親師生平台」大大按讚!
現在每次出去演講
一組帳密無痛使用各種好平台
更別說老師一無痛接觸~
使用的衝動與持續都會大大增加
連用「均一教育平台」建立班級~都直接成班~
不須班級代碼、一個一個拉學生~
新北的老師眼睛都亮起來
說句玩笑話
因為太無痛~
連講師費都變得很好賺了~哈哈哈
而這不就是長官要做的事情
抓到最關鍵的基礎發展
而不是跟花錢發包做一堆平台~
最後閃亮的政績是建構在一份一份的公文要求~評鑑要求~
這兩天很感動
我社會科任的班導師看到我在社會課上的資訊融入運用
一節、兩節、三節的看過去之後~
她很認真地跟我說了一句話
「我要把你會的全學起來!」
我從不敢想
有一種教學法是萬能的~
我更不敢想
透過由上而下的推動是無敵的~
但我真的可以確認
老師之間透過對教學的感動
會產生專業的尊重與領導的風範
即使我只感動了一個老師~至少34個孩子受惠~
未來這位老師的學生
都會受惠~
別傻了!
關鍵不在平台
是在教室裡面的每個人物啊!
科技來自於人性~
有好用的
我幹嘛用麻煩的要死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