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左疼學之六~一個細微的卻是很關鍵的話題~麥克風音量

前年冬天的時候~
我和當時的課研組長突發奇想~
就利用上課錄影的方式
把我上自然課(當時)的狀況錄影給她看~
畢竟要她調課、幫我觀課、寫紀錄~
其實會有困難~
回家看~喝喝咖啡~還可以倒轉~快轉~方便多了~
與其說在觀課~
不如...
就當作"互相漏氣求進步"~還滿有意思的~

隔兩天當她看完後~
她對我說:「阿源,你有沒有發現你越講越HIGH~
我說:「對啊~我上課會越來越興奮~
本以為這樣子是種對「教學熱情」的展現~
但......
歷任教務主任的她馬上說中我的要害~
你不覺得孩子也跟著聲音越來越大?!

是啊~
基本上認識阿源的夥伴都知道~
我是出了名的「大聲公」
所以向來不需要麥克風~
但的確...似乎當我把自己的喉嚨「調整音量」時~
是因為孩子變吵?!
還是因為我太吵?!

不管是哪一個原因
其實都不對~
孩子變吵,我用大聲,只是強壓~並不是好的經營~
如果是我情緒越來越High~
也不好,雖然投入,但會失去一堂課的焦點~
是學習還是看老師與孩子比大聲、唱大戲?!

觀課的好處就在於透過同事間的「互相漏氣求進步」~
可以帶來一點課堂上的改變~
我開始隨時提醒自己注意音量
有時在手背上寫上「聲音」兩個字~
提醒自己要降低自己的聲音~
真的~孩子也跟著聲音變低~
不過~仍還一直有一點改不了~
就是喜歡一直碎碎念~講故事~
但自己的感覺是
效果很好~體力也省多了~孩子也不會跳Tone~比大聲~

今年接了資訊組,
其實很多時候是邊修電腦,邊注意老師們上課~
另外除了協助顏老師進行翻轉,會有正式的觀課之外
也開始幫忙看看502~507班老師利用均一來進行MOOC融入~
寫一些側面紀錄~
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
就是「麥克風音量」的問題~
尤其是當老師們想要進行「翻轉教學」的作業討論,
或許可以看一看、想一想~
下面是一些比較浮動的班級特徵:
  • 當音量越高越大時,會發現孩子也同樣坐不住~當孩子很吵的時候,老師也會越用越大聲~因此,孩子的音量會隨著老師使用的音量跟著高低~或者是老師的音量會隨著孩子跟著高低~
  • 老師用麥克風會變成依賴,因為習慣大聲後就會一直大聲。
  • 經常使用會不自覺的干擾到其他班,相對而言也告訴其他班「我們班很吵」。
  • 因為很吵,所以不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但看得出來,即使使用...講述式的更好不到哪!
  • 多半會用「獎勵制度」來控制學生吵鬧音量,可以有效,但會無力,因為問題本質沒有改變,最後還是用麥克風宣告哪一組加分、減分~
  • 麥克風變成教學依賴,有問題一定要報修,而且會很急。
相對而言,如果觀察音量低、能進行討論的班級,會有幾個特徵:
  • 因為要聽到老師低沉穩定的說話,孩子也會跟著低沉~
  • 老師教學狀況可以從麥克風聽出來,但絕對不是講快就是聰明,講慢就是沒信心。
  • 利用聲音中低以下的頻率與音量,配合抑揚頓挫就可以控制學生。
  • 進行翻轉教學的作業討論,需要的是「無線麥克風」,方便走動到各組。
  • 厲害的老師很少用麥克風,也從未報修。
  • 老師明顯比較有自信,掌握學生度高。
訓練聆聽是需要的,但其實有點困難~
不如先訓練孩子說話穩定不徐、控制音量~比較有效~
應該比較容易吧!
畢竟台灣的教育~聽老師說夠多了~
不訓練「好好地說」
那也難怪會討論會變成「吵成一團」~
如同去年翻轉教學前~
501花了一兩個月時間訓練「說」
也是在這樣的思維上去發展的~

不過,自己老師當久了~
自己如果沒透過錄影觀課~
其實...
不自覺的越說越大聲~
原本也是不用麥克風,也開始用~
用了,越調越大聲~
就好像「耳聾的人」
通常都以為大家聽不到...
其實自己才是課堂上最吵、最大聲的那一個~
呵呵~
所以觀課真的是不錯啊~「互相漏氣求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