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種資訊融入的方向
教學與成效~我有~太多照片、故事、數據~也有教案、進度表等等資料~
但如果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效???
我要如何回答???恩~~~~
線上題目的練習與使用是因為精熟~點數徽章制度是因為正增強~
但自學與影片是「為什麼」有成效???
這是我一直在觀察與反省的~
這兩個禮拜~我的LP-1號開始「遠征」到對面的隔壁班~
說遠征,有點開玩笑~但也有點「總算」的感覺~
總算有別班拿去用了~
這可是第一次到別班去~
沒想到帶來很好的反應~也啟發了我的答案~
到底學生(國小來看)的自學能不能訓練?如何訓練?效果如何?
其實先反思一個前提~
光是家長安排「託管外包家庭教育」的活動就很多了~
安親、課輔、才藝~
恩~~~~~
基本上在「盡力」溝通與成效證明之下~
是可以訓練、有一定效果、也有一些方法~
但前提仍然必須是有「時間」~也就是不能太多「外包」家庭教育時間
如同我兒子是不上安親課輔班的~
所以每天八點一到~電視一關~
就是念幾本故事書~然後來玩均一練習
我陪著他加減算數學(真的是加減!!!~呵呵)
大概半小時~九點準備上床睡覺覺~
這樣的「親子共學」還滿愉快的~但前提是要有「共同的時間」~
所以往往到了禮拜四要去音樂教室~大概就不可能了~
如果放在早自習、課餘時間或課堂上呢?!
其實很明顯地從501班載具隨手可得的狀況下~
真的有效果~
當然或許也有人會覺得「這只是501班」~
或者又歸納為「501班編班程度比較好」.......挖哩勒~
好吧~總算有伙伴把LP-1號給推去用了~
終於「守得雲開見明月」~
除了「小白」機居然可以提供二十幾台上網看影片、練習練習習題~真的是太強了!!!
最重要的是
當老師上課時,發現課堂引導起來輕鬆多了~
「Cognitive Load theory」認知負荷理論出現在眼前時~
至少可以解釋不少我心中的疑惑
也讓我有點理論基礎可以談「自學」與「影片」之間的關係~
固然均一的自學影片在教學的原理、視覺、專注力效果上有很好的效果~
但一個短短的自學影片真的可以有這麼大的幫助嗎???
如同顏老師說的:「現在用最多的是影片~」
為什麼有這樣的幫助?!
從認知負荷理論來看~
如果孩子在一堂數學課從完全未知開始~
老師就必須很負責地從頭講解與引導
而孩子也就必須耗掉很大的大腦資源進行訊息處理
這其中還無法想像外界的聲音、走廊的路人、廣播消息等等~
都會讓孩子的「CPU」與「RAM」接近滿載~
因為~是全新的訊息處理~
(可以看一下「快思慢想」這本書~推薦!!!)
相對而言~在一堂課之後所產生的「短期記憶」(Short Memory)
也就是如同PC裡面「快取記憶體」裡面的訊息~
在經過一天的疲勞、下課的嘶吼中
很快地消失殆盡~
能夠轉化到「長期記憶」(Long Memory)的所剩無幾~
即使透過課堂練習題、回家作業進行複習~
如果用學習金字塔的比率來看~大約一堂課聽完到真正記得~不到20%~30%
這時~補習班的出現就無法避免了~
因為變成「預習在學校、練習在補教」的狀態~
孩子在學校課堂習得的~到課後補習班去「精煉」~
但...補習教育講究「快速有效」(有點像成藥...呵呵)
多半是透過大量習題的練習~
將「運算規則」給記憶起來~而非真正的內化認知~
因為~這樣最快最有成效~
這就是「填鴨」~~~~
相對而言~頂多兩個禮拜後就全忘了~
因為,只有到50%的學習成效~
說也說不出來~自然不會有創意與思考的內含物~
因此~要解決「訊息認知負荷」降低~就要兩種做法~
第一是減少認知負荷~第二是提升負荷能力或處理能力~
前者是最好用的方法~也是「飲鴆止渴」~
就是教材簡單化~
簡單上課、簡單考試、大家一百,結果出去沒有能力!!!
(想一想教改開放大學林立好像就是這樣....)
這是最糟糕的做法~
因此
如果可以提升負荷能力~那就有機會~可以吸收得多、也吸收的好~
而「熟悉」是提升處理訊息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在課堂進行前,先讓孩子熟悉教學內容~
有初步處理訊息的「基模」~
讓孩子在認知負荷上能「提升」訊息處理的速度~
這樣就有機會學得比較「輕鬆」~或者也才有機會學得比較「多」一點~
更別說一周國語才五堂課~數學才三堂~
很多老師趕進度趕得要哭出來~
因此很多就變成「填鴨」的計算機公式教學~
討論、發表的方式來進行是想都不敢想的~
要如何產生學習效率~
提升認知負荷處理的能力就變得很重要~
影片是一種方式~講義也是一種方式~事先收集資料也是一種方式
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預習~
因此,有時候常笑著說~
「翻轉教學,台灣早就有了,就是預習制度的強化」
只是預習制度長年在台灣是一種教學理想~
老師還是在課堂上多半從頭教起~
但21世紀了~數位學習與網路已經可以提升效果~
但卻面臨到...「家庭教育的外包」問題~
至於課堂進行討論、作業習題的寫作~
無非是改變傳統的單一講授的方向~
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或「主題式學習」
來讓學生在操作中,享受「我思故我在的快樂」
並且達到思考、發表的能力訓練~
「能說」、「說得清楚」~就有機會達到90%的學習成效~
當然很多種數位方式都可以提供「預習」的效果
例如上網檢索、線上學習
另外,很多的APP也可以提供在教學上的融入使用~
就如同有老師問我的~
教科書商也有很多「影片」、「小動畫」、「APP」~
這樣是不是也可以當成「翻轉」工具???
廣義的來說~
只要可以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都可說是翻轉的工具~
但~狹義的來說~
這些工具媒體所提供「訊息」是否符合翻轉學習所需?
又或者提供太多「訊息」?
甚至操作上又必須額外耗費「大腦資源」?
甚至有所謂的「潛在教育」的另類影響?
恐怕是必須考量到學生在「訊息負荷」要觀察的部分。
相對而言~
老師是不是也必須面對「處理」一堆工具的使用~
耗掉一堆心力~
也是要注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些考公職的補習班光碟~
動輒一個多小時~
看著講師口沫橫飛~沒事還講笑話~看似很有價值~
但如果真的好~那公職應該不難考~大家買光碟就好~
實際上很沒效果~買來的沒多久都束之高閣~
因為
- 訊息太多...1~2個小時~看到後面已經「滿載」了~
- 專注力下降,所以都會以「講笑話」方式提升精神~~~笑話短、又改變接收訊息,因此往往記得「笑話」,忘記其他的內容~所以很多補習老師出名是因為「風趣」~
- 黑板、PPT、講師影像、影片中的影片~其實有太多非教學相關的訊息也在處理~無疑增加大腦額外的負擔~但往往你不知不覺......還以為內容豐富~
為的是甚麼???
一樣都是動機引起、增加課堂趣味、額外補充等等~
這些搭配著使用有很不錯的「上課笑果」~
但...有沒有為了一個搶答題的按鈕搞到全班快吵架?
但...不放電子書、沒有投影機~就快上不下課?
還有~孩子喜歡的是小動畫小軟體~還是你希望吸收的知識?
萬一跑不出來~如何處理窘境?
說來會心虛啊~~~
課堂的訊息有一半跟教學目標是沒關係的~
而是在處理電子書的使用、影片的觀賞、搶答出來的特效~
「單純就會美好」~
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訊息要處理~
不是要資優程度~
就是要學生無法處理而停擺~開始「望遠凝視」~
先有一點基礎與認識~提升訊息處理的速度~
然後透過老師良好的課堂引導
這樣翻轉教學的成效與意義
自然就會達到~
嗯~
似乎找到了自己疑惑的答案~
這也或許就是觀察與反省的力量吧~呵呵~
和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