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試辦MOOCs後的思維~BigData下的客製化未來學習~

去年看到「均一教育平台」時
最吸引我的
除了即時的測驗回饋、很棒的教學影片與歷程提示之外
最重要的
就是學生線上學習、使用題庫所產生的「數據」

因為
長期以來許多的資訊融入教學
都過度強調資訊設備、軟件的聲、光、色
當課程結束後...只有歡笑與驚嘆~
卻沒有太多「歷程」遺留下來~
可以提供老師進行「回饋」、進行「分析」
因此長期以來資訊融入仍然扮演教師教學的教材為配角~
缺乏了「主動型態的回饋機制」
但時至今日
MOOCs不僅提供了線上學習課程的機制
更提供了來自學生「使用者的回饋」資訊~
讓老師可以迅速地掌握學生狀態與程度

如同小弟一直強調的
傳統的備課模式只是讓老師不斷地複習這一堂課有甚麼要上~
因此
從小我們就可以看到理化老師左右開弓寫出一大片黑板的公式~
看似神奇~
卻是充滿記誦與填鴨的教學方式~
一個答案~沒有想法~沒有操作~沒有互動~
孩子當然做起「護眼活動」
當然不是睡著、就是望遠凝視......
(想起有次在研究所居然偷偷看起電影......上課無聊啊~)
因此
要能夠創造出一堂具有鷹架效果的教學課程
必須是以「學生程度」為基底
設定好適當的「教學目標」~
中間的發展就是應該思考的教學活動~

問題來了~「學生程度」如何得知??
傳統上~「改作業」、「改考卷」真正的意義就是在了解學生程度~
但這兩件事情卻成為老師最辛苦的事情~
因為有時越改越生氣~有時遲遲收不到~
反而變成班級經營上最辛苦的一件事情~
因此~標定學生程度不再是「改作業」、「改考卷」的意義~
取而代之的就是「分數主義」的形式

分數算甚麼~成績算甚麼!?
說句實在話~誰還記得國小某次的月考成績~
千億家產的郭董也不是靠著學歷出身的~
阿基師何嘗不是靠著堅持與努力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廚~
因此
教育孩子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
孩子具有帶著走的能力~
而教學的歷程
除了達到教學目標之外~
更重要的
就是不斷刺激孩子去思考、去創發
並與人群互動~~~~
培養出能進入社會的能力

回過頭來~
如果數位平台可以提供快速、龐大的分析數據
那就可以快速了解學生程度
進而評估出適合學生的「鷹架課程」
再更進一步地設計出適合的教學內容與教材~
而這些不僅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學習~
也可以降低錯誤的教學內容(太簡單或太難)
更可以發展出真正符合課綱、指標與學生程度的教材設計~
把教科書真的當成「輔具」
而非「單一的工具」~

如果說~把學生當成顧客來看~
MOOCs融入教學的方式
似乎也漸漸可以看到
透過「巨量數據」
去真正的設計出適合現地班級狀態的「客製化」教學內容~
能讓學生更快速與方便地吸收所需
進而透過自身對教材的吸收與轉化
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討論
而不受到課程進度的影響
甚至
如同501班~又提早結束課程進度了......

昨天看到台北市酷課雲的發表~真的覺得......這下有趣了!!!
事實上
MOOCs不僅提供線上動態、多元的課程內涵~
個人覺得
最吸引人也最具備教育商機的
就是這些課程將形成「Big Data」的來源
讓專業的老師、領域專業設計者、教科書商等等
設計出「因才施教」的線上課程或教學流程~
讓學生可以吸收更好更快~

打破傳統用教學理論或模式去實踐一堂課
而是用數據分析去回饋、推測個人吸收的行為~
並且透過強力的伺服器分析與結合課程元素
推出理想的適合個人的課程內容~
這絕對是因才施教~
也是個人學習系統PSI~
更可以達到差異化教學進行補強、精熟的學習~

還在對MOOCs的數位課程感到懷疑嗎?沒有人性嗎?
未來~
很有可能你登入到數位平台上
系統就會提供、建議你適合的學習內容~
並且數據分析提供個人所好~
喜歡喜感的語調~或者低沉的磁性聲音~男老師或女老師~
背景依照喜好呈現桃紅、藍天~
然後透過養成遊戲、機智搶答等等線上練習模式~
把學習動機不斷提升
把學習歷程不斷個人化~
或許
未來真正數位學習~
反而服應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而這一切來自於MOOCs背後的「Big Data」

~~~額外幻想一下~~~
而因為「Big Data」可以決定出適合各地特色發展的教育政策~
而不再需要中央集權~而預算可以依照數據分析提供更客觀的分配~
因此教育部很有可能轉化成「Big Data」的管理部門~
而所有的各部會資訊基本分析
也都需要來自教育部的資料~
未來~教育部可能要叫做......
巨析(巨蜥、據悉)部(巨量資料分析部)吧~呵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