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善用數位放大動機
在這裡有3個前提要先弄清楚,避免產生在操作上的衝突:
1.
翻轉教學在定義上有很開闊的意義,就是「創新與改變的教學」,也有比較狹隘的定義,就是「在家自學、在校習寫」。而我們的模式(M.I.F.L)是屬於狹隘的定義範圍,即回家透過數位方式觀看影片,然後到學校進行討論或寫作。因此會有數位設備的使用,與採用課前閱讀文章的「學思達翻轉」、或利用桌遊方式活化教學等等並不太一樣。但都是為了突破傳統教學、打破填鴨的「教學改變」。如同一句話:「只要有心,人人都是好老師」。作法上不同,但絕對沒有誰優誰對的問題。更棒的是,還能互相融合搭配使用,甚至產生「混成教學」(Blended
Learning)的發展。
2.
「數位放大動機」有很好的效果,但我們仍然必須強調另一件事情─「數位並沒有好的持續性」。很簡單,思考一下年輕人換手機的速度就可以類推。因此,透過平板電腦、透過「均一教育平台」,學生在一個月之內有很好的動機效果,但往往一個月之後就會因為失去新鮮感,而逐漸遠離。因此關鍵還是在「如何訓練自主學習」,切莫過度依賴數位放大動機的效果。
3.
數位學習很容易引起家長的質疑,主要就是對「視力」與「遊戲」擔憂。因此強調「善用」、「時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而操作上務必掌握「思考、改善與創新」三個層次─讓學生透過數位學習能夠增加思考的廣度、進而改善學習現況、最後創新出好的成果。掌握到這三個層次,家長自然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而非「不知道老師這樣作幹什麼?」
釐清這三個觀念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正式進入MOOCs融入數學科的導入。當然MOOCs的平台選擇有不少,而我們選擇的是「均一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1.
高水準的教學影片與完整的「知識地圖」搭配使用,讓老師免去「製作影片」的困難與耗時。可以將時間轉化為在「翻轉教學」上的應用與備課,也降低了「翻轉教學」推廣上的困難。
2.
畢竟面對的是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純以精神鼓勵的方式來引發自學,因此平台上的「獎勵點數與徽章制度」提高了國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興趣,也創造孩子彼此之間的話題。倘若又能與學校的獎勵制度搭配,效果更加驚人。
3.
各種數據的呈現,讓老師能輕鬆簡單地掌握學生自主學習、技能發展與精熟程度的掌握。相對而言也讓老師減少考試負擔,但又能掌握學生學習狀況。
而在數位平台的導入上,依照我們一年以來的經驗,分為軟體與硬體兩部分來看:
1.
軟體部分:
(1) 帳號開通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學生帳號的設定」與「後台管理便利性」。因此具備「校務行政」系統的縣市老師,不妨可以善加利用進行全班設定。另外,「均一教育平台」也與部分縣市已經有「Open Id」的串連,可以更方便的結合使用。而如果縣市還沒有校務行政系統可以提供學生電子郵件,也可以利用縣市等級的Google網域服務來取得大批的Gmail帳號。或者也可以透過學校本身申請個別學校的Google網域服務,來取得Gmail帳號。而Google服務的特色就是可以降低網管的需求,便利後台管理。但如果連學校也無法提供,那不妨可以利用個人Gmail帳號的分身祕技─利用帳號後方「+」號碼或字母中間插入「.」來共用一個電子郵件進行建置「均一教育平台」帳號,也是很特別的技巧。
(2) 帳號開通後下一個關鍵,就是訓練學生登出、登入。千萬別小看這樣的動作,孩子多半很喜歡設定「第二天就會忘記」的帳號或密碼!你能想像,當去年我們大規模地帶著五年級兩百多位同學使用時,只要每一個孩子問一次帳密,我想沒有老師能夠受得了。所以我們設計了「帳密卡」機制。再進行訓練前,讓學生提早拿到並且開始背誦帳密,再進到電腦教室進行登入的訓練。這樣的經驗非常成功地讓每一個班只花不到15分鐘就能全部登入,把握時間進行使用教學說明。
(3) 平台的訓練不需要每一種功能都介紹,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會非常的期待,根本等不下去。而且「均一教育平台」非常簡單,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就可以自己學會。因此我們建議只要教三個主題就好:
A.
更改個人資料為「座號+姓名」,方便老師觀察學生資料。
B.
加老師為「教練」,老師才能有學生觀察。
C.
學習使用「知識地圖」、「教科書對照表」與搜尋,才知道如何使用。
接下來,請你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學生是不會想下課的!而他們會告訴你「我們要算數學!」,讓你會心虛到沒有理由關機!
(4) 別忘了老師本身也是需要趕快學習的!因此,「教練功能」務必在推動前先行了解,有四個功能是務必熟練的項目:
A.
「進度報告」到「題目歷程」,可以了解孩子的迷思。除了點選個別孩子來了解外,可以利用「篩選」功能針對主題、時間來看想看的進度技能,避免太多的技能導致觀察不易。
B.
「每日記錄」可以了解每天孩子白天與下課後自主學習的狀況、內容,可以給與適時的掌握與鼓勵。
C.
「進度總覽」可以針對每一種技能了解孩子「能力分佈」狀態,也能點選個別孩子來進行了解。
D.
「技能進展」是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狀態,理論上應該呈現逐步上揚的狀態。如果有停滯的平行線,就可以關心一下孩子最近是不是有遇到困難,或者為了點數累積,不斷重複在簡單的單元解題拿點數。
2.
硬體部分:
(1) 理想的狀況是「人人都有平板、到處都有無線」,但這部分即使在新設校的龍埔國小,也很難達到。因此如果一直在硬體數量上去做前提,那一定無法走出第一步。而非常棒的是「均一教育平台」低負載的網路效能,不需要太好的載具就能使用。因此對於「閒置電腦」有很好的「再生活化契機」。所以在載具的部分我們的經驗與建議不妨先從學校老電腦、老筆電或低階平板開始入手。等到逐漸看到成果時,就可以開始向上級單位或向民間進行設備補助的申請方案。
(2) 有關於配置比率上來說,自然是一比一最好。但如果數量上真的有限制,建議到1:3的配置為佳。一方面對於分組使用時還可以勉強進行合作,一方面常態分佈上,一個班弱勢的孩子也大約在1/3需要補救教學。當然也可以把使用電腦玩「均一教育平台」當成一種獎勵制度,表現好的可以下課使用。不僅可以有好的班級經營,也是很好的正向管教,甚至還提升數學能力。
(3) 當逐漸的使用習慣之後,其實孩子就會告訴家長美好的經驗。如果時機成熟,不妨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帶設備來使用,也就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經驗上不建議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帶設備使用,事實上也不會有家長配合,甚至會引起家長的恐慌與質疑─這到底能幹嗎?會不會玩遊戲?最好的經驗建議是當孩子有改變了、有效果了、有需求了,由孩子去告訴家長「我需要一台設備」,這時候自然水到渠成,輕鬆達到。筆者個人因為長期經營,又獲家長認同,因此現在的508是等著老師宣佈可以帶,而不是我拜託孩子帶。但我仍然在訓練孩子常規與「培養飢餓」中,無非是希望孩子們能善用、珍惜這樣的機會。
當孩子開始喜歡使用「均一教育平台」時,數學對於孩子意義已經不是很抽象的思考,而是可以操作的科目,非常的有效果。而不斷地在平台上使用,對於程度好的孩子可以「精熟」,對於程度弱的孩子就能「補救」。但接下來一個月之後,就會出現「衰減」!最主要的是如果放任著孩子自己運用,初期因為新鮮感會打開強力的動機效應,但慢慢地就會隨著時間而消逝。「只剩1/3的比例」是我們與其他嘗試老師的心得,而且很有趣的國小會是「程度優」的繼續使用,國中會是「程度弱」的繼續使用。此時MOOCs融入階段必須開始轉變,也就是開始回到老師與孩子的互動,也就是準備翻轉你的課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