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堂是參加了同儕翻轉學習
當時就還滿自豪臺灣對於利用很多種精彩方式
來促進學生討論、分享
進而促進「說出自己想法」的課堂教學
覺得我們臺灣還滿利害的~~~
相對而言~
「對於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上台?」
這句話也會在腦海裡繞著~
雖然因為文化性的不同
所以台灣的孩子比較需要訓練表達能力~
但......如果已經觸動到孩子內心的承受度
我們還要繼續嗎?
而我們這樣的繼續~
究竟是為了老師自己的「教育理想」所建構的框架?
還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禮拜五下班後
當我心情輕鬆地準備和一家三口去吃點好東西時
我們班一個女生傳Line來
「老師,我不喜歡在上課提問題」
我想起今天在數學課上
特意地問問這個女同學的想法
除了希望她上課要注意~也希望她隨時動動腦~
目地就是希望不要成為課堂的聽眾~而是參與者~
我問她為什麼?
「不知道,不敢吧!」
我隨後跟她解釋
如果回家有看影片,就會比較知道內容~
而在分組小討論時
真的不懂,就更要問出來~
否則,沒有人了解~這樣就會失去學習機會~
「我不喜歡別人看著我....會緊張....每當我提出問題就會有人看著我」
我知道這孩子有自己想法~但比較內向~
所以我跟她解釋這樣的做法就是要刺激大家上課專心~
而且未來到升學、甚至求職
都會面對跟老闆的說明或介紹
仍然要面對大家~
最後
我好奇問她
「你是喜歡參與一堂課?還是把自己當旁觀者看別的同學演戲?」
她回答「看別人演戲」
我看了她的回答
並不是氣餒
而是......
心頭又想起在美國老師的那句話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上台?」
想了想~我不再鼓勵或解釋我的想法
我回答......
「隨妳吧~改變需要勇氣,但老師不會強迫
不急
等妳準備好
有想參與就參與
老師還是那句老話,加油!」
這孩子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雖然我們是善意的想法
但~
如果孩子真的還沒準備好
孩子真的沒有接受過訓練
或者
她的個性真的沒辦法
當我們認為是一種「教育方式」
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課堂「折磨方式」時
我又於心何忍......
我們班很有趣
有的孩子非常非常的主動雖然成績不怎麼樣
但是反應非常好~表達能力也很棒~
說起話來有條有理~~~
相反的
也有好幾個孩子
成績很不錯~
但上課總是用沉穩的眼睛看著一堂課的教學
我知道他們是認真的
但他們的個性就是不願意在大家面前說話
有一個會常用電子郵件問我問題
有一個經常會關心老師的近況~用日記鼓勵我~
有一個隨時都會站在我身邊~問問老師要不要幫忙~
有一個下課後會偷偷跟我說小提琴的故事
有一對雙胞胎會開心地去照顧妹妹
而這個傳LINE的孩子
則是不斷畫漫畫給阿源老師看
他們這群安靜同學
並沒有與老師或同學在關係上有甚麼不一樣
只是
他們用的方式與傳遞的訊息不是一般的口語表達
或言不及義的玩笑話~
而是用其他的方式
安靜又真誠的跟老師溝通~
我又為什麼要逼著孩子去上臺呢?
回過頭來
我們又何必逼著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做甚麼呢?
最近看到一些文字
對於傳統的講述法與現今許多翻轉的上課模式
有一些陳述
事實上...
每次我走過各個學年、各個班級
甚至到各個學校或研習場地
老師的眼神與專注的態度
都是一樣的努力~沒有絲毫的鬆懈~
如同我這一個月以來~
每一節下課、上課
總是在孩子的班級經營與教學中圍繞著~~~
即使回家後仍然盡力地思考
我在思考
如果本身的方式教得很好~
孩子也OK~
一樣地關心孩子~
為孩子付出~
有必要一定去做到大幅度的改變才稱為「認真」的嗎?
台灣這麼多年來~不也創造出許多的人才嗎?
事實上~我也只有一科數學進行翻轉教學~
事實上~一點點改變需要長期的時間,
才能累積起改變的效果!沒有一蹴可及~
事實上~我們在改變時~
有沒有去考慮到一群不願表達的孩子?
還是~只把閃光燈與照像機放在幾個孩子身上或幾個角度上....
事實上~我自己真的需要反省自己對於教學,用的角度與眼光~夠不夠寬、夠不夠開~
要不要多等一下、多期待一點~等大家準備好了呢?
之所以到第一線~
就是要了解,並且和其他老師一樣,
在教室裡與孩子一起做~
當我們一起挽起袖子~
自然有人不怕、有人會怕時~
除了開心地一起與不怕的往前
會怕的~除了鼓勵~
是不是要多一點等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