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不知道怎麼說的卻又很期待的夢想平台~

今天又再度跟另一個團隊夥伴提到我一直幻想的夢幻平台
當數位學習平台數據越來越多時
如果透過記錄下學生作答歷程之後
能夠
依照作答歷程
歸納出學生的迷思歷程、思考模型、歸因模型
提供給學術單位做量轉質的分析
進而在大數據的支持下
建構出
"一個題目數個解題的正確與錯誤的歸因分析與對應教學策略"
然後在學生使用後
自動產生回饋給導師
可能的迷思、正確的教學、可用的資源等等
甚至直接回饋學生可以補強的概念、題型與解釋
甚至於家長可以了解的
這樣......
大數據的教育價值應該很不一樣了~
又或者
數位資訊融入教與學的切入點更不一樣~
又或者
MOOC將更為人性化、互動性
又或者
真的可能取代掉老師經驗與人力的分析
讓線上數位學習更具有補強、補救成效
我認為
數位融入教學
1.0是聲光色引起動機
2.0是網絡資料庫運用
3.0是軟體與人互動
4.0是雲端與行動學習
5.0~~~~就要展現大數據!!!
而這個大數據
不能只單純看多久、算多少、平均、標準差、最高與最低等等這些傳統數據~
而是要能大到、強到建構出學習者的模型
並且讓使用者與平台打破單向
而成為雙向溝通的模式
當然
這樣的前提是
1.歷程數據足夠大到分析出來的模型具備信、效度~
2.針對模型能有專業的心理、教育專家產生有效多樣策略~
3.計算模組與雲端要強大且有效~
一旦成功
當大量使用者信賴且願意投入使用,
將可堆疊出更具代表性的母體數據
使得本身更具信賴、價值感,
將預估可以有效產生學習者的依附效應
並如同漣漪
吸引更大量的使用者進入
好吧~我又胡思亂想了~
因為
真的有平台做到時
那已經不是一般IRS、MOOC、app、遊戲化等等學習平台了
而是
透過無線與行動載具
不論何時何地~
會因為使用者投入或大量使用
自動透過數據運算
進而產生新智慧、新策略
並能回饋使用者
使用者因好用實用又投入
再度產生新數據
平台又再度成長
周而復始
而且能針對區域、國家
產生不同的計算
使得建議策略更符合當地、一校
乃至於個人專屬的學習
這..................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稱呼的平台~~~呵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