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推推~Google Keep~好用的協作記事

推推~好用的Google Keep~~~
只要孩子也有G帳號
就可以設定成分組小白板
各組加入各組的學生進行協作
而且速度非常快
彼此協作~變成各組報告~
老師投影出來就可以選擇單張呈現
進行討論、發表的活動
平板可利用語音辨識增加輸入速度
另外點選功能按鈕裡面的"複製到Google文件"
就可以把各組協作的變成報告
就有標準文件可以用了~~~
推薦給有興趣的夥伴
依照不同組別
加入不同學生帳號

老師可投影出來進行發表討論

還可以轉成文件
做成報告檔案
不錯用!

準備開張~數位觀課紀錄實驗~

數位觀課紀錄實驗計畫準備開張了~
設備已經在暑假安裝好
也請學生來試跑看看
還滿有趣的~
去年一整學期國內外來我們班的團體或個人不少
先不論我教得好不好~其實常常很糗啦~
但從課堂研究的「觀課」這部分
至少有看到好的就帶回參考
不好的~就多多指教~
自己也會有所成長
對於教學成長有很大幫助
但是因為在三峽
所以有的夥伴舟車勞頓
還有遇上交通事故塞車~
另外~一群校長、督學、老師站在身旁
國小的孩子其實壓力很大
自己也覺得壓迫感很重
站得滿滿都是人~還到走廊上去~
而且
很不喜歡「課堂觀光」
就本質上觀課是需要技術、方法與時間的
因此為了解決時、空問題
避免研究者成為干擾者
並且進行長期的研究深化與紀錄
在瑞昌校長、秭翊主任的支持
與誠致教育基金會方董事長的協助下
這學期將進行「數位觀課」的實驗
當然
最重要的
就是希望「翻轉學習」從老師熱情的鼓舞與教學方法的分享、創新
進入到「課堂研究」另一個階段
這和DV拍攝有甚麼不同嗎?
我們也很早就用過了?有甚麼特別的?
說真的
在3年前到龍埔時
其實小弟就與幾位老師嘗試「數位線上觀課」
但說真的
一鏡到底、沒有跟拍、需要時間後製與上傳
拍攝的效果不是理想
但這樣的形態是足以讓老師進行議課的回顧與參考
並保留紀錄~讓同課異教去進行比較
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進行「診療式的課堂研究」
如果老師遇到瓶頸或班級經營不順
也可以透過影像紀錄協助老師發掘問題
給予協助
(這是有真實的運作個案)
因此
目前嘗試的系統
就具備幾個很重要的特色:
1.自動跟拍、對焦、放大與縮小鏡頭,達到節省人力、突破一鏡到底。
2.畫面自動分割處理,可同時觀看教學、學生反應、教材等畫面,如同親臨現場。
3.拍攝後自動轉檔MP4,無須另花時間處理。
4.可進行線上同步觀看,突破時空限制。
而且有趣的是
分組按鈕設備意外的發現可以進行搶答活動
還滿有趣的!
下禮拜就準備進行嘗試~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認為這需要大量經費、技術~窒礙難行
如同兩年前進行MOOCs翻轉嘗試的那句老話
不做不會怎樣~但做了~就會不一樣!!!
只要是有一點點能夠提升教學、分享給有興趣的老師
披荊斬棘是小事
未來設備的價格、技術也應該會更超值
但總要去突破
老師不能永遠固守在一個框架中
否則~
我們又怎麼教孩子突破現況~創造未來~






開學會緊張~就用Google行事曆幫助教學活動安排~

教務處有實驗計畫~
排課真的很辛苦~不過課表終於訂出來~
我也開始把整年度的教學大規劃、行事曆~融進課表中~
弄進Google行事曆~
如果
開學會讓老師怕怕~
無非就是.......
每一天不知道做甚麼好~或者怕忘了甚麼需要提醒~
不如真的用G的功能
除了方便~
有甘梯圖的特性~
還可以自動發信給自己或小朋友提醒~
弄進協作平台~也可以讓家長知道活動喔!
另外重要檔案也可以做連結~
規劃作業很方便~
可以增進不少效率~

把課表跟行事曆結合起來~
用不同顏色來區別


每一天的重要行事或課表活動
就可以打進說明~提醒自己~

當然還可以串到雲端硬碟去加入附件
這樣更便利提醒

就群發信件給孩子~真的非常便利~可以說取代聯絡本的功能~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無關數位~但...老師就是會這樣~~~

今天再去學校收收貼貼
把小白接一接~
本來就已經弄乾淨的教室
還是會不自覺的這邊收收~那邊推推~
不弄弄會心不安~
好像在等待甚麼貴客一樣~
但~
不就是那一群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孩子~
真的快開學了......
用數位進行在家自學~
在課堂上經營教學活動~
這樣的翻轉學習經營~
從資訊組長到導師~
三年了~
下禮拜8月31日星期一開始~
第四個學年度翻轉學習!!!
有種......說不出的......~~~
8小時X5天X20周=800個小時一學期
一年就1600個小時~
老師對於孩子來說
已經不只是師生
更像親人
自然我們總想盡力給親人最好的~~~
也無怪乎老師總像...家裡碎念的媽或者嚴肅的爸~
想來
831後
我的一群兒子女兒們
又開始要與處女座的碎念又嚴肅的爸爸相處
持續翻轉學習
但還是很難"翻轉"自己那份宛如親子般的責任感~
呵呵~~~
明天備課日~要畢旅路勘~就...放鬆點~
開學前禮拜天再來這邊推推~那邊收收吧!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快開學了!怎麼樣帶孩子用均一比較順?

快開學了~
有夥伴會問
怎麼樣帶孩子用均一比較順?
其實用均一學數學的著力點在於透過數位提升學習興趣與互動
訓練孩子用自己基礎去自我對話、理解與建構
並培養自學的態度
說真的~老師說的不見得孩子會懂~
所有的懂與了解~重點仍在於自我詮釋的內在機制~
因此~提升動機與興趣~
願意學會比被逼著學好~
而且有良好的課程地圖與評量機制
善用的老師其實會滿驚訝的~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法是無敵的~
因此就必須補強或補救沒跟上的~
但很有趣的~
補救教學的應用是均一教育平台的另一個強項~
因為可以透過知識地圖連貫~
讓孩子自己或家長或老師協助重新建立原本的基礎
而且自己學、重複看不丟臉~
形同一位"數位家教"
小弟兩年來的經驗大概是這樣:
1.帳號準備:
對象四年級以上最好~因為電子郵件課程就有了~
有的資訊組會推Google的教育網域學校帳號
有的是利用縣市政府教育局的open id
這兩個最好用
FB也可~但申請FB也是需要電子郵件~那就直接用就好了~
其他的一些電子郵件就各自處理
2.首發帶去電腦教室最佳
因為無線網路還是有不確定性因素~所以首發去有線環境最好~
如果要在教室用行動載具
建議登入時分批登入~問題會少~
3.開始先練習登出登入~這一塊熟悉~以後上課就簡單了~
4.能夠登入後,第二步改個人資料裡面的名字+座號
5.第三步請學生馬上加老師為教練
因為前面一步已經改好~一加老師為教練
老師就馬上會看到按照座號排序的清單~很方便~
目前功能也可以請老師統一加入

前提是老師必須都有孩子的電子郵件
除非是老師有意統一帳號與郵件伺服器
不然應該是很難~
6.第四步帶孩子用知識地圖放大縮小,並且玩一次簡單的題目
順帶就可以介紹題目介面、葉片、閃電、熱火等等意思
通常到第四步就不會有學生理你了......
所以帶到電腦教室有廣播系統可以強制切換畫面
如果是行動載具就難了~
一般來說第四步之後學生就可以自己摸
至於點數徽章、進度管理、個人資料、作業交代
可以在之後結合班級經營的獎勵去結合說明
至於課程結合
如果是一般翻轉學習
老師多半需要在前一兩天先看影片做確認是否合乎需求
因為還是使用教科書
可以先到教科書對照表去查閱
但如果影片不適合
真的就不要用!!!~
因為班上孩子的自我理解與對話程度
老師最清楚
如果連老師都不是覺得很好~
可以向均一的夥伴提出建議
或者...自拍也不錯~呵呵~
如果是自學家長或團體
就可以利用均一首頁的「課程」按鈕
去選擇主題來進行
因為有搭配年段~就很方便對應學齡~~~
不過如果學生真的回家都有看都有成長
老師上課就真的要好好想想高層次的活動
不管是學思達、MAPS、咖啡館、遊戲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課本大概就不需要多講了~
學生會對於數學課比以前友善許多~
出了均一作業後
建議不要再出習作、數學題目
因為負擔會更大
那原先的作業怎麼辦?
翻轉模式其中一種課堂風景
就是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作業難題處理
另外
下課、午休為甚麼不能寫作業?~憲法沒有硬性規定啊!
而且寫的時候
有問題還可以馬上問同學跟老師
白天就把作業寫完不是很好?!
回家不寫的白天就寫完~老師還可以直接收回批改~馬上指導~
孩子的心理壓力也差很大~
但我通常周休不會出影片作業~
因為~周休露營、出遊~就不要傷腦筋沒有無線網路了~~~
另外還有夥伴問
均一的題目或影片搜尋不到怎麼辦?
千萬別只在知識地圖上慢慢找
建議使用搜尋列打關鍵字
不要用教科書上的名字找~
可能會有內容符合但名稱不符的~
用"大概念"名稱!!!
例如部編版「單位小數」~
均一就會找不到
就打「小數」~會出現內容適合的影片與題目
另外有夥伴也會問
學生回家不用怎麼辦?
其實應該是想一想如何讓學生願意配合老師!
因此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獎勵制度
都可以增加「數位學習」的嘉獎~
但千萬不要去懲罰~
因為有的孩子是有原因的~
例如安親課輔才藝、家庭弱勢、家庭反對~等等
人數少的小型學校其實電腦教室空堂就可以帶著用
早自習、空堂、中午~都是好時機~
甚至行動載具的需求量少~很容易找專案申請~
一次十幾台~不難找資源~
人數多的中型以上學校反而會比較辛苦
一個班三四十台~
必須找載具或閒置電腦
這就必須和資訊組或老師去協調

這也是我常說的「門檻」~
不過至少「學習需求」出現~
多半優質的校長、主任也會想辦法幫忙~
另外公立學校仍然有期中評量機制
一般來說影片自學、上課活動的翻轉學習
會讓老師上課速度加快
進度不用太緊張
比較要注意的是「筆算」
因此不論是行動載具的學習或PC運用
「筆算」仍不可偏廢!!!
通常我都會提早兩周結束進度
這時基礎都有了~就可以專注於筆算進行複習與檢核!!!
另外~上課的活動~
也建議是對於筆算、列式的活動為主
讓孩子在邏輯與運用上不會偏廢
最後建議
準備開學就用的老師
千萬別急
基本步驟一定要先教順
讓操作的問題降到最低
一方面學生回家就可以運用
二方面如果是行動載具與無線的使用
出問題找問題就可以比較單純
三方面因為基礎動作熟練~就可以在教學應用上很快
不論之後是當成前後測或作業~拿出載具就能到位!
老師才能有應用靈活的空間與時間!
這一點我相信不論任何的數位平台都是一樣
所以千萬別把基礎的帳密登出登入給忽略
以免到時反而要花時間一個一個教
不如一整個禮拜全班好好教
接下來就無憂無慮地進行教學應用~~~
以上給有興趣的夥伴參考~~~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國中你就會學到?~~~~

剛剛看到一個很不錯的資料
就是國教院的數學原型教材
拜讀了一下
跟暑假自己的體驗
有很大的感覺

整個暑假其實很多時間
都在跟顏老師設計我們理想中的"大單元"教學
也就是把某個數學重要的概念重組
進行一連貫的教學設計
當然
也把幾個重要的東西納入考量
例如學生舊經驗、教學經驗上的迷思等等
還有我很喜歡的"生活經驗的數學延伸活動"
甚至把一些未來國中可能才提的也納入
當然
也為了能符合應有的能力指標
還是會參考很好的工具書─"教科書"
以便兼顧基礎學力的發展
弄成一個超大大單元的教學
原則上模式仍然保有翻轉學習的流程
讓基礎教給學生
然後課堂上來從事活動

後來在一次與書商的演講中
也提到"大單元多主題"的教材設計
教科書商的夥伴非常的認真思考
但也提出一個回應
「老師都會反應大單元教學
一直上某種內容
會讓孩子覺得很枯燥」
我的回答是
「因為老師沒有因應大單元內多種主題去設計不同的教學
都用同一種方式
當然學生會覺得單調
如同天天吃漢堡
如果
在一個很大很重要的數學範疇中
例如整數~
從基本數數、四則運算、進位各種主題
搭配不同的教學活動、內涵與意義
甚至延伸到生活應用、科技、歷史、文學
這樣孩子所看到的"整數"
就會有整體的架構與多面向的角度
而不是各年段零碎的拼湊
甚至
只是應付考試與獎懲」

我不知道我的理想是不是對的
因為我不是標準數理系畢業
論文也不是研究數學教育
數學真的很重要
生活上所有的應用都跟數學有關係
但我們過度強調了計算與正確
而不是數學感與整體架構
因此
我感受到的數學教育
如果只是為了減少枯燥而將知識切的零碎
恩.......
事實上本質應該還是......枯燥~不是嗎?!
只是比較小單元~枯燥的時間比較短~
卻可能造成只見其"洞"~不見其天~
就像四則運算
算整數的加減乘除沒問題~加上了分號或小數點
學生就垮了....
好像是另外一種新學的科目一樣
而且~
似乎長大計算機就可以解決了~
卻抹煞了許多孩子的興趣

而這個想法即使對照文科
也是一樣
社會課~世界與台灣一定是互動的~
更別提傳說亞特蘭提斯古大陸的殘骸可能就是台灣~呵呵~
在國語課~不可能教了五言不提七言~
寫了敘事文不往論說文發展
自然~小弟講了風向~一定就會談到東北季風與教室微氣候的關係
然後帶他們去放飛機

而我記得常常有這樣的課堂互動
每當孩子有了延伸問題時
其實他就是在追問、想知道、學更深
我們的回答常常是......國中你就會學到
或者六年級你就會知道......
這樣的回答似乎也在扼殺孩子追尋答案的可能

每一種教材的設計方法都有優劣
我並不是說切割教材小單元一定有問題
事實上也有很好的優點
今天看到國教院數學的原型教材
A、B、C三冊其實就是國小最重要的三大概念
整數概念與加減計算
量與測量
幾何
一冊就是一個大概念
而且有清楚的介紹緣起、迷思、教學設計、理念與案例
事實上就能讓教數學或學數學的老師、孩子與家長
可以有很好的整體架構
而不會
低年級不知高年級延伸或高年級不知低年級先備
對於在家自學也提供很好的教材基礎

說真的~
不是數學教育出身的
還滿開心我跟顏老師的理想還貼近這原型教材
有興趣真的值得看看
http://www.naer.edu.tw/files/11-1000-154.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