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四種需求、一次滿足」的一堂課***

今天上午用美式翻轉~
先歸納一下長方體、立方體的計算原則
還有立方公尺與立方公分的換算原則
就讓大家進行習作的習寫
各組也可以小聲討論
有"強大"問題~就舉手找老師幫忙~
接下來大家安靜地開始計算、思考
偶然間可以聽到孩子會進行討論
此刻我就到各組巡視孩子的狀況
尤其針對低成就孩子
我甚至可以坐在身邊~協助他指導寫作
慢慢地真的這孩子真的完成四頁的習作
而且回家不會因為沒大人就沒人管沒人教
而他也很開心完成作業
除了不會被我一直催~一直罵~
更重要的是
他會解了!!!
中成就的孩子很明顯地會卡在某幾題
例如給了底面積與高~要去算體積~
似乎少了長與寬...
於是偶然間會看到那幾個孩子舉手
我馬上飛奔過去
只要指點一下
這幾個孩子馬上OK
甚至不用講完
馬上就「喔~~~~我知道了!」
然後也逐漸完成~
高成就的孩子一路很快完成
看看我
我用眼神與點頭示意
於是就開始拿起平板來使用均一平台自學
至於使用的方向
可以聽到他們在討論絕對值......
是的~就是國中的絕對值~
當下聽到他們有點困難
我一時興起站到黑板上
告訴他們絕對值與數線正負值距離的加法
然後有人問起代數~
一時興起~在黑板上教了二元二次方程式給他們看
幾個人到了下課還在黑板上看我演算~
因為他們想要繼續挑戰
有個巧克力廣告說「三種需求、一次滿足」
這就是今天這堂課的寫照~
不過
是「四種需求、一次滿足」
低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單獨教導
中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一點就通
高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協助跳躍
而對於我自己
除了不用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
體力耗損低、作業收的回來、內容寫得好、師生衝突少
更重要的
能因材施教~
他山之石可借
雖然一昧地效法國外並非好事

能給孩子好的學習
當作自己教學球路的一種
只要是好樣的做法
不就該為孩子去嘗試學習與改變
當然
台式翻轉明天就準備用出來了~
混合著應用在不同的狀態
這何嘗不正是「混成教學」的思維呢?!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翻轉課堂的變化~

翻轉教學的型態
除了課前在家看影片
或者在學校補看影片先進行自學之外
又或者運用一些資訊方式進行評量
其實
依照課程內容的不同
也要有所變化

我明天的進度是平方公尺~
事實上屬於純粹計算~難度低~
整個核心概念只有一個「1立方公尺等於1000000立方公分」
因此明天我會採取的是「在家看影片、學校習寫作業」
或者是搶答式的遊戲活動
例如用均一題目、賓果等等
比較屬於精熟學習

像今天的進度是談立方公分
但是我想深入到「長、寬、高的倍數與體積關係」
還有「從體積回推長、寬、高」
因此我就會設計簡報與拉高題目思考
進行小組內合作、分享學習
讓強的帶弱去思考~
然後上台說說~
所以今天很高興的是孩子對於長寬高倍數的解法
除了一般倍數X倍數X倍數之外
居然有孩子將原本小的長方體的體積
進行虛擬的解構
例如題目條件只有小長方體是10立方單位
孩子就虛擬成5X2X1
然後各自乘倍數
再去解大長方體的體積
果然超出課本解法~
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思考能力~不會只有一個答案!!!

另外
如果是綜合運用的內容
例如多位數乘除、四則運算
核心概念不只要清楚
還要能夠運用
我就偏好「學思達」模式
利用題目閱讀
先自我思考
再來進行逐步解題
再上台進行發表
進行個人加分~
因為這種應用型態的題目
必須要有很好的閱讀理解
所已滿適合學思達型態

翻轉是一種思維
但也會有很多變化
就像快速直球
就有四縫線跟二縫線的不同
慢慢地在經驗中累積與歸納
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球路了~
只要願意改變
願意嘗試
不只孩子受用
自己也慢慢地成長
這~何嘗不就是「教學相長」?!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你累了嗎?~翻轉可以幫上忙啊!

用翻轉拯救體力不好狀況~
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禮拜五凌晨2點睡~一直到禮拜六晚上10點才看到床~
禮拜天翻轉教學工作坊上午也認真聽演講~
到下午~已經真的快沒電了~
分享時都講不出梗來~
結束後又趕飛機回台北
果然腦袋昏昏~手機掉在飛機上~
再加上找吃的~塞點車
回到家已經很晚了~
沒備課~兩天下來體力不太好~
今天怎麼辦??!

那就用翻轉教學拯救自己~
國語~
預習單放下去開始先閱讀課文~自行回答問題~
課間巡視~就省去講課的體力~
東看西巡~還可以指導作業~
接下來
讓孩子上台發表~大加分
順便互相詰問~也加分
讓孩子刺激孩子的思考~很有趣~
不只省體力~也看到驚豔的詰問~
尤其問到「為什麼世界的知識學不完」
除了課本上談到的是因為世界太大了~
所以有很多未知~
孩子居然談到
是因為"人的角度不同,相同的知識會有不同的角度,所以也學不完"
把我原本快睡著的精神給震醒了~~~
太強大了!!!
兩節下來~孩子預習單寫得滿滿~也把課文深究完成~
體力除了主持與歸納之外~沒有耗掉很多~
心頭暗自開心~

到了數學課~~~就來個純美式翻轉~
先歸納時間除法的兩大重點
化為同單位與兩段式除法
接下來直接寫習作~
然後在各組間巡視~
有問題馬上給予支持~
或者鼓勵組長協助同組~
當然也遇上一題很多人有統一問題的~
當下就就全班一起示範解答一次~
最後~
作業也寫完~收的回來~也寫得ok~也檢視到孩子的狀況~
剩下的時間打開平板看均一影片與技能練習~
體力又再次調節成功~
心情更加愉快~呵呵~
還有體力打起現在的心情~
只能說真的太神奇!!!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改變後的改變要分開看~

一位老師緊張又擔心的詢問~
我又恍然大悟~都沒提到這個想法~
(事實上覺得翻轉教學似乎可以開始探討教師心理層面了)
要拉孩子的學習~要先建立信心
一樣~
要拉老師翻轉~也要先建立信心~
信心來自於成就感~
成就來自於突破~
事實上翻轉教學對於老師除了教學上的突破之外
更重要的深入原因
整個改變的動力
來自於對提升孩子的學習的自我期許
尤其是對低成就、弱勢的孩子
老師都會自我承諾
期待孩子的學習頹勢有所扭轉
這當然是一位好老師所應有的胸懷~
但......
如果
孩子的學習沒有提升~
甚至在其他的情境下~
例如進度、分數、態度上等等沒有明顯的效益
就容易造成挫折感與焦慮
翻轉需要時間
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
但人是一種很會忘記時間的動物
不知曾幾何時自己已經接觸翻轉教學是一年半

自己都還會急躁
回過頭來思考急躁的原因
多半是看不到「改變後的改變」
我個人建議這樣思考
如果想看改變
原本中高成就的學生
可以先看量化的指標,例如成績會提升或高穩定、作業量減少卻有效學習~
原本低成就的學生
反而先看質化的改變,例如學習態度開始積極、思考與參與度開始增加~
而整個班級來看
會在學習意願、分組合作有一些變化
其實從去年參與501
到今年帶著508
大約兩個月就會逐漸感受
做該做的~盡力~孩子就會體會~也會跟著變化~
分開看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特質與對應的改變
老師因材施教
相對而言也要看待每個孩子不同的轉變
信心自然不同~
否則要子路跟子貢有一樣的成就
我想孔子大概也辦不到吧!!!呵~
分開看得好~

提取訊息~成為翻轉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孩子在數位影片或閱讀預習上
會有看不懂
或者
非常辛苦.......
最近我和我們班的社會老師在討論一件事情
就是"提取訊息"的問題

這個教學其實在國語課程當中
經常會有這樣的訓練
但我們往往都是在加強訊息提取的"記憶"
而非"如何做"
最常見到的就是圈詞~
往往老師導讀課文時,都會順便把重要的語詞圈選起來
又或者在解讀數學題目時,刻意的強調數字、單位或問題字
又或者像社會、自然會把特定的名詞、含義畫線或圈選起來
但孩子都注意到"背"哪些
卻沒有注意到哪些是應該注意的

這種狀況會很有趣的發展出幾的情節
1.老師我不懂~整題丟過來~或影片直接說我看不懂~整個放棄~
2.整段畫線~背的很痛苦~從此對社會或自然科產生恐懼
3.國語大意取不好~作文言不及義~
4.最麻煩的就是各科當題目或題型有變化,馬上不會做~

這次我的班國語成績很不差~
但很有趣的是對應到其他科目
並沒有呈現正相關~
直覺上真的感到閱讀理解非常不好
很明顯的數學基礎概念與計算OK~但遇上應用題就垮掉~
社會的題型一但有變化就出亂了~
很明顯的受訓於大量的"閱讀考卷"
而不是"解題"

而另一個例子就是
這兩天開始練習寫論說文
刻意地要她們找到名人佳句
然後要她們換句話說做總結
有些孩子就幾乎不會寫了
甚至想的很痛苦
除了他們對於"標準答案"的習慣之外
另一個就是缺乏"思考"

我在想~如果孩子回家預習或自學
如果在閱讀理解(不論影片或書面)上
不能提取正確、需要的訊息
恐怕效率都會打折不少~
吸收起來如果"良率"太低~
相對而言
或許可以看出翻轉學習再一些低成就孩子身上
產生「想努力但一直沒有明顯起色」的問題
(一直鼓勵不起來的就另當別論)

如果
可以在翻轉學習之前
先簡單的訓練出提取訊息的效率
再來進行翻轉
也許可以讓老師更容易上手
至於怎麼做......
正在參考~正在想~正在試~~~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103年中小學試辦MOOCs融入教學成果研討會~

103年國中小試辦MOOCs融入教學
在今天畫下圓滿的一個段落~
看著各校的豐富的成果報告
心頭有著許多興奮~
卻也有點淡淡的感慨~

還記得去年八月底開始
我和老婆的嘗試外界是沒有人知道的
102的MOOCs試辦連聽都沒聽過
也並沒有想讓誰知道~
只想著一件事情~怎麼去解決學生學習問題~
而這樣的出發點
就是來自於老師對自己的教育專業與承諾

相對而言
這個計畫一年下來~
在沒有任何期待與壓力下~
沒有太多專家、理論介入或引導之下
透過真實的教室
各校發展出非常精彩的各種現場模式
除了認真的第一線老師、主任與校長們
也需要夠務實、夠開明的領導者
而這個計劃歷程~就能充分地看到鮮明的人物
掌舵穩健、開放的楊司長
央大團隊對各校的尊重與支援
成功的建構出一種以信任、尊嚴為KPI
卻能充滿成效的計畫執行考核模式
也因如此
各校莫不以學校規模、老師學生特性與在地特質~
以自我承諾與理想實現
進行以MOOCs為主軸的教學嘗試與體驗
相對而言
反而建構出真正屬於第一線田野探索的各種模式
並且未來將有機會建構出實用可行的指標
提供未來持續的發展~
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從上到下有志一同的合作模式
興奮的是各校好棒!
各個層級團隊好棒!
而淡淡的感慨
就是楊司長的歸建
與旨峰教授的央大團隊準備交棒
雖然不是句點
但也多少添了點不捨

今天有夥伴說等我分享
但我選擇單純的聆聽
因為
一年前~我找不到答案~
相對而言~我相信很多人也找不到答案
去年中秋節跟顏老師討論時
油然而生一種思維~
如果沒有答案~我們也不要只等著答案~
因為~孩子的落後就是等出來的!!!
夫妻倆的結論就是
我們就來創造答案吧!~
至少
可告訴有興趣的夥伴
什麼是可行~什麼可能有困難~
甚至一起討論解決之道
如果成功~
可以救更多孩子!
萬一失敗~
心底預設的最差的狀況出現時~
也要勇敢的說MOOCs在國小不可行~
寧可誠實的接受成功的失敗
也別讓其他的老師走同樣錯誤的道路
但很棒的是一年之後
看到許多熱情的老師~
許多的答案、模式與運作策略
是成功而美好的
現在的我們
反而是抱持著學習的心態
因為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答案了!
更值得各校與龍埔團隊未來的發展來參考
四個夥伴學校真的很棒!!!很棒!!!

今天思考起來
MOOCs的轉型是SPOC沒錯了~
因為小型團體、有需求與面對面陪伴是MOOCs融入最好的配方
潛龍、育人國小的補救教學就是最好的SPOC範例~
或者是像育英小班教學運用~也是很好的SPOC~
至於像大規模的班級推動
畢竟人數多,學生狀況與家庭差異太大
很有可能在運用時
造成老師的推動上的困難與責任增加
並且對於設備、環境的需求產生自我的限制
老師自我的要求
也很可能把MOOCs轉化造就成另一種學習壓力
而非自學的發展
因此
今天最大的心得
就是小規模、有需求與陪伴的使用
是推廣初期最好的模式~
接下來的課程融入推動
從一個班開始
逐步讓家長心態、教師專業與行政支援都能相扣後
才能有好的全面運用與發展
這是今天聆聽欣賞後
心中最好的迴響

很高興今天能和心目中的「逆轉勝」之偶像
王政忠主任握到手
線上看他的演講分享很多了~
但親自握手~真的更加感動~
期待自己未來也能跟王主任一樣
把自己的孩子慢慢帶起來~
也期待自己有天能和楊司長一樣
成為優雅、開放、智慧的領導者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期中的分析~

究竟MOOCs(均一教育平台)對國小的孩子有沒有幫助~
我想
量化的數據最為客觀

下面是期中考、平時成績與總成績和均一使用的比較
均一使用是以平時43天內(扣除假日)學生登入10分鐘以上次數
來計算百分比
例如43天內登入10分鐘以上有23天~就是53%
基本上除了少數學生沒有相關性之外
分數的曲折~跟使用狀況其實還滿有類似~
事實上這次我們班總平均並不是很理想
標準差超大~
但是這關係到"老師"的變因~(好啦!我承認小弟其實沒教好啦!嗚嗚嗚~)
因此拿掉老師的因素
單純看用與沒用~
其實就比較精準能看到MOOCs使用與未使用的差異~

這是平時成績與均一使用狀況

期中考成績與均一使用狀況

總平均與均一使用狀況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學齡與適齡的鬆綁~

胡思亂想了一下~
實驗型態的教學鬆綁
個人還是覺得不夠到位
真正的鬆綁
應該是把「學齡的管理概念」朝向「適齡的適才概念」的鬆綁
也就是不應該有幾歲讀幾年級(633)
而是應該用能力的層級來區別~
從當註冊當輔導再到當導師
其實如果說所有的教育改變都是為了拔尖扶弱
拔尖沒甚麼問題
扶弱為什麼會辛苦?
因為有的孩子真的在身心上的發展
或者自我的控制訓練
在學齡上的階段
不一定是適齡
其實可以緩一緩~慢一點~
就會更有自信~
但集中管理的思維~
反正七歲入學~13歲入國中~15歲入高中~18歲考大學~
我實在搞不懂
是哪個人發明的~
然後都沒有人去質疑???
我們常見有些孩子雖然七歲長大了!~但很多事情還沒準備好
就傻傻的入學~傻傻的挫折~
然後爸媽比較一下~糟了~我的孩子不行~
找名師~找補習班~想盡一切~
但這群孩子多半就是低成就~
因為學習的興趣被挫折與填鴨擊垮~
班上有個孩子很喜歡畫畫
他的國語還算普通~但數學很差~
但就愛畫畫~
他家人曾經感嘆過「畫畫幹什麼!為什麼不讀書」~
但自從開學後
我反而一直鼓勵他畫畫~希望未來成為漫畫家~
兩個月下來
現在國語很穩定~數學逐漸爬起來~
也都和同學討論~回家用LINE找我討論~
他除了畫畫~也在努力地找回數學~
這是我很喜歡、常用的補救策略
從某一個長處去重新建立自信
然後牽引其他的科目起來
有點類似月暈效應的擴大連結~
相對而言
他以往的學習自信~是不是就被擊垮?!
只剩下自己喜歡的畫畫
我常常在想~
李密九歲不行~但卻有傳世的陳情表啊~
為什麼?
回頭思考~為什麼要開放教育實驗?
其實不就是希望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教學系統」
但所謂的「適合」的教學系統
是大人的角度?還是孩子的角度?
如果九歲不行~結果硬去特別的實驗系統~
恐怕還不如李密的阿嬤~
只用一招
用時間去耐心等待李密"開竅"
在國小老師常會有種經驗
就是每個孩子會有開竅的現象~
有的早~自然信心好~
有的晚~需要時間~
不管是老師對了~還是教學對了~突然有天正好通了~
但通與不通~都是要以"孩子的角度"去解決~
而不是大人認為的方法~
我曾經遇上個案例~
有個媽媽來哭訴~孩子智能不足~
她告訴我昨天去心智科檢查的過程與結果~
我聽完~
我笑著對她說~
換成是我~我也會考到智能不足~
一個七歲的孩子放在一個陌生的房間
沒有麥當勞鼓勵他好好寫
沒有熟人帶著他好好測驗
只有衣服白白的醫生跟護士跟他講話~
換成我是孩子~我也不想回答~
沒多久~
這位媽媽又興奮的跑來找我~
他孩子不是智能不足~
是因為耳朵聽力不足~所以不知道老師講什麼~
帶了助聽器~一切搞定!!!
而這樣的經歷卻已經持續了八年
因為
大人用大人的眼光來看教育歷程
七歲要會什麼~但我的兒子為什麼不會?
是不是笨蛋~然後被陌生的心智科搞成智能不足!!!
結果
還不如阿源的吐槽~
過去的"留級制度"被當成是一種恥辱

難道不是一種更適性的教學策略
回過頭來
誰創造了七歲就是一定要入學???
規定!!!
相信沒多少人知道......我也不知道~
連GOOGLE查都查不到~
優質的孩子為什麼要等到七歲?
而需要多點時間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到八歲?
今天把國語成績男女比對
事實上
本班同年齡的男女~平均落差4分~
考到一百的~1個男生3個女生~
或許
學齡制度才是真正需要改革的問題吧!!!
中國人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其實不就是在談
年齡與學習不一定是正相關
而是在於"動機"或"時間"~~~
想像一下
如果用孩子的程度去選擇他喜歡與能滿足自我實現的學級程度~
我想應該不會有所謂的落後~
而只有滿足~再往前~再滿足~再往前~的循環
這是多年來當註冊的感覺~
打破學齡管理~改用適齡~或許更能對孩子有所幫助吧!!!

自主學習的關鍵~自我承諾!

今天一個很深的感覺
「自主學習」的最關鍵因素~
就是「自我承諾」~進而「自我實現」
達到學習成效~
今天國語考出來~~~
對於一個新進教師來說~
有點傻眼......先不論難易度~
心裡想想
其實
班級經營真的是王道
不管向左走或向右走、大翻轉還是小翻轉、數位還是紙本
老師的刺激與要求能在孩子身上達到
而當課程內涵能逐步地放在孩子身上時
這時候
就需要孩子產生自我的期許
從外在的要求
變成自我的認定的位階提升
當然這下面的概念包含了「自信」、「自制」
乃至於「自我實現」
或許
甚麼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
訓練出甚麼能力也不是最關鍵的
而是教與學彼此的承諾吧~而去彼此達到與實現夢想
而也因為如此
自然而然的~
教學方法自然也達到效果~能力也自然慢慢提升~
中午休息
兩個數學不是很好的女孩子
坐在圖書角彼此討論著~
兩個人彼此約定明天早自習還要再討論
也告訴我他們的想法
很感動~
不論明天數學考得如何~
至少
看到了「自主學習」能力中最關鍵的「自我承諾」!!!
就算明天沒辦法「完整實現」
但也會比過去來得更好~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與孩子的溝通才是王道~

今天參加洪啟昌教授的溝通技巧分析~
真的很厲害~
從以前在研究所上的課程~OXO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親師溝通邏輯~
不過剛剛跟夥伴聊起來~
我倒是覺得
真正高段的應該是跟孩子的溝通技巧
因為
當孩子信服你的時候~
把老師的話奉為圭臬時
不僅班級常規會穩定
減少紛爭與小團體
而且會有共同的奮鬥的方向
甚至回家後
孩子會幫你宣傳、回家跟父母親談老師的好~
事實上~
最後老師連跟家長溝通的需求就很少~
但是比較起來
其實對家長或對孩子~技巧是差不多的~
尤其是OXO模式對於孩子也很重要
但老師往往忽略孩子溝通的重要性~
很容易直接XXX一路下去~
其實~發生X開頭的時候
只要適當的用O結尾~孩子會知道老師是為了他好~
就怕沒收尾~留下彼此的情緒~
最糟糕的就是動了氣也動了怒~
其實
老師的表演藝術要夠高~
如同洪教授所說的~
其實溝通中的文字只佔30%~
真正的關鍵在於肢體動作與表情~
會讓孩子知道~甚麼是重要的~甚麼是關鍵的~
甚麼是真情流露的老師~~~
我的孩子常常偷偷問說~
老師~你現在是開心還是高興?
其實這並不是喜怒無常或不定
而是喜怒不漏於顏色之間~讓孩子保持自我規範的機警性~
畢竟國小孩子是很會看面色的~
老師笑咪咪~學生就跟著也會開始起鬨~往往情緒就會放大過了頭
往往弄得最後教室沒法上課~收不了尾~
所以~不見得一直要念念念~
偶而~肢體動作或表情~就能管理一個班級的常規
我常常私下對一些低成就的孩子說
你那裡真的不錯
但~老師總覺得好可惜~因為你怎樣~
如果~你可以跟老師一起怎樣~
一定能如何如何~~~
試試看~
搭配遺憾的眼神與嘆氣聲~
孩子往往會在靦腆中去回頭思考~
然後真的慢慢地開始改變~~~
這兩天的複習考
很明顯看得出數學低成就的幾個
不斷的掙扎努力~
即使不會~也一定寫出想法~算錯的都不怕
甚至~很好玩~明明算式不對~
但可能數字剛好~結果答案對了(尤其是因數倍數題目的設計會這樣)
孩子會跑來問我
我說~算式錯~減兩分~但老師肯定你的勇氣~加兩分~
說真的
人生的考試分數有多少個?2分不會讓考試制度失去公平性
但對這個孩子來說
就會更有勇氣了!!!
身為老師~除了好的工具與教學法~
更重要的
不就是要成為孩子心中的支柱
如果說我們班可以每天均一教育平台使用率達九成
是不是因為有甚麼SOP或技巧
不如說
是我讓孩子相信
跟著老師用均一~就會不一樣~
「信任」才是關鍵啊!!!
而信任~就要從「溝通」開始~
與其急著翻轉或採用甚麼工具~
不如先跟孩子說說故事、講講原因~
或許~任何教學法的推動~不論何種~
關鍵就在此吧~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思考MOOCs融入課程的問題與解決

這兩天彙整小學MOOCs計畫各班的狀況
共同的問題非常明顯
連今年自己帶班也是一樣~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不論是想開發~還是想融入~都可以參考看看~
畢竟~走過的路~
好的經驗~就要走得更好~
困難的~就可以想辦法調整或改變~不要再重蹈覆轍~
畢竟翻轉貴在實踐與改變!

MOOCs(均一)融入教學最明顯的成效與意義
就是在於能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成為數位翻轉學習的跳板
觸發教師、學生的翻轉教學
而且
對於操作得宜時
完成「預習」
的確對於課堂上課時有很好的幫助
而背後產生的數據
也的確可以協助老師進行觀察了解
有相當的幫助~
另外不論程度優或弱
對於願意投入的孩子
真的有明顯的幫助~
不過~這些成效都談過~也很多故事~
就不再老生常談

但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強者越強、弱者不動
(這裡的弱者是指完全不想動,願意動的仍會往上發展~)
基本上這個現象
跟大學MOOC學生完課率的問題非常接近的
MOOC的完課率
除了要有好的課程、簡易回饋機制與認證制度來強化、牽引外
主體上學生本身的「自主學習」心態必須夠強
相對而言
國小的孩子在五年級第一次接觸數位學習時
一開始的「數位放大動機」大約持續1個月
但是隨即開始因為「新鮮感」的失去
大約只剩下1/3左右~
而這1/3的孩子~明顯多屬是學業成績不錯,學習信心強
我們發現甚至透過線上機制會造成「區間競爭」效果(可以參考我們班的曲線)

最上面的兩條線競爭激烈
下面的第二集中也在競爭
在下面就逐漸分散

但是弱勢學生一個月之後多半是停滯不前
甚至放棄使用
從這部分來看~對於班級的整體成績仍然是有正面的提升~
但的確~對於標準差來看~會呈現更大的差距

回過頭來看,這群優學的孩子會有幾種特徵:
1.自我管理強,因此自主學習意願高
2.家庭重視學業與品性
3.資源支持度高
4.解題自信高,敢於突破與挑戰難題
5.重視榮譽與虛榮感的滿足
6.喜歡數位設備的使用
7.個人主義較強
普遍的發現弱勢學生多半有以下幾種特徵:
1.家庭長期忽略學習成效,甚至放任孩子
2.數學問題非一日之寒,多半從乘除法(二年級)開始障礙
3.喜歡接觸數位設備,但不一定會喜歡使用數位設備
4.重視遊戲性設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是一樣
5.鼓勵中仍然會掙扎,但容易放棄
6.家庭支持度低,取得資源弱。或者教育依賴性過高,不聞不問。

兩者最明顯的表徵就是「平台影片有沒有看?」
相當於大學MOOC的完課率
因此老師必須設計或規畫一些方式來協助弱勢孩子進行使用
但相對而言
對老師來說可能增加負擔

再者,就家長面來看
很明顯的兩種孩子將對於MOOCs有全然不同的心態
一邊是覺得很有幫助
一邊是覺得豪無意義
對於家長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
過去以往只有一個班級實施時
家長、學生各各稱羨
但在全年級實施後
有的有不錯的狀況
也會有「不怎麼樣」的聲音
但往往家長忽略了MOOC本身最好的學習場域是在家中
而非學校
這樣的「教育依賴」也就會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質疑
只有一個班時
很有趣~人人稱羨~飢餓嗎?!
不如讓真實需求的投入如何?
再者對於老師來說
如果僅只是工具性的介紹使用~
我們嘗試過僅只介紹給去年的六年級畢業班
結果就是國小學生的"使用率"比大學的"完課率"更低(連10%都不到)
因此
應對策略是必須「結合課程」~按部就班的使用
養成班級的學習文化!
但為了整體班級的進度~
老師多半善良的希望把弱勢孩子帶起
卻沒有明顯的成效(需要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必須額外監督弱勢孩子
花費更多心力去督促或吸引
長期將造成另一種數位融入的負擔、甚至產生挫折感
但回過頭來,
卻又能看到一些學生有很好的效果
甚至對於中、上程度的孩子的彼此牽引
逐漸往「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兩者之間
在教學上會有「進度超前」與「進度弱後」的兩大組群
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兩難的心結
這種狀況最明顯的就是「我該不該再用課本講一次?

而為了協助與解決回家沒有使用的困境(不論是意願還是設備的問題)
教師都會採取在學校進行學習環境建置
進行「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相對問題就是設備數量無線環境
而兩個問題又以「無線環境」的穩定最為關鍵
如果少量但使用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補救教學」
如果多量使用也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不論少量或多量,
一但無線網路不穩定都造成無法正常使用的窘境
使得老師意願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產生困擾
因此無線環境成為關鍵因素

以上的真實困難
搭配SPOC的思維與小弟自己的嘗試
幾個方向或許可以去思考
  • MOOCs+Class是必須的,否則單純的MOOCs將流於型式,缺乏學習成效的檢證。因此,MOOCs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師的教學!必須是融入課堂中!
  • 從「真實需求」的思維來看,與其所有學生通通都強迫使用,不如就讓有興趣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嘗試。並不是放棄「不用」的孩子,而是另外尋找「更適合」的方式去協助。例如另外進行線上即時的教學、志工補救教學、學伴制度。相對而言,真的願意投入的學生與家長,自然也能充分的善用與體會老師的用心,老師挫折感相對降低。這部分跟小弟之前談過的「先拔尖、再扶弱」是一樣的道理。畢竟MOOCs(均一)是一個好工具,但不見得都是每個學生、家庭都能運用。
  • MOOCs融入之後,傳統課堂更需要進行翻轉。因為採用一致的講述法將無法解決兩個族群的更大的雙峰。因此,需要好的分組方式進行「牽引」。另外,也需要更具備讓學生活動、表達、競爭與合作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將促使弱勢學生想要參與其中,從中間產生學習。
  • 就翻轉教學來看,結合MOOCs的確可以降低各種時間人力成本(後台管理、題目產生、影片使用),因此MOOCs與翻轉學習的「混成使用」是很好的教學搭配
  • 單一的大型MOOCs是需要搭配其他的方式解決可能的不足。例如Google的雲端服務、Classdojo或craft或educoco等,增加多變性。
  • 還是不能忽略傳統課堂的基本原件,尤其是紙本閱讀與測驗的操作。一方面是彌補數位不足的孩子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數位填答與紙本填答是不同的,兩者仍然必須平衡。相對而言善用的學生,對於弱勢完全不用的孩子還是要能保持基本的教學活動。因此傳統的教學元件不可偏廢。
  • 如果要優弱兩者孩子都能投入使用MOOCs,遊戲化的設計必須更重。但一套模組設計不易,就必須透過「互動性」更高的歷程來增加變化。但「遊戲化」畢竟是糖衣,主要是希望孩子真的吞下「課程」,拿捏必須考慮到「潛在」的課程問題。例如過度競爭產生爭議、使用操作過度複雜偏離教學意義等等
  • 所有的比馬龍、鼓勵、讚美、使用榮譽制度app等等,這些班級經營對於優質的孩子很好用,但對於弱勢孩子都不如「陪伴」效果強。因此透過班級經營鼓勵優質的孩子去「陪伴」弱勢的孩子使用MOOCs,會有很好的雙贏效應
  • 最好的環境是家中,第二好的環境需仰賴學校的無線訊號。數量不一定要足夠,但訊號一定要穩定。
  • 家長的態度仍然是關鍵!推動仍然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陪伴。相對而言,對於不支持使用的家長與孩子,保持教室裡面的教學活動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呼應前面「MOOCs+Class是必須的」,不可偏頗使用。
  • 沒有認證機制,就用「榮譽與承諾」機制來替代。對於高成就的孩子,榮譽制度是很好的方法!對於低成就的孩子,不妨讓他承諾看看想達到什麼目標,給與實質上的回饋。至少功課少一點是很好的方法!
  • 能不能採取「實驗班」的方式,集中有意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初期的推動,就必須仰賴法規的解套。但相對而言,所呈現的教育資源不平等與扶弱的企圖,又或者呈現更加雙峰、明星班級的現象,將造成兩難的局面。
MOOCs融入小學教學的試辦計畫逐漸到了尾聲
有好的
自然也有問題產生
真實的呈現
是更希望有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試辦中所產生的問題

但所有的問題還是在「老師」本身
當遇上問題
是思考解決還是「等答案」,又或者放棄
其實就會有不同的火花產生
如同我們一位老師所說的
每個學生學習風格以及能力不盡相同,學習成效因人而異,各班情況也不同
原本「因才施教」就是目標
這裡的才~除了學生~也是老師~
因此老師的才不同~教學自然也不同~
但只要初衷不變
每一個用心的老師都是「神」~
孩子也都能體會得到~




SPOC~!!!思博課!!!



很多潮流都會隨著時間開始轉型
如何先找到轉型的契機
就在實務問題中發現真實的需求
思考與改變後~就會產生不凡的變化
竟然自己搞的也不知道居然與老美MOOC轉型是同步了
要不是上網看到文獻
還真不知道
小學居然已經超過一般MOOC使用的現況
我們家的「MOOCs融入數學科翻轉教學」
已經達到SPOC的境界了~(不得不自High中!!!爽~)
那來幫SPOC取個中文名字~
就叫做「思博課」吧!!!
MOOC最為人詬病的
就是完課率與成效的問題~(影片到底有沒有看?有沒有真的學?)
相對於國小使用~也就是「到底影片看完有沒有學到東西?」
因此~大學提升完課率與學習成效~
相對於國小就是使用MOOCs持續度與吸收度
在我們家~去年501就發現一些問題~
很早就對這樣的問題做討論~
因此~MOOCs不能只有給孩子用~
要結合課程~班級制度與翻轉教學
而今年我又加上ClassDOJO~Google Sheet~無線投影等等輔助工具~
讓整個使用效率保持一定水準
沒想到
與2013柏克萊加州大學Armando Fox教授所提出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型態不謀而合~
簡言之,SPOC的基調就是「MOOC+Classroom」,也就是一種善用MOOC資源融入翻轉教學的混成課程。
挖哩勒~~~台灣人強的啦!!!
人家還在大學開課探討~
我們就在國小玩了一年半~
去美國論壇的感覺又來了~台灣讚!!!
(應該只有輸人家餿水油跟政客多~~~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