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思考MOOCs融入課程的問題與解決

這兩天彙整小學MOOCs計畫各班的狀況
共同的問題非常明顯
連今年自己帶班也是一樣~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不論是想開發~還是想融入~都可以參考看看~
畢竟~走過的路~
好的經驗~就要走得更好~
困難的~就可以想辦法調整或改變~不要再重蹈覆轍~
畢竟翻轉貴在實踐與改變!

MOOCs(均一)融入教學最明顯的成效與意義
就是在於能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成為數位翻轉學習的跳板
觸發教師、學生的翻轉教學
而且
對於操作得宜時
完成「預習」
的確對於課堂上課時有很好的幫助
而背後產生的數據
也的確可以協助老師進行觀察了解
有相當的幫助~
另外不論程度優或弱
對於願意投入的孩子
真的有明顯的幫助~
不過~這些成效都談過~也很多故事~
就不再老生常談

但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強者越強、弱者不動
(這裡的弱者是指完全不想動,願意動的仍會往上發展~)
基本上這個現象
跟大學MOOC學生完課率的問題非常接近的
MOOC的完課率
除了要有好的課程、簡易回饋機制與認證制度來強化、牽引外
主體上學生本身的「自主學習」心態必須夠強
相對而言
國小的孩子在五年級第一次接觸數位學習時
一開始的「數位放大動機」大約持續1個月
但是隨即開始因為「新鮮感」的失去
大約只剩下1/3左右~
而這1/3的孩子~明顯多屬是學業成績不錯,學習信心強
我們發現甚至透過線上機制會造成「區間競爭」效果(可以參考我們班的曲線)

最上面的兩條線競爭激烈
下面的第二集中也在競爭
在下面就逐漸分散

但是弱勢學生一個月之後多半是停滯不前
甚至放棄使用
從這部分來看~對於班級的整體成績仍然是有正面的提升~
但的確~對於標準差來看~會呈現更大的差距

回過頭來看,這群優學的孩子會有幾種特徵:
1.自我管理強,因此自主學習意願高
2.家庭重視學業與品性
3.資源支持度高
4.解題自信高,敢於突破與挑戰難題
5.重視榮譽與虛榮感的滿足
6.喜歡數位設備的使用
7.個人主義較強
普遍的發現弱勢學生多半有以下幾種特徵:
1.家庭長期忽略學習成效,甚至放任孩子
2.數學問題非一日之寒,多半從乘除法(二年級)開始障礙
3.喜歡接觸數位設備,但不一定會喜歡使用數位設備
4.重視遊戲性設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是一樣
5.鼓勵中仍然會掙扎,但容易放棄
6.家庭支持度低,取得資源弱。或者教育依賴性過高,不聞不問。

兩者最明顯的表徵就是「平台影片有沒有看?」
相當於大學MOOC的完課率
因此老師必須設計或規畫一些方式來協助弱勢孩子進行使用
但相對而言
對老師來說可能增加負擔

再者,就家長面來看
很明顯的兩種孩子將對於MOOCs有全然不同的心態
一邊是覺得很有幫助
一邊是覺得豪無意義
對於家長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
過去以往只有一個班級實施時
家長、學生各各稱羨
但在全年級實施後
有的有不錯的狀況
也會有「不怎麼樣」的聲音
但往往家長忽略了MOOC本身最好的學習場域是在家中
而非學校
這樣的「教育依賴」也就會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質疑
只有一個班時
很有趣~人人稱羨~飢餓嗎?!
不如讓真實需求的投入如何?
再者對於老師來說
如果僅只是工具性的介紹使用~
我們嘗試過僅只介紹給去年的六年級畢業班
結果就是國小學生的"使用率"比大學的"完課率"更低(連10%都不到)
因此
應對策略是必須「結合課程」~按部就班的使用
養成班級的學習文化!
但為了整體班級的進度~
老師多半善良的希望把弱勢孩子帶起
卻沒有明顯的成效(需要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必須額外監督弱勢孩子
花費更多心力去督促或吸引
長期將造成另一種數位融入的負擔、甚至產生挫折感
但回過頭來,
卻又能看到一些學生有很好的效果
甚至對於中、上程度的孩子的彼此牽引
逐漸往「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兩者之間
在教學上會有「進度超前」與「進度弱後」的兩大組群
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兩難的心結
這種狀況最明顯的就是「我該不該再用課本講一次?

而為了協助與解決回家沒有使用的困境(不論是意願還是設備的問題)
教師都會採取在學校進行學習環境建置
進行「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相對問題就是設備數量無線環境
而兩個問題又以「無線環境」的穩定最為關鍵
如果少量但使用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補救教學」
如果多量使用也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不論少量或多量,
一但無線網路不穩定都造成無法正常使用的窘境
使得老師意願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產生困擾
因此無線環境成為關鍵因素

以上的真實困難
搭配SPOC的思維與小弟自己的嘗試
幾個方向或許可以去思考
  • MOOCs+Class是必須的,否則單純的MOOCs將流於型式,缺乏學習成效的檢證。因此,MOOCs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師的教學!必須是融入課堂中!
  • 從「真實需求」的思維來看,與其所有學生通通都強迫使用,不如就讓有興趣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嘗試。並不是放棄「不用」的孩子,而是另外尋找「更適合」的方式去協助。例如另外進行線上即時的教學、志工補救教學、學伴制度。相對而言,真的願意投入的學生與家長,自然也能充分的善用與體會老師的用心,老師挫折感相對降低。這部分跟小弟之前談過的「先拔尖、再扶弱」是一樣的道理。畢竟MOOCs(均一)是一個好工具,但不見得都是每個學生、家庭都能運用。
  • MOOCs融入之後,傳統課堂更需要進行翻轉。因為採用一致的講述法將無法解決兩個族群的更大的雙峰。因此,需要好的分組方式進行「牽引」。另外,也需要更具備讓學生活動、表達、競爭與合作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將促使弱勢學生想要參與其中,從中間產生學習。
  • 就翻轉教學來看,結合MOOCs的確可以降低各種時間人力成本(後台管理、題目產生、影片使用),因此MOOCs與翻轉學習的「混成使用」是很好的教學搭配
  • 單一的大型MOOCs是需要搭配其他的方式解決可能的不足。例如Google的雲端服務、Classdojo或craft或educoco等,增加多變性。
  • 還是不能忽略傳統課堂的基本原件,尤其是紙本閱讀與測驗的操作。一方面是彌補數位不足的孩子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數位填答與紙本填答是不同的,兩者仍然必須平衡。相對而言善用的學生,對於弱勢完全不用的孩子還是要能保持基本的教學活動。因此傳統的教學元件不可偏廢。
  • 如果要優弱兩者孩子都能投入使用MOOCs,遊戲化的設計必須更重。但一套模組設計不易,就必須透過「互動性」更高的歷程來增加變化。但「遊戲化」畢竟是糖衣,主要是希望孩子真的吞下「課程」,拿捏必須考慮到「潛在」的課程問題。例如過度競爭產生爭議、使用操作過度複雜偏離教學意義等等
  • 所有的比馬龍、鼓勵、讚美、使用榮譽制度app等等,這些班級經營對於優質的孩子很好用,但對於弱勢孩子都不如「陪伴」效果強。因此透過班級經營鼓勵優質的孩子去「陪伴」弱勢的孩子使用MOOCs,會有很好的雙贏效應
  • 最好的環境是家中,第二好的環境需仰賴學校的無線訊號。數量不一定要足夠,但訊號一定要穩定。
  • 家長的態度仍然是關鍵!推動仍然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陪伴。相對而言,對於不支持使用的家長與孩子,保持教室裡面的教學活動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呼應前面「MOOCs+Class是必須的」,不可偏頗使用。
  • 沒有認證機制,就用「榮譽與承諾」機制來替代。對於高成就的孩子,榮譽制度是很好的方法!對於低成就的孩子,不妨讓他承諾看看想達到什麼目標,給與實質上的回饋。至少功課少一點是很好的方法!
  • 能不能採取「實驗班」的方式,集中有意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初期的推動,就必須仰賴法規的解套。但相對而言,所呈現的教育資源不平等與扶弱的企圖,又或者呈現更加雙峰、明星班級的現象,將造成兩難的局面。
MOOCs融入小學教學的試辦計畫逐漸到了尾聲
有好的
自然也有問題產生
真實的呈現
是更希望有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試辦中所產生的問題

但所有的問題還是在「老師」本身
當遇上問題
是思考解決還是「等答案」,又或者放棄
其實就會有不同的火花產生
如同我們一位老師所說的
每個學生學習風格以及能力不盡相同,學習成效因人而異,各班情況也不同
原本「因才施教」就是目標
這裡的才~除了學生~也是老師~
因此老師的才不同~教學自然也不同~
但只要初衷不變
每一個用心的老師都是「神」~
孩子也都能體會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