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看到電視談考試...

對於考試
如果台灣真的文化是以"公平"為準
不看個人~
現在的測驗評量方向的確是很難改變
相對而言
除非台灣整體社會
對教育的文化思維真的走向適性、尊重個別
才有機會改變
而這文化上的問題...不是只有老師翻轉就好~也不是長官改革就可~
是需要時間的催化與社會心態的調整
至少......
短時間應該沒有任何縣市政府教育局宣布停止期中評量~呵~
所以
我必須承認我還是會向考試去看齊
但我總會告訴孩子
對考試做準備,如同對未來任何社會上的挑戰一樣
重點不在成績~而在面對挑戰的心態~
永不放棄~做好準備~
而考試的結果,重點也不在分數~
而是在你到底懂了多少~
更何況~
你還記得你小一的期末考數學幾分嗎?
但你一定會加減法~
教改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沒辦法一下子就跳躍
其實~教改失敗~無非就是跳躍太快
因此
轉折之間
找到著力點來正面的看待一切
相信對於教育改革才能降低衝突
所以還是覺得......慢慢來~慢慢翻~
一點一點
總會累積穿石的~
何必急著一定是誰成功???
更何況急著成功的~支持度都不到9了......(逃)
我很喜歡在大一時
一位教授的論點~螺絲的道理
再大的機器
多麼耀眼
缺了一顆螺絲就可能跑不動了~
所以
與其當一台耀眼卻跑不動的機器
不如
當一顆不起眼卻能讓耀眼的機器運作的小小螺絲
因為~那才是最重要的一顆關鍵螺絲~
將受人尊重~
所以從此我想當一顆小螺絲~
那...傑克在哪呢?...好冷(冷笑話中)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翻轉八大問

剛剛打完某大學的訪談稿回應~
第一題~問我的教育理念與為什麼要翻轉教學
我的回答如下............
我並沒有什麼高尚的教育理念,就是當一個認真的老師。
而一個認真的老師,本來就要為孩子去思考什麼是好的教學、需要的教學與能使用的教學資源,如果這些都做不到,我實在不知道當一個老師有什麼意義。
老師的成就不就是來自於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只是隨著時間長大,依照教科書學習,老師不就只是一個教書匠、翻譯機而已。
所以,我做翻轉教學,很簡單,就是為了孩子的學習。
能想像一個孩子到了五年級還不會加法?那是一連串的被放棄所導致!更別說孩子也放棄了。所以,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本來就是老師的職責。這份薪水如果連這種責任都沒有,就不要怪說為什麼家長、社會會把老師看低了。
所以,對我來說,翻轉教學的核心,就是為了翻轉孩子原本的學習問題。
為什麼這個世代需要?很簡單,如果原本教學方法是無敵的,那為什麼到現在學習問題一大堆、教改越來越失敗?而在這種不斷變化的世界當中,學習型態的改變、思潮的改變、孩子的改變、社會的改變,我們還在用一種老方法,就別怪為什麼孩子要遠離教室。
所以,翻轉教學的老師,反而不需要太多特殊的專業知能,有時候反而會被這些老東西綁死。所要的是─
反省現況、思考問題、行動解決與熱情堅持。

第二題問我的翻轉教學方針
翻轉教學的設計其實現在有很多很多方向,有學思達、遊戲教學、心智圖法、曼陀羅法等等。我個人比較偏向利用數位方式來進行翻轉課堂,也就是「在家利用網路、影片先自學,到學校進行討論、習寫」。我的翻轉算比較屬於「美式」的,但隨著時間、學習、反省與自己嘗試,我發現我現在除了規畫每天讓孩子到均一教育平台上去觀看自學影片之外,上課的時候,同一堂課我會用到幾種方式來進行。例如我可能先在五分鐘前先用平板讓孩子到Google的表單進行基本概念測驗,了解自學狀況。在依照即時的成績狀況,狀況不好就馬上進行概念再一次的講解,狀況好就馬上決定討論、跳躍學習。而我通常會依照課程內容,例如偏向計算能力的單元,我就會利用搶答、數學賓果來刺激學生在現場練習計算。如果是應用題解題的,我就會拿小白板進行小組討論。當然這時候獎勵與競賽制度就是很重要的班級經營。分組部分原則上是差異化分組,可以參考林健豐老師的ABC分組法,很好用。而加分制度,採個人與團體都有。我滿喜歡郭進成老師的海螺加分法,不過我又有點改變,我讓學生自己設計,這樣的效果會讓學生更願意參加投入。另外抽籤的時候,我會分專門抽籤與比快速舉手,前者都會故意抽程度不好或不專心,這樣她們就會覺得「老天有眼」上課要認真。後者就是給程度好的孩子滿足虛榮感一下。至於獎勵制度我個人是偏向結合學校榮譽制度,不要物質化。其實只要老師幽默風趣一點,然後有點像電視搶答節目一樣的氣氛,孩子都會願意投入。
另外我常常會用純美式的翻轉,就是單純作業習寫討論。程度好的做完就可以利用平板上均一去做更精深的自我學習。程度中等的可以問同學,慢慢完成作業。因為這兩種我比較不用擔心,所以我就可以專門站在低成就孩子身邊給予指導。所以一堂課可以滿足三種學生。而孩子作業寫完,回家快樂輕鬆,看影片有趣多了,因此對於數學的恐懼感就差很大。而公平的學習,不是齊頭式的假平等,而是如何依照個人的狀況來發展。因此拔尖優秀的孩子,扶弱低成就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所以一堂課滿足三種學生,自然孩子就會樂在其中。

第三題問我影片自學問題

均一教育平台有很好的觀測機制,這對於老師幫助很大。當然,有看就要加分,這是最基本的。因為有看影片,上課就不用教科書、可以玩遊戲、可以討論、可以寫功課,所以孩子都愛翻轉教學。如果沒看影片,馬上轉回教科書,學生立馬唉唉叫。讓孩子知道翻轉教學與一般教學的差異,自然就會「訓練」出來。
至於影片製作我個人是非必要時,不會去刻意製作。因為老師累了一天,回家還要作影片,就別想用影片翻轉教學了。更何況已經有均一教育平台很棒的影片,幹嘛製造資訊垃圾一堆。而均一又已經整理搭配教科書,輕鬆又簡單。把時間浪費在「教學研究上」,不是更好。而均一的影片本身就5~10鐘以內,程度好的還可以快轉、程度不好的重複看,不用去思考什麼標準。MOOC的影片會比OCW好,就是影片符合人體工學,專注力18分鐘。而一年多下來,不用擔心影像畫面會導致無法回歸傳統,因為,自學影片的內容是基礎的,難題交給老師指導,所以課堂上老師就講難題、高層次、跳躍學習的東西。過去傳統都是「教易寫難」,所以學生回家不會寫、不想寫,老師第二天氣的要死。翻轉就變成「學易教難」,把簡單的學習交給學生、困難的還給老師,所以不會有無法回歸傳統的問題。而且,翻轉用多了也會膩,偶而來點講述法,調整不同的教學口味,學生才會有不同的刺激來持續。

第三題問我翻轉的困難

最難的還是老師願不願重新調整思維與真正行動改變。因為很多人都覺得翻轉只是一個浪潮,沒有深入了解翻轉教學對孩子的幫助,例如「學易教難」、「回家沒有壓力」、「上課變有趣」、「一堂課滿足三種需求」,這些正是孩子最辛苦的,但大人卻是最忽略的。說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大人下班後,都會休息、吃飯、泡茶、看電視,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下課後還要寫一堆很難的功課、學一堆很累的才藝。就別怪孩子到了大學解脫後,完全不想學習。大人才是變態,自己躺在沙發上,小孩還在苦哈哈。但是,我們有翻轉思考過嗎?這一次就是真的「為孩子著想」的改變啊!另外,人是習慣的動物,反正我教習慣了,就算知道很好的東西,聽一聽演講,當下熱情湧現,回家冷一半,第二天還要想一想,接下還就一切照舊。所以我寫過一篇文章「習慣是教室的沉痾」老師連教書都像「填鴨」,因為老師的老師就是這樣教的。一代又一代。所以,如何克服?這不是用什麼訓練或研習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整個社會來翻轉思維的。如果說我為什麼可以談翻轉,不如說我會思考為什麼、我會去行動。這一點就真的是人格特質了!因此,當教學器材有困難,我會去找東西。當學生有問題、不看片,我會去思考如何轉變。這裡所說的一切困難,基本上克服的只有反省與行動,沒有誰的是標準答案。因為學生不同、教室不同、社區不同,我的解決方法,不見得適用全部老師。更慘的是,我可以用,你不能用,最後還被批評翻轉教學有問題。所以我很不喜歡談我怎麼做,我比較喜歡說我的東西是給大家靈感,詳細請看部落格,寫了一百多篇。有行動力的、反省的自然去琢磨,沒有的,講再多都是廢話,還會批評,更傷人。所以,所有的克服只有兩個答案→反省與行動。如果想看看我的做法,請參考部落格,每一篇看過就知道了。

第四題問我翻轉教學優缺點

當孩子回家先自學,已經有先備知識,老師上課就輕鬆多了。而且搭配著作業題目習寫,回家作業就完成了,不會有第二天沒寫沒帶氣的要死。當孩子回家變成輕鬆看影片,沒有孩子會討厭上學。而當老師不需要再教教科書,就可以玩玩遊戲、討論、發表等等,進度也沒壓力,孩子在課堂上很有樂趣。所以不會有想睡覺的,也不會有害怕數學的。所以真的不錯!但是,數位影片自學的翻轉,多少還是會有專業的問題,例如載具、網路、家中設備、家長意見等等,所以會有門檻問題。比起學思達來說,數位翻轉難度比較高一點,國小尤其是家長接受度。有的孩子家庭支持度很低、有的是很反對,不過日子久了,在學校進行補看影片,也都還好。
我反而個人是覺得缺點就是常常有人要訪談~觀課~訪問~呵呵~很煩啊!!!我是為孩子做~不是為自己出名~所以每次電話聲響都不太想接~

第五題問我如何評估學習成效

評估很簡單,可以用平板+Google表單,函數設定好馬上就知道對錯。另外直接用均一平台也可以看到學生狀況。而上課的反應也是很簡單,看到呆呆的就是有問題了,看到猛舉手,就是很OK。另外討論時寫小白板的答案,一看也可以知道是什麼狀況。說真的,教學評估重點不是在如何評估、標準等等形式,而是在當下你知道狀況時,你如何依照回饋進行調整。所以一堂課上課前我都會到均一上面看看自學狀況,不好,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再重複講概念。所以我常說備課不是準備教科書內容,而是要準備「學生程度」的了解。但是過去靠傳統作業都要等到第二天,現在有數位,就可以運用數據來思考第二天的教學。說真的,有經驗的老師大概現場有什麼狀況,就會馬上反應,不用想的太理論或太多,教學就是─繼續、停頓、回頭。至於教學成效,我認為對於優秀學生可以看到成績真的衝很快,對於低成就學生就用學習態度來看,你會看到翻轉教學的孩子,會比較喜歡上課了!因為,翻轉可以讓他睡不著!
說真的,原本翻轉教學最原始的做法就是為了補救教學,所以回家看老師上課影片,當然對低成就有很大幫助。更別說均一教育平台或者是PAGAMO平台,有遊戲概念的教學,對低成就孩子吸引力更大。至於拿到ipad造成的動機,別說低成就,連兩歲孩子都會馬上被吸引,我想數位放大學習動機的效果就不用多說了。

第六題問我學生有無抗拒或喜歡翻轉

無抗拒,只有跟老師唉唉叫說:老師!我們要翻轉啦!不要上課本。喜歡的原因有平板可用、作業變影片、上課寫完作業、上課有遊戲、有討論、很活潑不會無聊,所以沒有負面的。而當孩子不怕數學,成效當然會有,看是要量化的還是質性的。量化的不一定會很好,因為有的孩子連加減乘除都不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100,但質性變化就很明顯,願意投入、喜歡上課。光是這樣就很感動了,總比不來學校、上課睡覺好太多了。
至於科技接受度,這一題基本上沒甚麼好討論的,呵呵~老師一張老臉,換換電腦沒人會拒絕的。應該是這樣說,在完全接受度之下,老師要如何思考自己的角色!實際上科技再好再強,老師的「人師」角色是無法取代的。因此每天只會教書的老師,學生不需要。但交心、交朋友的老師,學生會天天追著你跑的。所以科技教學浪潮下,老師反而應該從教學的角色,還給學生自主權,但是在輔導的角色上去掌握主權。教出有品格有品味的學生,這個社會才有人文。

第七題家長反應

只要老師有專業的素養,說真的,家長多數都會佩服與配合。所以我面對到的多半是非常支持的。更何況,當你做出成效,孩子喜歡上課、不怕數學,您認為家長會反對嗎?
其實這樣說好了,家長聽孩子、孩子聽老師,所以只要讓孩子喜歡,孩子自然回家會宣傳,家長就會放心與肯定。不用刻意地去解釋什麼,就讓孩子的行為去詮釋老師的專業,家長就會肯定了。而成功了,就會口耳相傳。自然就能達到改變社區的效果。所以,我們這一屆五年級家長,有很多私下自己帶著孩子用均一,要求老師用平板、翻轉教學等等。

第八題對於想要或正在翻轉的老師建議

把握反省、行動兩大原則,就是翻轉教師了!不然講一堆都是廢話,不做不動不嘗試,也不會怎樣啦!所以我才會有一句話「翻轉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就很不一樣!」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開箱文~又是一個從無開始......帶著孩子開機設定

今天拿到28台全新平板
如果對「一個」資訊組長來說
大概是一場耗時耗力的準備戰
光是拆盒子、拆膜等等~就很傷腦筋了~

而對於「一個」導師來說
大概是一場惡夢
因為狀況百出
如果資訊能力比較弱的話~應該是直接「閒置」了吧~
這也就是利用數位進行翻轉教學門檻比較難的原因~

不過其實透過一連串清楚、有效的系統命令
28台全新平板一樣可以在班級裡面
30分鐘搞定使用~
而且還可以透過老師的示範
讓孩子接觸正確的"開箱"~下載應該用的軟體~

其實
很多時候都是機會教育
當我們長嘆孩子沒有能力時
是不是我們又過度擔心孩子做不到???
就放手讓ㄊㄚ們去做吧~

首先,建議老師本身先自己從開箱到安裝
自己先跑一次
讓自己知道可能的問題
例如這次的MSI平板有幾個特性

  1. 包裝精美的外膜~就不是可以用手隨便摳開的~
  2. 內附的變壓器是可以換插頭的,但也是惡夢,零件多而且要額外裝~
  3. 開機後電源大約在40%左右,因此時間不能拖太長
  4. 內建的"微星輸入法"必須額外設定點選才會有,否則將只有英文輸入
  5. 內建的瀏覽器無法在均一上正常開題目,因此要另外裝Google瀏覽器~
  6. 開機設定是英文,必須一開始就改語系。


因此對於這樣的開箱
如果想要讓學生嘗試、學習~
就必須制定好一套流程
而不是隨便開隨便弄~否則那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的開箱教學流程是這樣設定:
  1. 打開紙箱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數量,避免急著開箱興奮地搞錯數量,很難釐清責任。尤其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開箱態度
  2. 接下來一盒一盒拿出來,請孩子先檢視外觀是否有無破損。這是教導孩子正確的開箱觀念,雖然多數不會有問題,但也要提醒他們。
  3. 準備好迴紋針用來刺穿外膜,盡量不使用刀片,一方面避免學生受傷,一方面也想保留盒子完整。效果:果然大家平安無事。
  4. 打開盒裝,將外膜垃圾統一集中,桌面保持乾淨。
  5. 接下來一樣不能拆平板外膜,先教孩子檢查面板是否完好、背板殼裝是否無破損刮痕。確定無誤後,依照護膜的箭頭方向撕開,這樣就可以放心多了。順便教導孩子面臨有問題退換貨的權責。網路購物是遲早都會面對的,保護自己的權益至上。
  6. 再一次確定IPS面板無破損後,就可以拉開面板護膜。三次的確認可以讓孩子學習注意未來網路購物確保自己權益的重要性。
  7. 接下來打開內盒,清點說明書、保證書、三種插座、兩條長短USB、一個變壓器。也讓孩子知道清點內容物的重要性
  8. 三種插座只有一個是台灣插座,因此請孩子拿出需要的一組插座、一個變壓器與一條長的USB線路,其餘收進內盒。外盒包裝好後,檢查桌面是否乾淨。而桌上只有一個盒子、一台平板與一組充電器。其實到這邊,孩子都能依序完整收拾乾淨,垃圾集中,所以「螞蟻雄兵」還是很好用的。但!千萬別先開機!一但開機馬上專注力就跑了,到時就很難收拾了。
  9. 將原本的盒裝在收回紙箱內,一切收拾乾淨。還是不能開機!
  10. 確定沒問題,開始統一開機。這時程度好反應快的一定會一路亂按下去,所以務必提醒這些學生,甚至必要時就該警告"一步一步"配合老師的動作,否則往往這些孩子反而因為自以為是就忽略了一些重要動作,搞得只好重來一次。
  11. 這一次的平板開機要先設定「語系」,再設定「WIFI」,再設定「輸入法」,最後再到桌面,再到「使用者帳戶」去設定Google帳號。一步一步做,每次停頓確認,在往下走。大約不消5分鐘,都能順利開機設定好。
  12. 之所以要設定Google帳號,最主要的就是讓他們下載Google相關app。所以一切沒問題之後,就可以帶著他們Google Store去找到需要的相關APP下載。但千萬不要多,因為好的數位平台都是網頁式了!因此,反而可以讓他們利用「我的最愛」裡面建立書籤到「主畫面」去,以後直接在桌面上就點選使用,例如均一教育平台、PAGAMO、字音字形網、新北市雲端電子圖書館等等~
  13. 這時因為同時間28台上網,一定很慢,呵呵~學生就中計了!因為很慢,所以請大家把平板放好,出去準備上下一堂課了,讓平板慢慢地、安靜地下載,回來就可以用了!學生一定會聽話,因為,為了下載順利、為了自己的"數位夥伴"能順利使用,宛如交給了時間去熟成一樣,乖乖的放好,還會輕拍兩下~秀秀~。
  14. 當然,學生出去上課,就是阿源老師"收拾戰場"的時候。畢竟APP的下載沒有那麼大,不消一時半刻就都安裝好了,一台一台的輕鬆收起來,或者插電、或者關機都可以,28台通通搞定,大概40分鐘完工插好電。
  15. 學生回來後一定會問平板去哪了???請正式上課時再使用~呵呵!!!~
其實整個過程要能達到教學效果、又要能夠開箱順利
有賴老師先對於拿到的平板先了解開箱特性
規劃好流程
就能順利地讓孩子"親身體驗開箱"的樂趣
又能讓老師一次搞定所有機台
有學習、有新奇、有成就
從無開始~~~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啊!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偶然~

昨天放學
同學年一位認真的老師來送期末考複習卷
一直以來
我很敬佩這位老師
他跟我太太一樣~代課十年~但非常的認真~
而去年總算如願考上正式老師
不過
卻不減之前的教學水準~
每次經過她的班級
總會感覺到一種幸福的氣氛
那是可以在孩子臉上與空氣中看得到的~

因為昨晚我用Line把今天教孩子剪窗花+對稱軸的PPT寄給大家看
她好奇的問起我的進度是不是到了最後單元~
我笑說不是~
但我的進度的確比較快
而且今天綜合課剪窗花順便已經將9-1與9-2介紹了~
所以幾乎這禮拜就快結束第九單元
她很好奇的問為什麼?

其實就是翻轉教學的一種優點
當孩子回家先看影片的時候
上課就不太需要再講教科書了
此時
就可以依照課程內容決定要採取哪些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變化球路~
一般來說如果是計算型態的多的內容~例如小數加減乘除~
我會多半使用習作、難題來做習寫討論
或者競賽搶答~提升計算速度~
如果是偏向多層次的思考時~例如四則運算應用題時
就會利用合作學習或小學思達方式進行
加強思考~
當然如果室操作型態的~尤其是幾何概念~例如對稱軸等
就會玩一下操作、遊戲等等活動
讓學習更有印象
當然
教科書跳過
自然進度也變得快多了~
教科書不用
自己更要了解教材、了解學生
所以會更活化教學

當然老問題~就是看影片的狀況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看影片
沒有基礎就進行較高層次的活動
事實上翻轉教學反而會有很嚴重的後果

但即使是我的班級~每天大約都有七八成的自學~
仍然有家長不願意或學生自我"放風"的狀況
因此
班級經營、獎勵制度與補救措施就很重要
此時班級有無線訊號、平板數台(甚至每人一台)
就會有很好的"課前預習"效果~
當然,目前我的模式仍然會在活動前做5~10分鐘的概念歸納
盡量彌補沒有看影片或沒看完整的問題
而且
當孩子嘗過甜頭─上課擺脫講授、有遊戲、有搶答、討論時~
其實我會刻意的告訴孩子
如果你們不看影片
老師就沒辦法進行翻轉教學
不能玩遊戲、不能寫作業~
此刻~
孩子真的會有認真回家自學
這一招還真的很好用~

此刻
這位夥伴又是眼睛亮又是有點感嘆
眼睛亮的原因是有個好方法
感嘆的是
教室裡面的老問題......
為了三分之一的孩子~跳針跳針重複講~另外一群就無聊了~
看到孩子不會的眼光~還有已經會但無聊的眼光,多少會感嘆~
而「教易寫難」的傳統方式~
低成就的孩子回家不寫作業、寫不好作業~
第二天又補又催的~
多少還會造成師生衝突~真的很感嘆~
而進度造成的壓力
多少受制於教科書逐章逐步講思維
老師累~壓力大~
教學效率自然降低
比較起來~翻轉真的差很大~

我笑著說~
翻轉~本來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的做法~
不是什麼大本事
只要把「教易寫難」轉成「教難學易」~
回家鼓勵自學~在學校寫完作業~
不僅進度快~作業寫的好~收的齊~師生更可以衝突降低~
而且當四處巡視時
程度好的寫完可以利用平板上均一
做更精深的學習~
擺脫傳統聲光色的數位效果~真的很好用~
程度中等的可以慢慢寫完
也可以問問程度好的~
最後也有機會完成~慢慢提升成就感~
程度弱的
老師就站在身邊督促、陪伴、指導~
孩子也會感受到老師的溫暖與專心
同學的協助
也可促成友情的分享與激勵
想來~
不就是一種逆向操作而已~
真的不是大本事~

那老師笑了起來
在那個笑容中
我發現一位認真的老師
為了孩子尋求教學改變的機會
而我
很榮幸的
在這樣一個偶然交考卷給學年主任的半小時內
能分享我的體驗與心得
說真的
如果少一點行政工作
多一點教學對話
其實
就會讓教學更加精進
反而~就會讓行政工作不需要那麼多
因為
老師教得好~
長官也放心~
就不需要抱持著防禦性的思考來彼此要求
深怕你做得不夠多
最後造成更多的對立~

翻轉教學
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
真的沒甚麼大不了的
也沒啥好研究的~反過來做而已~
真正可貴的
是老師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慣
然後
創新課堂的思維與勇氣

或許數位的使用有些設備、數量上的門檻
但只要願意嘗試
相信沒有長官不願意支持的

更何況還有學思達~
一張紙、一個創意的腦袋與認真的心
就能達到翻轉效果~
真的可以試試看~~~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一封回給KBS在台代表的信~

今天一早
收到KBS在台代表田先生的信
內容非常的謙虛
但我始終認為
教育沒有誰先進與落後
只要願意為孩子努力
彼此參考、鼓勵
才有機會成長
從一個班級~一年學年~一個學校~一個縣市~到全國~甚至跨國~
只要是具備翻轉教學理念的老師
是強調反省、合作、共備、分享、討論的
要做孩子合作的典範
就從老師合作開始~
不論是台灣還是韓國~一起來!
~~~~~~~~~~~~~~~~~~~~~~~~~~~~~~~~~~~~
田先生早安
個人非常謝謝貴公司的採訪
每一次的採訪
我也正好可以面對不同的問題來整理思維~
更何況貴公司的專業~真的讓人敬佩

美國固然是翻轉教學的原產地
但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
多元地融合各國的教育特色與思維
相信翻轉教學在未來一定會有非常多采多姿的變化

至於教育改革
個人覺得
依照自己國家的民情、文化來發展
對孩子產生有效的教學
解決教室裡真正的問題
就是好的教育改革

沒有哪個國家先進或落後~呵呵~
大家彼此參考、鼓勵、競爭與合作~
都是上帝的子民
我們彼此提攜~
孩子才有機會學到合作~
國與國才有打破疆界~
未來~這個世界才真的有機會走向地球村理想
不會有膚色、語言、種族的隔閡
只有熱情的笑容與擁抱

我個人很欣賞韓國實事求是的改革~魄力與決心的展現~
這是也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呵呵~
相信未來韓國的翻轉教學發展
也相當另人期待~或許也換成我們去貴國參訪、取經~呵呵
讓我們一起為下一代的孩子共同努力

信源敬上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紮根與翻轉的胡思亂想~

看到研究所學妹的簡訊~抖了一下~
對歐!
下禮拜是去講紮根理論與EXCEL與其他數位小物運用~
我差點忘了~~~
這禮拜要自學、思考
下禮拜去研究所表達
呵~~~~

紮根啊~是一種研究方法~不是一種理論~
其實可以這麼說~
所有人類對環境現象的討論、研究
都可以說是從質性研究開始的
因為都是從個人對於問題、環境時空的體驗與內在詮釋
做最初步的發想
接下來再從量化的驗證中
從單一經驗證明
去轉化為普遍概念、構念~最後再變成理論~
甚至大到變成~一種社會文化或普世價值~

事實上
大家都知道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就是從他小孩子觀察中開始的
我們念的教育聖經~就是從他孩子出來的~
所以
質性研究發展好的高等教育
也就能發展出好的初階~高階的理論
也才能夠有好的量化研究
再到正確的分析~乃至於影響政策~
所以
美國擅長質性研究的芝加哥學院派往往會有驚人之想
尤其在經濟、教育等研究具備獨樹一格的風采
但......
台灣呢?

至少我所了解的
在教育政策與研究上~
多半都是喜歡使用量化研究
SPSS+500份母體問卷
目的
就只是不斷地"證明"國外的理論在台灣的相關性
或者
在自己學校的相關性~
而在這個發展下
就很難考慮每次問卷有多少是認真寫的~
還是......叫國小一二年級學生填的~呵~
更別說~有的題目跟內容都差不多~只差在"縣市不同"或"學校不同"
有時~都在想著證明...薪水與學位的相關性...呵~

當然會有研究所老師說
碩士是仿作~博士才是創造~
嗯~~~這種"謬思"也導致台灣做紮根理論研究的
多半要到博士班才有
而且時間很久~資料龐大~
被很多研究者視為困難度高~挑戰度強~
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潛力無窮"
那為什麼碩班就只能仿作???
小弟我碩班就給他玩下去...
因為
既然做學問~就跟爬山一樣
要往高的做~否則~只是散步下山~
只記得一路遊山玩水~不會記得每一步扎扎實實的努力~
而且
真的愛上自己的論文~
寫論文也就不會難了~不會苦了~
兩年就給他畢業了~
還結婚~還生完兩個孩子~

事實上
紮根理論研究法可以說是質性研究中最具科學性的
甚至比量化還科學
很多人批評質性研究的最大問題就是
自己說的自己對~
因為就是不了解質性研究有最嚴謹的一種信、效度檢證方法
就是"三角檢證法"(甚至有五角)
而且紮根理論研究有極高要求的研究倫理要求
從理論敏感度~飽和度~到訪談技術~回饋~
都需要相當的學養才有辦法進行
更別說長期、大量的田野資料進行分析
因此~
不會有小學生填研究所問卷的問題產生
更不會有照抄論文的狀況~
事實上回過頭來看
為什麼很多量化無法解釋"變異"的問題
因為當控制變因對象是"人"的問題時
很多現象就無法解釋
比如說
喝牛奶與學童身高有正相關
但......我從小偷喝到大~也只有號稱"170"~
而質性研究往往由於注意到、關心到
所謂的"變異"問題
因此才能夠抓到後現代理論中常談到的"奇特吸引子"效應
也才寫得出"創意"造就不凡的學術價值
柯P不就是打破所有的選戰規則嗎???

這一年嘗試翻轉教學
其實深刻的感覺
從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模式
又或者丙成老師的BTS~
又或者政忠老師的MAPS~卓老師的SMART~
偉瑩老師的學共、譽真老師的產婆式討論~
昌宏老師的數位+爭執討論模式
林健豐老師的ABC分組法
吳明亮老師的班級經營
很多老師的遊戲教學法
很多噗浪客的數位融入翻轉模式~
許多許多老師的教學模式
也都是紮根理論研究法的另類實踐
這一群台灣的優質老師
不被國外的、國內的傳統教學理論綁死~
透過
紮根於田野間實做與問題解決~
長時間的~龐大的學生、家長與班級現象觀察~
針對現場問題
抽取出屬於自己的教學理論或模式~
在歸納與聚焦的非正式研究型態下
從第一線教室田野中找到正確的未來學習型態
因此最符合現場運用~

相對而言
也最能解決現場老師與學生的問題
而不是讓人昏昏欲睡的理論發表
更重要的是
將質性研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
就是........"共鳴"
因此~~~
在台灣各地不在是上而下~而是......
用教學現場的共鳴~讓老師們感動著老師們~
遍地開花~

但也因此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屬於較初階的理論
所以
對於一些向來研究高等理論的研究學者來說~
可能就不是那麼的感動~~~
這並不是"文人相輕"~絕對不是!!!
因為高等研究最重要的
本是發展出"可以論證、通行於普世的理論、法則"
尤其具備"預測性"~
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只要在地球上~大多數都會符合~
當你把一顆球往外丟~你就可以預測到當落地時有多重~

相對而言~紮根與行動研究、俗民誌~
(可以說是三大質性研究最常運用的研究法)
往往是比較屬於"一種現場的狀況"
因此
可能可以解決台灣的部分教室
但其他的可能又需要另外一種方法~
或者是變化
因此~也就沒有一種"無敵教學法"~
但也因此才會"多采多姿"

而最可貴的是~
這些所有發展的教學模式
當所有的核心價值去交叉重疊時
都會發現同樣的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
因此
未來如果要發展成高等理論時
就可以把初階、現場的這些模式
只要再進行幾次濃縮提煉
輔以量化研究
就有機會產生屬於台灣本土的高等教學理論~
這種機會與大量遍地開花的資料
實在難得啊!!!

自己複習到這邊~
總會想到
都要感謝在國北教大研究所的日子~
尤其是我的質性研究法啟蒙老師
國北教大林文律與吳麗君兩位老師
沒有兩個老師磨劍
就沒有機會讓自己的思考邏輯昇華~
所以
以學生為主體固然重要
但良師好的引導~更重要啊!!!
永遠記得跟阿律老師第一次面談
直接搬兩張桌子
就在國北的穿堂上講起來
不管旁人的眼光......

說到這......我又耗掉上午沒改作文了~
胡思亂想
乾脆去高雄講這個好了~
"談未來教育研究─從紮根看翻轉教學理論成形"~
大家聽不懂
就不會再找我了~哈哈哈~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科技智慧會不會取代老師?

KBS問了一個問題
科技智慧會不會取代老師?
我還是那句話
如果老師在擔心這個問題
那就更應該考慮該不該當老師了~
每次看到這張對照表
我都笑了起來
相信嗎?
磨課師推動的關鍵就是這一張
或者說
"人師"的關鍵就是這一張
讓孩子永遠肯定自我的方向


事實上不論把MOOCs(均一教育平台)用在
補救、補強、精熟、翻轉自學
其實之所以能夠有所效果
來自於兩種"類人"的特性
一種是"控制"
一種是"陪伴"
透過具體的滑鼠、鍵盤
來讓抽象的思維進行表達
而在趣味的設計、練習與影片觀看中
進行學習的自我控制~
這是在自主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意義
甚至
如果未來的平台系統
依照使用者數據分析
主動提供需求、欠缺的訊息
將更有機會改造重塑"自主學習的課程定義"
然而~
所有面對過、輔導過低成就孩子的老師都知道
這些孩子往往最缺乏的
就是"支持"~~~
當在家中遇上難題不會處理~沒有經費可以上安親課輔~
甚至父母親因為經濟、自身的學養等等
無法在學習環節上成為"陪伴者"的角色時
此刻
一種可以互動、教學與回饋的系統
就能達到"陪伴"的效用
當然
如果能夠滿足人類心中的"虛榮"、"成就"的心理需求時
陪伴的效果將會提升
進而產生"重建自信"的契機
但問題是...
平台上的數據是真實的嗎?
系統的分析是合理的嗎?
真的有公式可以運算人類的情緒與理智的交融嗎?
教與學的過程中~
有太多不同的特質因素成為不確定的變因~
一場寒流~可能讓孩子感冒而無法上課~
當然可以利用影片在家自學~
但......當孩子觀看影片時
剛吃完苦藥的心情卻可能影響訊息的接收
導致理解狀況不佳
此刻
媽媽的一個安慰~或者一條巧克力~
卻能解決一切
好老師能抵過無數的好工具
好工具卻無法取代好老師
身為老師
如果把工具看得比自己重要
或者過度強調工具的效用
那不過是個"匠師"~~~
別忘了
在推動數位融入時~
一個鼓勵~會讓孩子更加勇敢向前~
那才是"人師"的意義~
這也是推動的真正關鍵~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四種需求、一次滿足」的一堂課***

今天上午用美式翻轉~
先歸納一下長方體、立方體的計算原則
還有立方公尺與立方公分的換算原則
就讓大家進行習作的習寫
各組也可以小聲討論
有"強大"問題~就舉手找老師幫忙~
接下來大家安靜地開始計算、思考
偶然間可以聽到孩子會進行討論
此刻我就到各組巡視孩子的狀況
尤其針對低成就孩子
我甚至可以坐在身邊~協助他指導寫作
慢慢地真的這孩子真的完成四頁的習作
而且回家不會因為沒大人就沒人管沒人教
而他也很開心完成作業
除了不會被我一直催~一直罵~
更重要的是
他會解了!!!
中成就的孩子很明顯地會卡在某幾題
例如給了底面積與高~要去算體積~
似乎少了長與寬...
於是偶然間會看到那幾個孩子舉手
我馬上飛奔過去
只要指點一下
這幾個孩子馬上OK
甚至不用講完
馬上就「喔~~~~我知道了!」
然後也逐漸完成~
高成就的孩子一路很快完成
看看我
我用眼神與點頭示意
於是就開始拿起平板來使用均一平台自學
至於使用的方向
可以聽到他們在討論絕對值......
是的~就是國中的絕對值~
當下聽到他們有點困難
我一時興起站到黑板上
告訴他們絕對值與數線正負值距離的加法
然後有人問起代數~
一時興起~在黑板上教了二元二次方程式給他們看
幾個人到了下課還在黑板上看我演算~
因為他們想要繼續挑戰
有個巧克力廣告說「三種需求、一次滿足」
這就是今天這堂課的寫照~
不過
是「四種需求、一次滿足」
低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單獨教導
中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一點就通
高成就的孩子需求~我可以協助跳躍
而對於我自己
除了不用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
體力耗損低、作業收的回來、內容寫得好、師生衝突少
更重要的
能因材施教~
他山之石可借
雖然一昧地效法國外並非好事

能給孩子好的學習
當作自己教學球路的一種
只要是好樣的做法
不就該為孩子去嘗試學習與改變
當然
台式翻轉明天就準備用出來了~
混合著應用在不同的狀態
這何嘗不正是「混成教學」的思維呢?!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翻轉課堂的變化~

翻轉教學的型態
除了課前在家看影片
或者在學校補看影片先進行自學之外
又或者運用一些資訊方式進行評量
其實
依照課程內容的不同
也要有所變化

我明天的進度是平方公尺~
事實上屬於純粹計算~難度低~
整個核心概念只有一個「1立方公尺等於1000000立方公分」
因此明天我會採取的是「在家看影片、學校習寫作業」
或者是搶答式的遊戲活動
例如用均一題目、賓果等等
比較屬於精熟學習

像今天的進度是談立方公分
但是我想深入到「長、寬、高的倍數與體積關係」
還有「從體積回推長、寬、高」
因此我就會設計簡報與拉高題目思考
進行小組內合作、分享學習
讓強的帶弱去思考~
然後上台說說~
所以今天很高興的是孩子對於長寬高倍數的解法
除了一般倍數X倍數X倍數之外
居然有孩子將原本小的長方體的體積
進行虛擬的解構
例如題目條件只有小長方體是10立方單位
孩子就虛擬成5X2X1
然後各自乘倍數
再去解大長方體的體積
果然超出課本解法~
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思考能力~不會只有一個答案!!!

另外
如果是綜合運用的內容
例如多位數乘除、四則運算
核心概念不只要清楚
還要能夠運用
我就偏好「學思達」模式
利用題目閱讀
先自我思考
再來進行逐步解題
再上台進行發表
進行個人加分~
因為這種應用型態的題目
必須要有很好的閱讀理解
所已滿適合學思達型態

翻轉是一種思維
但也會有很多變化
就像快速直球
就有四縫線跟二縫線的不同
慢慢地在經驗中累積與歸納
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球路了~
只要願意改變
願意嘗試
不只孩子受用
自己也慢慢地成長
這~何嘗不就是「教學相長」?!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你累了嗎?~翻轉可以幫上忙啊!

用翻轉拯救體力不好狀況~
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禮拜五凌晨2點睡~一直到禮拜六晚上10點才看到床~
禮拜天翻轉教學工作坊上午也認真聽演講~
到下午~已經真的快沒電了~
分享時都講不出梗來~
結束後又趕飛機回台北
果然腦袋昏昏~手機掉在飛機上~
再加上找吃的~塞點車
回到家已經很晚了~
沒備課~兩天下來體力不太好~
今天怎麼辦??!

那就用翻轉教學拯救自己~
國語~
預習單放下去開始先閱讀課文~自行回答問題~
課間巡視~就省去講課的體力~
東看西巡~還可以指導作業~
接下來
讓孩子上台發表~大加分
順便互相詰問~也加分
讓孩子刺激孩子的思考~很有趣~
不只省體力~也看到驚豔的詰問~
尤其問到「為什麼世界的知識學不完」
除了課本上談到的是因為世界太大了~
所以有很多未知~
孩子居然談到
是因為"人的角度不同,相同的知識會有不同的角度,所以也學不完"
把我原本快睡著的精神給震醒了~~~
太強大了!!!
兩節下來~孩子預習單寫得滿滿~也把課文深究完成~
體力除了主持與歸納之外~沒有耗掉很多~
心頭暗自開心~

到了數學課~~~就來個純美式翻轉~
先歸納時間除法的兩大重點
化為同單位與兩段式除法
接下來直接寫習作~
然後在各組間巡視~
有問題馬上給予支持~
或者鼓勵組長協助同組~
當然也遇上一題很多人有統一問題的~
當下就就全班一起示範解答一次~
最後~
作業也寫完~收的回來~也寫得ok~也檢視到孩子的狀況~
剩下的時間打開平板看均一影片與技能練習~
體力又再次調節成功~
心情更加愉快~呵呵~
還有體力打起現在的心情~
只能說真的太神奇!!!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改變後的改變要分開看~

一位老師緊張又擔心的詢問~
我又恍然大悟~都沒提到這個想法~
(事實上覺得翻轉教學似乎可以開始探討教師心理層面了)
要拉孩子的學習~要先建立信心
一樣~
要拉老師翻轉~也要先建立信心~
信心來自於成就感~
成就來自於突破~
事實上翻轉教學對於老師除了教學上的突破之外
更重要的深入原因
整個改變的動力
來自於對提升孩子的學習的自我期許
尤其是對低成就、弱勢的孩子
老師都會自我承諾
期待孩子的學習頹勢有所扭轉
這當然是一位好老師所應有的胸懷~
但......
如果
孩子的學習沒有提升~
甚至在其他的情境下~
例如進度、分數、態度上等等沒有明顯的效益
就容易造成挫折感與焦慮
翻轉需要時間
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
但人是一種很會忘記時間的動物
不知曾幾何時自己已經接觸翻轉教學是一年半

自己都還會急躁
回過頭來思考急躁的原因
多半是看不到「改變後的改變」
我個人建議這樣思考
如果想看改變
原本中高成就的學生
可以先看量化的指標,例如成績會提升或高穩定、作業量減少卻有效學習~
原本低成就的學生
反而先看質化的改變,例如學習態度開始積極、思考與參與度開始增加~
而整個班級來看
會在學習意願、分組合作有一些變化
其實從去年參與501
到今年帶著508
大約兩個月就會逐漸感受
做該做的~盡力~孩子就會體會~也會跟著變化~
分開看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特質與對應的改變
老師因材施教
相對而言也要看待每個孩子不同的轉變
信心自然不同~
否則要子路跟子貢有一樣的成就
我想孔子大概也辦不到吧!!!呵~
分開看得好~

提取訊息~成為翻轉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孩子在數位影片或閱讀預習上
會有看不懂
或者
非常辛苦.......
最近我和我們班的社會老師在討論一件事情
就是"提取訊息"的問題

這個教學其實在國語課程當中
經常會有這樣的訓練
但我們往往都是在加強訊息提取的"記憶"
而非"如何做"
最常見到的就是圈詞~
往往老師導讀課文時,都會順便把重要的語詞圈選起來
又或者在解讀數學題目時,刻意的強調數字、單位或問題字
又或者像社會、自然會把特定的名詞、含義畫線或圈選起來
但孩子都注意到"背"哪些
卻沒有注意到哪些是應該注意的

這種狀況會很有趣的發展出幾的情節
1.老師我不懂~整題丟過來~或影片直接說我看不懂~整個放棄~
2.整段畫線~背的很痛苦~從此對社會或自然科產生恐懼
3.國語大意取不好~作文言不及義~
4.最麻煩的就是各科當題目或題型有變化,馬上不會做~

這次我的班國語成績很不差~
但很有趣的是對應到其他科目
並沒有呈現正相關~
直覺上真的感到閱讀理解非常不好
很明顯的數學基礎概念與計算OK~但遇上應用題就垮掉~
社會的題型一但有變化就出亂了~
很明顯的受訓於大量的"閱讀考卷"
而不是"解題"

而另一個例子就是
這兩天開始練習寫論說文
刻意地要她們找到名人佳句
然後要她們換句話說做總結
有些孩子就幾乎不會寫了
甚至想的很痛苦
除了他們對於"標準答案"的習慣之外
另一個就是缺乏"思考"

我在想~如果孩子回家預習或自學
如果在閱讀理解(不論影片或書面)上
不能提取正確、需要的訊息
恐怕效率都會打折不少~
吸收起來如果"良率"太低~
相對而言
或許可以看出翻轉學習再一些低成就孩子身上
產生「想努力但一直沒有明顯起色」的問題
(一直鼓勵不起來的就另當別論)

如果
可以在翻轉學習之前
先簡單的訓練出提取訊息的效率
再來進行翻轉
也許可以讓老師更容易上手
至於怎麼做......
正在參考~正在想~正在試~~~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103年中小學試辦MOOCs融入教學成果研討會~

103年國中小試辦MOOCs融入教學
在今天畫下圓滿的一個段落~
看著各校的豐富的成果報告
心頭有著許多興奮~
卻也有點淡淡的感慨~

還記得去年八月底開始
我和老婆的嘗試外界是沒有人知道的
102的MOOCs試辦連聽都沒聽過
也並沒有想讓誰知道~
只想著一件事情~怎麼去解決學生學習問題~
而這樣的出發點
就是來自於老師對自己的教育專業與承諾

相對而言
這個計畫一年下來~
在沒有任何期待與壓力下~
沒有太多專家、理論介入或引導之下
透過真實的教室
各校發展出非常精彩的各種現場模式
除了認真的第一線老師、主任與校長們
也需要夠務實、夠開明的領導者
而這個計劃歷程~就能充分地看到鮮明的人物
掌舵穩健、開放的楊司長
央大團隊對各校的尊重與支援
成功的建構出一種以信任、尊嚴為KPI
卻能充滿成效的計畫執行考核模式
也因如此
各校莫不以學校規模、老師學生特性與在地特質~
以自我承諾與理想實現
進行以MOOCs為主軸的教學嘗試與體驗
相對而言
反而建構出真正屬於第一線田野探索的各種模式
並且未來將有機會建構出實用可行的指標
提供未來持續的發展~
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從上到下有志一同的合作模式
興奮的是各校好棒!
各個層級團隊好棒!
而淡淡的感慨
就是楊司長的歸建
與旨峰教授的央大團隊準備交棒
雖然不是句點
但也多少添了點不捨

今天有夥伴說等我分享
但我選擇單純的聆聽
因為
一年前~我找不到答案~
相對而言~我相信很多人也找不到答案
去年中秋節跟顏老師討論時
油然而生一種思維~
如果沒有答案~我們也不要只等著答案~
因為~孩子的落後就是等出來的!!!
夫妻倆的結論就是
我們就來創造答案吧!~
至少
可告訴有興趣的夥伴
什麼是可行~什麼可能有困難~
甚至一起討論解決之道
如果成功~
可以救更多孩子!
萬一失敗~
心底預設的最差的狀況出現時~
也要勇敢的說MOOCs在國小不可行~
寧可誠實的接受成功的失敗
也別讓其他的老師走同樣錯誤的道路
但很棒的是一年之後
看到許多熱情的老師~
許多的答案、模式與運作策略
是成功而美好的
現在的我們
反而是抱持著學習的心態
因為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答案了!
更值得各校與龍埔團隊未來的發展來參考
四個夥伴學校真的很棒!!!很棒!!!

今天思考起來
MOOCs的轉型是SPOC沒錯了~
因為小型團體、有需求與面對面陪伴是MOOCs融入最好的配方
潛龍、育人國小的補救教學就是最好的SPOC範例~
或者是像育英小班教學運用~也是很好的SPOC~
至於像大規模的班級推動
畢竟人數多,學生狀況與家庭差異太大
很有可能在運用時
造成老師的推動上的困難與責任增加
並且對於設備、環境的需求產生自我的限制
老師自我的要求
也很可能把MOOCs轉化造就成另一種學習壓力
而非自學的發展
因此
今天最大的心得
就是小規模、有需求與陪伴的使用
是推廣初期最好的模式~
接下來的課程融入推動
從一個班開始
逐步讓家長心態、教師專業與行政支援都能相扣後
才能有好的全面運用與發展
這是今天聆聽欣賞後
心中最好的迴響

很高興今天能和心目中的「逆轉勝」之偶像
王政忠主任握到手
線上看他的演講分享很多了~
但親自握手~真的更加感動~
期待自己未來也能跟王主任一樣
把自己的孩子慢慢帶起來~
也期待自己有天能和楊司長一樣
成為優雅、開放、智慧的領導者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期中的分析~

究竟MOOCs(均一教育平台)對國小的孩子有沒有幫助~
我想
量化的數據最為客觀

下面是期中考、平時成績與總成績和均一使用的比較
均一使用是以平時43天內(扣除假日)學生登入10分鐘以上次數
來計算百分比
例如43天內登入10分鐘以上有23天~就是53%
基本上除了少數學生沒有相關性之外
分數的曲折~跟使用狀況其實還滿有類似~
事實上這次我們班總平均並不是很理想
標準差超大~
但是這關係到"老師"的變因~(好啦!我承認小弟其實沒教好啦!嗚嗚嗚~)
因此拿掉老師的因素
單純看用與沒用~
其實就比較精準能看到MOOCs使用與未使用的差異~

這是平時成績與均一使用狀況

期中考成績與均一使用狀況

總平均與均一使用狀況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學齡與適齡的鬆綁~

胡思亂想了一下~
實驗型態的教學鬆綁
個人還是覺得不夠到位
真正的鬆綁
應該是把「學齡的管理概念」朝向「適齡的適才概念」的鬆綁
也就是不應該有幾歲讀幾年級(633)
而是應該用能力的層級來區別~
從當註冊當輔導再到當導師
其實如果說所有的教育改變都是為了拔尖扶弱
拔尖沒甚麼問題
扶弱為什麼會辛苦?
因為有的孩子真的在身心上的發展
或者自我的控制訓練
在學齡上的階段
不一定是適齡
其實可以緩一緩~慢一點~
就會更有自信~
但集中管理的思維~
反正七歲入學~13歲入國中~15歲入高中~18歲考大學~
我實在搞不懂
是哪個人發明的~
然後都沒有人去質疑???
我們常見有些孩子雖然七歲長大了!~但很多事情還沒準備好
就傻傻的入學~傻傻的挫折~
然後爸媽比較一下~糟了~我的孩子不行~
找名師~找補習班~想盡一切~
但這群孩子多半就是低成就~
因為學習的興趣被挫折與填鴨擊垮~
班上有個孩子很喜歡畫畫
他的國語還算普通~但數學很差~
但就愛畫畫~
他家人曾經感嘆過「畫畫幹什麼!為什麼不讀書」~
但自從開學後
我反而一直鼓勵他畫畫~希望未來成為漫畫家~
兩個月下來
現在國語很穩定~數學逐漸爬起來~
也都和同學討論~回家用LINE找我討論~
他除了畫畫~也在努力地找回數學~
這是我很喜歡、常用的補救策略
從某一個長處去重新建立自信
然後牽引其他的科目起來
有點類似月暈效應的擴大連結~
相對而言
他以往的學習自信~是不是就被擊垮?!
只剩下自己喜歡的畫畫
我常常在想~
李密九歲不行~但卻有傳世的陳情表啊~
為什麼?
回頭思考~為什麼要開放教育實驗?
其實不就是希望為孩子找到「適合的教學系統」
但所謂的「適合」的教學系統
是大人的角度?還是孩子的角度?
如果九歲不行~結果硬去特別的實驗系統~
恐怕還不如李密的阿嬤~
只用一招
用時間去耐心等待李密"開竅"
在國小老師常會有種經驗
就是每個孩子會有開竅的現象~
有的早~自然信心好~
有的晚~需要時間~
不管是老師對了~還是教學對了~突然有天正好通了~
但通與不通~都是要以"孩子的角度"去解決~
而不是大人認為的方法~
我曾經遇上個案例~
有個媽媽來哭訴~孩子智能不足~
她告訴我昨天去心智科檢查的過程與結果~
我聽完~
我笑著對她說~
換成是我~我也會考到智能不足~
一個七歲的孩子放在一個陌生的房間
沒有麥當勞鼓勵他好好寫
沒有熟人帶著他好好測驗
只有衣服白白的醫生跟護士跟他講話~
換成我是孩子~我也不想回答~
沒多久~
這位媽媽又興奮的跑來找我~
他孩子不是智能不足~
是因為耳朵聽力不足~所以不知道老師講什麼~
帶了助聽器~一切搞定!!!
而這樣的經歷卻已經持續了八年
因為
大人用大人的眼光來看教育歷程
七歲要會什麼~但我的兒子為什麼不會?
是不是笨蛋~然後被陌生的心智科搞成智能不足!!!
結果
還不如阿源的吐槽~
過去的"留級制度"被當成是一種恥辱

難道不是一種更適性的教學策略
回過頭來
誰創造了七歲就是一定要入學???
規定!!!
相信沒多少人知道......我也不知道~
連GOOGLE查都查不到~
優質的孩子為什麼要等到七歲?
而需要多點時間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到八歲?
今天把國語成績男女比對
事實上
本班同年齡的男女~平均落差4分~
考到一百的~1個男生3個女生~
或許
學齡制度才是真正需要改革的問題吧!!!
中國人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其實不就是在談
年齡與學習不一定是正相關
而是在於"動機"或"時間"~~~
想像一下
如果用孩子的程度去選擇他喜歡與能滿足自我實現的學級程度~
我想應該不會有所謂的落後~
而只有滿足~再往前~再滿足~再往前~的循環
這是多年來當註冊的感覺~
打破學齡管理~改用適齡~或許更能對孩子有所幫助吧!!!

自主學習的關鍵~自我承諾!

今天一個很深的感覺
「自主學習」的最關鍵因素~
就是「自我承諾」~進而「自我實現」
達到學習成效~
今天國語考出來~~~
對於一個新進教師來說~
有點傻眼......先不論難易度~
心裡想想
其實
班級經營真的是王道
不管向左走或向右走、大翻轉還是小翻轉、數位還是紙本
老師的刺激與要求能在孩子身上達到
而當課程內涵能逐步地放在孩子身上時
這時候
就需要孩子產生自我的期許
從外在的要求
變成自我的認定的位階提升
當然這下面的概念包含了「自信」、「自制」
乃至於「自我實現」
或許
甚麼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
訓練出甚麼能力也不是最關鍵的
而是教與學彼此的承諾吧~而去彼此達到與實現夢想
而也因為如此
自然而然的~
教學方法自然也達到效果~能力也自然慢慢提升~
中午休息
兩個數學不是很好的女孩子
坐在圖書角彼此討論著~
兩個人彼此約定明天早自習還要再討論
也告訴我他們的想法
很感動~
不論明天數學考得如何~
至少
看到了「自主學習」能力中最關鍵的「自我承諾」!!!
就算明天沒辦法「完整實現」
但也會比過去來得更好~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與孩子的溝通才是王道~

今天參加洪啟昌教授的溝通技巧分析~
真的很厲害~
從以前在研究所上的課程~OXO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親師溝通邏輯~
不過剛剛跟夥伴聊起來~
我倒是覺得
真正高段的應該是跟孩子的溝通技巧
因為
當孩子信服你的時候~
把老師的話奉為圭臬時
不僅班級常規會穩定
減少紛爭與小團體
而且會有共同的奮鬥的方向
甚至回家後
孩子會幫你宣傳、回家跟父母親談老師的好~
事實上~
最後老師連跟家長溝通的需求就很少~
但是比較起來
其實對家長或對孩子~技巧是差不多的~
尤其是OXO模式對於孩子也很重要
但老師往往忽略孩子溝通的重要性~
很容易直接XXX一路下去~
其實~發生X開頭的時候
只要適當的用O結尾~孩子會知道老師是為了他好~
就怕沒收尾~留下彼此的情緒~
最糟糕的就是動了氣也動了怒~
其實
老師的表演藝術要夠高~
如同洪教授所說的~
其實溝通中的文字只佔30%~
真正的關鍵在於肢體動作與表情~
會讓孩子知道~甚麼是重要的~甚麼是關鍵的~
甚麼是真情流露的老師~~~
我的孩子常常偷偷問說~
老師~你現在是開心還是高興?
其實這並不是喜怒無常或不定
而是喜怒不漏於顏色之間~讓孩子保持自我規範的機警性~
畢竟國小孩子是很會看面色的~
老師笑咪咪~學生就跟著也會開始起鬨~往往情緒就會放大過了頭
往往弄得最後教室沒法上課~收不了尾~
所以~不見得一直要念念念~
偶而~肢體動作或表情~就能管理一個班級的常規
我常常私下對一些低成就的孩子說
你那裡真的不錯
但~老師總覺得好可惜~因為你怎樣~
如果~你可以跟老師一起怎樣~
一定能如何如何~~~
試試看~
搭配遺憾的眼神與嘆氣聲~
孩子往往會在靦腆中去回頭思考~
然後真的慢慢地開始改變~~~
這兩天的複習考
很明顯看得出數學低成就的幾個
不斷的掙扎努力~
即使不會~也一定寫出想法~算錯的都不怕
甚至~很好玩~明明算式不對~
但可能數字剛好~結果答案對了(尤其是因數倍數題目的設計會這樣)
孩子會跑來問我
我說~算式錯~減兩分~但老師肯定你的勇氣~加兩分~
說真的
人生的考試分數有多少個?2分不會讓考試制度失去公平性
但對這個孩子來說
就會更有勇氣了!!!
身為老師~除了好的工具與教學法~
更重要的
不就是要成為孩子心中的支柱
如果說我們班可以每天均一教育平台使用率達九成
是不是因為有甚麼SOP或技巧
不如說
是我讓孩子相信
跟著老師用均一~就會不一樣~
「信任」才是關鍵啊!!!
而信任~就要從「溝通」開始~
與其急著翻轉或採用甚麼工具~
不如先跟孩子說說故事、講講原因~
或許~任何教學法的推動~不論何種~
關鍵就在此吧~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思考MOOCs融入課程的問題與解決

這兩天彙整小學MOOCs計畫各班的狀況
共同的問題非常明顯
連今年自己帶班也是一樣~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不論是想開發~還是想融入~都可以參考看看~
畢竟~走過的路~
好的經驗~就要走得更好~
困難的~就可以想辦法調整或改變~不要再重蹈覆轍~
畢竟翻轉貴在實踐與改變!

MOOCs(均一)融入教學最明顯的成效與意義
就是在於能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成為數位翻轉學習的跳板
觸發教師、學生的翻轉教學
而且
對於操作得宜時
完成「預習」
的確對於課堂上課時有很好的幫助
而背後產生的數據
也的確可以協助老師進行觀察了解
有相當的幫助~
另外不論程度優或弱
對於願意投入的孩子
真的有明顯的幫助~
不過~這些成效都談過~也很多故事~
就不再老生常談

但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強者越強、弱者不動
(這裡的弱者是指完全不想動,願意動的仍會往上發展~)
基本上這個現象
跟大學MOOC學生完課率的問題非常接近的
MOOC的完課率
除了要有好的課程、簡易回饋機制與認證制度來強化、牽引外
主體上學生本身的「自主學習」心態必須夠強
相對而言
國小的孩子在五年級第一次接觸數位學習時
一開始的「數位放大動機」大約持續1個月
但是隨即開始因為「新鮮感」的失去
大約只剩下1/3左右~
而這1/3的孩子~明顯多屬是學業成績不錯,學習信心強
我們發現甚至透過線上機制會造成「區間競爭」效果(可以參考我們班的曲線)

最上面的兩條線競爭激烈
下面的第二集中也在競爭
在下面就逐漸分散

但是弱勢學生一個月之後多半是停滯不前
甚至放棄使用
從這部分來看~對於班級的整體成績仍然是有正面的提升~
但的確~對於標準差來看~會呈現更大的差距

回過頭來看,這群優學的孩子會有幾種特徵:
1.自我管理強,因此自主學習意願高
2.家庭重視學業與品性
3.資源支持度高
4.解題自信高,敢於突破與挑戰難題
5.重視榮譽與虛榮感的滿足
6.喜歡數位設備的使用
7.個人主義較強
普遍的發現弱勢學生多半有以下幾種特徵:
1.家庭長期忽略學習成效,甚至放任孩子
2.數學問題非一日之寒,多半從乘除法(二年級)開始障礙
3.喜歡接觸數位設備,但不一定會喜歡使用數位設備
4.重視遊戲性設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是一樣
5.鼓勵中仍然會掙扎,但容易放棄
6.家庭支持度低,取得資源弱。或者教育依賴性過高,不聞不問。

兩者最明顯的表徵就是「平台影片有沒有看?」
相當於大學MOOC的完課率
因此老師必須設計或規畫一些方式來協助弱勢孩子進行使用
但相對而言
對老師來說可能增加負擔

再者,就家長面來看
很明顯的兩種孩子將對於MOOCs有全然不同的心態
一邊是覺得很有幫助
一邊是覺得豪無意義
對於家長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
過去以往只有一個班級實施時
家長、學生各各稱羨
但在全年級實施後
有的有不錯的狀況
也會有「不怎麼樣」的聲音
但往往家長忽略了MOOC本身最好的學習場域是在家中
而非學校
這樣的「教育依賴」也就會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質疑
只有一個班時
很有趣~人人稱羨~飢餓嗎?!
不如讓真實需求的投入如何?
再者對於老師來說
如果僅只是工具性的介紹使用~
我們嘗試過僅只介紹給去年的六年級畢業班
結果就是國小學生的"使用率"比大學的"完課率"更低(連10%都不到)
因此
應對策略是必須「結合課程」~按部就班的使用
養成班級的學習文化!
但為了整體班級的進度~
老師多半善良的希望把弱勢孩子帶起
卻沒有明顯的成效(需要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必須額外監督弱勢孩子
花費更多心力去督促或吸引
長期將造成另一種數位融入的負擔、甚至產生挫折感
但回過頭來,
卻又能看到一些學生有很好的效果
甚至對於中、上程度的孩子的彼此牽引
逐漸往「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兩者之間
在教學上會有「進度超前」與「進度弱後」的兩大組群
對於MOOCs融入教學產生兩難的心結
這種狀況最明顯的就是「我該不該再用課本講一次?

而為了協助與解決回家沒有使用的困境(不論是意願還是設備的問題)
教師都會採取在學校進行學習環境建置
進行「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相對問題就是設備數量無線環境
而兩個問題又以「無線環境」的穩定最為關鍵
如果少量但使用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補救教學」
如果多量使用也順利,老師多半就會採取「課前型態的翻轉教學」
但不論少量或多量,
一但無線網路不穩定都造成無法正常使用的窘境
使得老師意願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產生困擾
因此無線環境成為關鍵因素

以上的真實困難
搭配SPOC的思維與小弟自己的嘗試
幾個方向或許可以去思考
  • MOOCs+Class是必須的,否則單純的MOOCs將流於型式,缺乏學習成效的檢證。因此,MOOCs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師的教學!必須是融入課堂中!
  • 從「真實需求」的思維來看,與其所有學生通通都強迫使用,不如就讓有興趣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嘗試。並不是放棄「不用」的孩子,而是另外尋找「更適合」的方式去協助。例如另外進行線上即時的教學、志工補救教學、學伴制度。相對而言,真的願意投入的學生與家長,自然也能充分的善用與體會老師的用心,老師挫折感相對降低。這部分跟小弟之前談過的「先拔尖、再扶弱」是一樣的道理。畢竟MOOCs(均一)是一個好工具,但不見得都是每個學生、家庭都能運用。
  • MOOCs融入之後,傳統課堂更需要進行翻轉。因為採用一致的講述法將無法解決兩個族群的更大的雙峰。因此,需要好的分組方式進行「牽引」。另外,也需要更具備讓學生活動、表達、競爭與合作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將促使弱勢學生想要參與其中,從中間產生學習。
  • 就翻轉教學來看,結合MOOCs的確可以降低各種時間人力成本(後台管理、題目產生、影片使用),因此MOOCs與翻轉學習的「混成使用」是很好的教學搭配
  • 單一的大型MOOCs是需要搭配其他的方式解決可能的不足。例如Google的雲端服務、Classdojo或craft或educoco等,增加多變性。
  • 還是不能忽略傳統課堂的基本原件,尤其是紙本閱讀與測驗的操作。一方面是彌補數位不足的孩子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數位填答與紙本填答是不同的,兩者仍然必須平衡。相對而言善用的學生,對於弱勢完全不用的孩子還是要能保持基本的教學活動。因此傳統的教學元件不可偏廢。
  • 如果要優弱兩者孩子都能投入使用MOOCs,遊戲化的設計必須更重。但一套模組設計不易,就必須透過「互動性」更高的歷程來增加變化。但「遊戲化」畢竟是糖衣,主要是希望孩子真的吞下「課程」,拿捏必須考慮到「潛在」的課程問題。例如過度競爭產生爭議、使用操作過度複雜偏離教學意義等等
  • 所有的比馬龍、鼓勵、讚美、使用榮譽制度app等等,這些班級經營對於優質的孩子很好用,但對於弱勢孩子都不如「陪伴」效果強。因此透過班級經營鼓勵優質的孩子去「陪伴」弱勢的孩子使用MOOCs,會有很好的雙贏效應
  • 最好的環境是家中,第二好的環境需仰賴學校的無線訊號。數量不一定要足夠,但訊號一定要穩定。
  • 家長的態度仍然是關鍵!推動仍然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陪伴。相對而言,對於不支持使用的家長與孩子,保持教室裡面的教學活動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呼應前面「MOOCs+Class是必須的」,不可偏頗使用。
  • 沒有認證機制,就用「榮譽與承諾」機制來替代。對於高成就的孩子,榮譽制度是很好的方法!對於低成就的孩子,不妨讓他承諾看看想達到什麼目標,給與實質上的回饋。至少功課少一點是很好的方法!
  • 能不能採取「實驗班」的方式,集中有意的孩子與家長進行初期的推動,就必須仰賴法規的解套。但相對而言,所呈現的教育資源不平等與扶弱的企圖,又或者呈現更加雙峰、明星班級的現象,將造成兩難的局面。
MOOCs融入小學教學的試辦計畫逐漸到了尾聲
有好的
自然也有問題產生
真實的呈現
是更希望有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試辦中所產生的問題

但所有的問題還是在「老師」本身
當遇上問題
是思考解決還是「等答案」,又或者放棄
其實就會有不同的火花產生
如同我們一位老師所說的
每個學生學習風格以及能力不盡相同,學習成效因人而異,各班情況也不同
原本「因才施教」就是目標
這裡的才~除了學生~也是老師~
因此老師的才不同~教學自然也不同~
但只要初衷不變
每一個用心的老師都是「神」~
孩子也都能體會得到~




SPOC~!!!思博課!!!



很多潮流都會隨著時間開始轉型
如何先找到轉型的契機
就在實務問題中發現真實的需求
思考與改變後~就會產生不凡的變化
竟然自己搞的也不知道居然與老美MOOC轉型是同步了
要不是上網看到文獻
還真不知道
小學居然已經超過一般MOOC使用的現況
我們家的「MOOCs融入數學科翻轉教學」
已經達到SPOC的境界了~(不得不自High中!!!爽~)
那來幫SPOC取個中文名字~
就叫做「思博課」吧!!!
MOOC最為人詬病的
就是完課率與成效的問題~(影片到底有沒有看?有沒有真的學?)
相對於國小使用~也就是「到底影片看完有沒有學到東西?」
因此~大學提升完課率與學習成效~
相對於國小就是使用MOOCs持續度與吸收度
在我們家~去年501就發現一些問題~
很早就對這樣的問題做討論~
因此~MOOCs不能只有給孩子用~
要結合課程~班級制度與翻轉教學
而今年我又加上ClassDOJO~Google Sheet~無線投影等等輔助工具~
讓整個使用效率保持一定水準
沒想到
與2013柏克萊加州大學Armando Fox教授所提出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型態不謀而合~
簡言之,SPOC的基調就是「MOOC+Classroom」,也就是一種善用MOOC資源融入翻轉教學的混成課程。
挖哩勒~~~台灣人強的啦!!!
人家還在大學開課探討~
我們就在國小玩了一年半~
去美國論壇的感覺又來了~台灣讚!!!
(應該只有輸人家餿水油跟政客多~~~呵~)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教室改變是需要謀略~先拔尖後扶弱~

拔尖與扶弱
是一個教學者在進行教學調整時
必須面臨的關鍵決定
在進行翻轉教學或創新教學時
初期一定會受到家長或學生或多或少的質疑
因此
在推動時必須醞釀一種"可行有效的氛圍"
這樣的氛圍可以讓教學改變減少阻力
甚至改變文化成為助力~
我常喜歡說自己像電視購物台的推銷員
當一個老師有了好方法
但需要時間去嘗試與歷練時
其實就像"電視購物"很像~
還沒用到實物~怎麼樣讓東西具備價值???
那必須透過行銷手段來讓家長與孩子願意嘗試
當然~我們老師"推銷"的一定是真的好的教學工具或方法~~
只是"懷疑"本來就是天性
因此~我們一定需要"減肥前"與"減肥後"的成功
尤其是明星加持更好!!!
有夥伴會問~
為什麼阿源你能夠讓班級學生投入使用均一或其他平台?
回頭我會說~為什麼你覺得不好推?
多半的答案都是很類似
1.學生多半使用一段時間就失去新鮮感
2.弱勢學生都沒什麼興趣
3.家長支持度很低
4.成績並沒有明顯提升
關鍵在於有沒有使用"明星減肥前後的比較"
很多夥伴充滿教育理想
非常希望能把弱勢孩子帶上來
因此~利用數位方式進行補救教學都會以後段學生為目標~
但理想歸理想
這些孩子多半本身就缺乏學習興趣
家庭支持度弱
"數位放大動機"只是一個糖衣
最終還是希望孩子吞下後吸收的是"課程"
但"糖衣"吃多了~
弱勢孩子會胃口變大~他想吃的是"糖"~而不是"課程"
而回家後~家長不管不理~連設備都沒有~
這樣狀況之下
老師很容易遇上挫折~~~
「啊!孩子不用了~沒興趣了~糟糕~」
自然失敗的聲音與落差感更大~
回過頭來~本身優秀的孩子不太需要"糖衣"~
家庭支持度也高
他內心知道~"什麼對我有用,我就要去用"
家長也會全力支持"好的工具與方法"
所以優秀的孩子本身就會對"好工具"有興趣~也容易獲得~
但~
關鍵在於如何讓他知道這是"好工具"~
因此
老師將MOOCs的教學意義與均一平台
對於學習的成效做說明、分析~
並且規畫好課程與融入方式~
這些孩子就能輕易入手~並從中間發現新的學習樂趣
因此~~~程度將變得更好!!!
兩者比較起來~優秀的孩子是比較好發揮的對象~
而且
優秀的孩子還有一種作用~
對中等的孩子有吸引力~~~
甚至對弱勢的孩子也有影響力~~~
因此~搞定前1/3~
就有機會搞定後2/3~
而對於最明顯的量化績效~"成績"
想一想~如果有1/3的學生使用成績大幅提升
至少"班級的總平均會提高"
只是"班級的標準差會拉開"
但總比什麼都沒做到~還換來一身挫折~
比較起來這樣的策略更有效果~
沒錯!!!我的策略
就是「先拔尖~再扶弱」~~~
先讓優秀的孩子在均一上不斷的使用~
討論興趣~聚集人氣~~~
甚至公開地表揚或比較徽章~~~
滿足"榮譽感"~
這是對優秀孩子很好的鼓勵方式~~~
「你看~某某某數學這麼好~用了均一更超強!!!」
「你看~某某某最近居然2個太陽徽章~~老師都不如了!!!」
宛如電視購物般
請出明星代言!!!
而說服的對象~就是中等的學生與家長群~~~
扶弱還是要扶!!!
但別期待1~4年級成績不及格~就靠開學兩個月就能搞定一切~
而且~人數一多~老師只有一個
不可能全面扶的起來
因此~人數先抓少~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而且~也要"造明星"!!!
建議
程度最弱的"一個"來當作我們改變的努力目標~
因為程度最弱~一但改變成功~分數進步就很明顯!!!~
因為程度最弱~
原本一個人就把全班拉下總平均10分~拉下標準差5分
只要救好這一個~自然"總平均與標準差"也會拉上來~~~
而且將成為最好的"逆轉勝"楷模
因為中間的孩子就會開始有危機感
「啊!!!連他都考85分~我70幾分不就....」
這時~中間偏弱的孩子就會有警覺性~開始動作~
當優秀的"明星"出現
然後使用過後的"素人"也變成明星
你還不跟著老師一起來嗎???
這時~老師就能更胸有成竹地向全班展示~向家長說明
而老師自然更有信心~~~
這樣的策略
看來似乎不像教育人員應該有的"謀略"~
但回過頭來
如果一個教育人員死守著"我是老師"~"你要聽我"~
那真的比菜市場的小販還不懂"推銷"~
當我們看著電視購物~東西沒在手上~
但就願意按下電話買一個~~~
這不是一種超厲害的"教育方法"
教育你我~這是一個好東西~不買可惜!!!
而我們推銷的是"教育專業"~展現的也是"教育專業"~
如果我們用對了方法~
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調整思維~
不也改變了傳統社會對老師"保守"的看法?!
那才是真正的"教育人"
而不是一個"教書匠"啊~~~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今天複習考的心得~8機合體~

今天小考後的心得
雖然沒有無敵教法~
但8機合體會很恐怖~~
半個學期心得~如果數學這樣上~
1.學生分組參考ABC分組法~當然要因地制宜做調整~長期觀察下來會有很好的合作,另一面來說~也能制衡一些衝動的孩子~
2.用均一進行課前預習~上課會變好教~線上競爭~可以拔尖也可扶弱
3.上課方式~用學思達+遊戲教學~不講課本就不會睡~還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含"數"量會增加!!!
4.上課內容~用課本、習作變化題目~老師自己不要太累~教科書仍然是好朋友~調整內容就好~
5.課後~用Google表單出作業~保持每天計算5~8題~數字不要太大~加強概念極可!!!利用IF函數搞定批改~輕鬆愉快!!!
6.用LINE與家長、學生保持心情溝通~難題線上解~即時的好朋友!!!
7.保持正向月暈效應的使用~學生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好!
8.用考試讓孩子證明自己有能力~信心來了!!!不怕評量~不討厭考試~
仍然會有很少部分會在原地~
畢竟造成"羅馬"的因素很多~真的不好拉!
但~先拔尖出來~就會開始有"模仿"的效應~如同拋磚引玉~
在去年的同時~501有一個學生有太陽徽章(接近國中程度)~~~
但508~有太陽的已經4個~其中有兩個孩子是兩個太陽徽章~~
其實今天小考後~
有點感動~雖然只是第一次複習考~
但...真的有差~~~
相對~老師的信心就會增強~~~
誰說考試是件壞事
不要想填鴨讓考試變成分數主義的角度
如果改變教學讓考試證明量化的成效
何償不是件好事~~~
明天再看看~希望會持續感動~
有天再出門~可以給更多人感動~

一些思考~~~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上
會不會使得大腦或者其他的身體機制產生改變?
或者
在轉變的過程中~造成學習上的困擾?
其實這個命題是我一直在觀察的與反省的
MOOCs固然跨越了時空的限制
但是畢竟是螢幕的電子閱讀~
字型與字號大小、加減乘除符號的格式
對於眼球閱讀的軌跡方式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洪蘭教授也曾研究過
書面紙張閱讀一般來說是產生"E"型態的跑動
網頁閱讀往往使得眼球軌跡產生"F"型態的跑動
也就是當閱讀網頁資料時
很有可能一開頭起始讀完
但到下面時越來越短~
相對而言~超過一半之後的資料可能只有閱讀到一半就結束
對於訊息的吸收可能有所影響
另外~~~
當我們在影片與教室教學時所謂的口語~
可能與鍵盤輸入時的格式有所不同~
或許也會造成兒童學習的困難~
例如:分數~口念三分之一~但往往打字時需要1/3~
此刻就有可能對於學生在口語與輸出時
使得被除數、除數、分子與分母之間的關係造成混淆
而這樣的問題的確已經發生在我的教室之中
非常值得思考
再者
利用數位學習無法呈現計算過程的困擾
一直是設備與經費上很難達到的
搭配軌跡筆、紙張或設備~是有效但昂貴的~
但了解計算過程
卻是可以看到孩子將某數學概念從概念轉化為技巧
非常重要的歷程
因此~如何在平台上能夠透過平板、軌跡的保留
讓老師能夠了解整個歷程
這也是目前中小學MOOCs未來發展時
相當值得產學發展研究的新方向
(我指的是平台技術而非設備喔!)
因此~中小學的MOOCs融入的教學
仍然必須數位與紙本的搭配
利用兩者的不足與足
提供孩子最有利(不能說最好)的教學型態
相對而言
傳統教學與數位教學(MOOCs)兩者是否有替代性?
我仍然堅持
沒有一種教學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但多種的教學法交互使用
確是可以協助學生學得更好~
但到底MOOCs運用與傳統教學上的交互運用
怎樣搭配是最好?
基本上台灣教室內的平板設備與無線環境
並還沒有全面的可以進行即時搭配
因此
MOOCs仍然是在家使用的好工具
而非課堂上最好的工具
(除非有足夠的平板與優質的無線訊號)
但這樣的狀態也是思考「翻轉教學」的利多
因為
當孩子能在家中利用MOOCs平台進行基礎學習時
從經驗中發現
對於課堂的授課有很大的幫助
甚至如果影片內容與教科書相似時~學生還可能無聊~呵
因此~就能直接進行習作、測驗卷等紙本練習的搭配
相對而言雖然沒辦法減少作業或測驗紙本的工作量
卻能在「一數一紙」的交互運用下
在數學計算技能上提升能力與解題自信

我說的是"技能"~而非"概念"!!!
因為MOOCs生冷的影片與介面
固然可以在提早進行"訊息處理"達到預習效果
但教學過程中發現
某些概念仍然需要「人」的引導
這個關鍵在於"從操作中去歸納出概念"
所以在幾何的相鄰垂直、相對平行的進行中
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孩子看影片並無法馬上了解
必須透過課本附件來進行操作
並且在過程中透過老師現場的補充與修正
孩子才能夠確實地了解點、邊、面的關係
但概念的形成後~仍然必須透過技術的訓練
來強固概念的記憶
甚至透過技術的練習~又再一次去檢核概念的暢通
因此有的孩子會在錯誤中
再一次回到影片~或者請教同學、老師中
產生「喔!原來是這樣!」
這樣的效果在家可以由父母協助
但當父母忙錄時~
事實上就必須透過可以跨越時空限制的網路機制來解決
因此MOOCs或通訊軟體就是相當好的解決方案
但畢竟家長對於通訊軟體有一定的"刻板負面"
因此
強化MOOCs平台本身的即時通訊
也變成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因此給弱勢孩子的即時通就顯得重要了~
但老師晚上也需要休息~
那有甚麼樣的機制可以來協助~
也是教育政策或行政單位可以去思考的新方向~
宛如1999的學習服務機制~
回到一個大問題
如果家中無網路~無電腦~
要如何進行翻轉~
思考一下~就算有網路有電腦有MOOCs~
孩子也不見得回家一定使用~或學習~
因此~思考起來~
整個的翻轉教學發展的問題並非是
教材是不是翻轉
老師是不是翻轉
教學是不是翻轉
而是
孩子有沒有辦法自主學習
只要願意~哪怕是紙本~哪怕是遇上不好的老師~
哪怕是沒有好的教材~
其實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天空~~~
因此
不管MOOCs如何運用與翻轉的努力
如果沒有透過鼓勵、月暈、競爭、合作
讓孩子體會到自主學習的重要~
或者讓家長能放手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一切都是停在"老師的嘗試"身上
相對而言
回應到開頭
台灣學習的大腦機制要進行改變
是一條技術性與時間性的考驗
但有趣的是
如果觀察班上前面1/3優秀的學生
因為對於自己的程度與成就有所要求~也較有自信~
基本上他們本身就有自學的機制存在
相對而言
對於中間與弱勢孩子的教學關鍵
也就在於讓他們如何在程度、成就與自信上
要用外在賞懲還是內在鼓勵
關鍵就在老師的班級經營
而班級經營跟老師本身的特質有很大的關連性
要求與不要求
堅持與不堅持
因此個人也深覺得
翻轉要成功~真的跟老師特質有很大關係
雖然
我們都很想利用SOP來程序化所有的翻轉方式

顏老師與施老師兩個班就是不同
更別說孩子也不同
如果不把翻轉的寬度與時間的長度看得更開
標準化將帶給翻轉教學毀滅性的未來!!!
拉哩拉雜的寫了一堆~
留下記錄給自己以後參考~
也給有興趣的夥伴參考~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翻轉與混沌

昨天去天文館與科教館
讓我站最久與想最久的
就是這個"混沌效應"的模型~
在一樣的環境(兩支本來就是相鄰的狀況)
一樣的施力(拿起來)
越小的角度~兩個作用的狀況幾乎一樣
但越大的角度~兩個作用的狀況就會開始改變~
甚至如同背後說明板上~
超過90度以上~一放下去兩個幾乎會變成似乎完全不一樣的作用體......


我連續反覆地操作實驗~
的確......
當拿起的角度越大時~越無法預期相同的擺動~
原本我想或許是一開始~後面就會一樣~
但一直到靜止前~兩個的擺動的狀況都是不同的~

我開始思考這兩個月來心頭的一個問題
翻轉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就拿我和顏老師利用均一教育平台來進行翻轉教學
夫妻倆如同照片中的兩個運動物
空氣、溫度、濕度、時間等等條件都一樣
但我們508與601的狀況
卻都呈現全然不同的形態
畢竟.....所有的孩子、家長都是無法控制的
甚至......508班晨會是全校唯一有樹蔭的
都可能影響508與601上午的數學課

照理說~所謂的理論或典範~
應該可以解決或詮釋多數的問題
很多的教育政策、計劃的改革與改變
不就往往會依循著典範不斷學習、模仿

照理說當我們不斷產出與結合眾人智慧
形成了一種好的模式、好的引導
透過演講、研習、政策推動等等方式
透過感動、草根力量由下而上
說真的~甚至模仿應該就能在教室裡面改變成功
但往往......會有很多狀況......
即使是夫妻倆~班級都長得不一樣~
更別說沸沸揚揚的全台教學翻轉......
如果參考成功變成了另一種"失敗的對照"
那不就更讓許多有心卻遇上挫折的夥伴更加失落~

我們還有什麼沒考慮到的?

我原本單純的思維是用"扇形"來思考~
同樣是翻轉改變~但必須依照不同的人數型態來注意改變的幅度~
用規模當作半徑~越大的半徑~可能要改變的面積或圓周越大
因此~小校可以快~大校要慢慢來~~~
這樣似乎可以解釋
大班、大校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或更緩慢的步驟~
小班、小校的老師或校長應該可以更有作為
或者更能進行文化改造~

但~個人看翻轉教育的這一年半~
似乎並非如此~
其實不論大、小型的班級、人數
都是成點狀的散布與發光
更重要的~跨校的一堆!!!
甚至有的發展變成很特別的形態
甚至......有的老師已經不是翻轉的翻轉教學.......
但比翻轉本身卻更有意義
相對而言
也並不是都擁抱成功的喜悅......

強調一下這並不是件壞事
成功與失敗本來都有~
只是我喜歡去思考整個翻轉教育的現象
在翻轉教育的推廣中
一些事情與人物~非原本的規律作法~
非常具備"混沌效應"裡面的"奇特吸引子"的特徵
甚至產生驚人的"蝴蝶效應"~非常有趣~
北中南東~甚至離島、偏鄉到國外~
都有很多特別的吸引的人、物與事的發生
相對而言也擾動原本的系統
產生"混沌"~
但~如果這是一種"混沌型態"的教育改變
很多的狀況將呈現"耗散系統"型態
也就是"前進+混亂"的運作~
因此這樣系統必須不斷發散改變與動態的能量~去改變週遭"穩定系統"
讓自己變成相對的"穩定系統"
而成為主導~~
而改變的對象不論是否是原來保守的教學.....
抑或者是本身出現的新型態教學......
都是各種系統用以保持自身系統的穩定
事實上
就會讓想找到"軌跡"的夥伴
很難跟上

相對而言
任何的SOP~
都無法詮釋、解釋或適合所有型態的教室與教師
更別說在每個老師具備"自由意志"的教學慣性上
也無法持久
除非
有人對於這次的"翻轉教育"做出類似"混沌控制"的動力學模式
但......有沒有呢?
我相信有兩種體系可以
一種搞不清楚但想利用來獲得成果~例如...官僚體系
二種是搞得清楚卻想整合所有力量~例如...草根體系
前者是最強大的~但將會讓這樣的原本動態的系統轉變為"保守"
後者是最辛苦的~因為必須不斷發散能量以求得系統持續改變~

動態的想把靜態的弄成動態
靜態的想把動態的弄成靜態
弄來弄去~都是用"變"來相互影響~
對於「教育領導者」來說
如何從"混沌"中去抓到軌跡
真的是行政領導、學校領導到班級領導中的藝術
而對於「教育引領者」來說
當成為非正式組織的導航時
又如何在中間像"導航員"一樣
指引所有的"各自想飛的飛機"卻又不撞機
那更是"做人的藝術"啊~

好啦~老毛病又犯~喜歡胡思亂想~
連我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在想什麼~呵~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半個月最大的心得就是~自己怎麼過教室裡的一天~再想想可以跟孩子一起怎麼做~就會成功!

因為無名英雄的幫忙(其實是真的都很有名的夥伴~但他們不願曝光~)
加上大約有12個家長也願意BYOD
這個月開始推平板在教室裡面使用與融入
除了均一教育平台的使用可以更加便利與普及
國語部分另推"字音字形網"~也讓孩子感到另一種有趣的學習~
另外生字新詞也讓孩子在學校"寫作業"
用平板來查生字新詞~小組合作~
然後到台上介紹(不寫黑板~用投影機或平板無線投影)
善用資訊能力~真的會讓孩子"回不去了"~~~

目前比較麻煩的還是在無線環境不是很穩定
於是
昨天又把去年的老把戲~小筆電改AP~也拿進教室~
兩台小筆電馬上發揮功能~
因此現在教室內有四種訊號~
NTPC+小白+小筆電APX2~(其實小筆電訊號也是吃無線的)
果然今天沒有學生抱怨了~
(很明顯地就是DHCP派不好~不是基地台的問題~)

今天和教務主任聊起來~
MOOCs計畫執行到今天
也走到一個段落
除了資訊融入真的進到班級之外
也看到六年級幾位老師
一年下來
真的成功地利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影片
翻轉或創新課堂教學
雖然他們不願意太過公開~
但~對我來說~心頭也算滿開心的~
慢慢來~改變了幾位老師~
心滿意足了~
但相對而言
就會有一些效應~
主任問我知不知道家長日反映的事情~
我說我都沒在看~
一趕緊打開檔案~
沒想到是為了"翻轉教學"
家長們真的還滿期待的~
一則以喜
至少翻轉教學在一些策略上
真的推廣得還不錯
不急不徐的醞釀~
讓學生體驗~讓學生去告訴家長~
而不是用學校的角度去"硬推動"~
沒想到也產生另類"草根力量"─家長期待
一則以憂
或多或少在對於設備、環境上還不足的狀態之下
真的沒辦法走快~
甚至~更需要家長能"一起來"~
例如BYOD在一定的數量~減少採購上的壓力~
還有就是在家中的配合~與陪伴~
而且~老師的部分更需要的時間去調整~
但......時間似乎是不夠的~
不過
正面來看~至少需求出來~只要努力持續耕耘~
會在學校不斷生根~變成文化~變成品牌~

常覺得這世界是真的有老天的~
會持平地看著世人的努力
哪裡多了~就會在哪少了~
哪裡犧牲了~就會在別的地方給你回報~
最近
教孩子"恬淡"這個語詞~
平靜、自然、平淡的生活
到處跑~其實就會失去一些本質~
老師~不就是要在教室裡面好好的經營~
自然而然
教室~就會有不一樣的風采~
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低調的原因~
因為
不用急著求神人老師怎麼做
先回想看看
自己怎麼過教室裡的一天~再想想可以跟孩子一起怎麼做~
自然...就知道神人老師怎麼做~
不是嗎?!呵~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天下老師心吧~

今天跟一個孩子談很久~
因為大概這兩三週這孩子的表現急轉直下
原本以為是奶奶往生受到影響
也不方便在這節骨眼打電話跟父母談太多~
但一天又一天~今天真的看不下去~
決定跟這孩子一句一句的討論回家做什麼?
拿出調查人員的本領.......
果然~終於召出來~
是受到手機遊戲的影響
畢竟回家後沒有補習~沒有才藝~也沒有爸媽的陪伴~
靠著自己安排課後生活~
原本單純的生活
但就差不多的時間~親戚給了隻手機~
不能打電話~卻能玩遊戲......
真的表現馬上完全掉下來
原本要打電話跟父母親連絡
但看著他眼淚掉下來
很擔心被家人責打
我的心也是軟了下來~
就給他一週時間讓他嘗試調整
至少~家裡人還會管
相信他會調整起來
這一陣子帶班以來
其實
有個很深心得
所謂的學業成就的弱勢
成因上~
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家庭的支持度、老師的敏感度與親師雙方的合作度
其實在教學上
只要老師認真~不隨便~
最基本的依照教材編排~進一步的創新教學~
應該都是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家庭支持度弱
老師想拉就很辛苦~
如果老師的敏感度也低
問題就會越來越大~
如果親師又沒有合作
一年拖過一年~
一但破洞太大~後來想補的都會有困難~
等到了畢業......
就必須要花非常的精神與氣力
看那1/3會考不及格
真的是教學出問題?
還是...家庭與教學都出了問題???
如同個人覺得
補救教學~在很大的比例上~
其實是重建陪伴關係
很大的技巧上~其實是輔導策略......
另外一個天天用LINE連繫的媽媽
自從一起合作後
至少
作業除非難度高~不然都還能完成~
至少都看得到媽媽與姊姊在作業上指導的筆跡......
遲到狀況也好很多
我在想
如果從小一就親師合作......這孩子的程度應該不至於此吧~
當然不是去追究什麼
只是總覺得
孩子的成長真的不能拖
而當教育改革不斷地在制度上去著墨
用考績、評鑑去雕琢一個理想的"老師的雕像"時(僵化...)
什麼時候
才能真的面對應該翻轉的對象
也就是選票的來源─家長
什麼時候才能真的算是真的翻轉教育了~
有點累了
這個累不是因為在教學上
是因為
當老師在學校的要求是費盡心思時
但當孩子回到家時
卻是放任一切時
孩子的價值觀又怎麼可能找到平衡?
這或許也是天下老師心吧!~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因數報爆~

今天很開心~
我居然只花了一堂課時間
就可以把因數與尋找公因數上的差不多~
仔細想想~
當教材咀嚼過之後~
學生回家看過影片之後~
丟掉教科書一些多的版面~
集中在概念上去說明
然後透過討論題目、表單題目、小白板即時反應
可以了解現場學生狀態後~
真的上課速度會快~
今天玩了一個「因數報爆遊戲」
影片自學透過即時小白板回答~確認多數都有觀看過後~
就不多費言~~~
直接討論除法與乘法找因數會產生的"黃金交叉"
接下來就直接來找三個數字的因數~並由小到大排列好
(排列好是為了讓孩子觀察公因數)
然後每一組回報一到兩個數字
最後一個數字落到哪一組就爆掉~
或者~排序說錯、數字說錯的也爆掉~
可能明天當值日組或不能加分~
果然大家分工合作小心翼翼的把32、64、128的因數排列好~
總算看到這群孩子開始合作~
時間到就開始第一組回報1~2個因數~
結果第五組果然出包~居然報出48~呵呵~不夠專心~
(其實也是依賴數學長~數學長小出包...)
接下來各組想盡辦法只報1個或2個數字~
最後一個因數~落在第七組~當場學生哇哇大叫~
全班緊張又爆笑~
當然最後32、64、128的因數排列好之後
就可以順便觀察三個數字的公因數與求法~
均一影片與Google表單功能搭配的題目
目前越來越順~
大概只剩下四個孩子抵死不從~回家不用~
來學校平板也不好好用~
當然要"懲罰一隻雞給所有猴子看"
其實回家不行~
在學校創造環境~
再不配合~~~說真的就不是老師的問題了~
今天中午果然真的拿著平板乖乖開始
有時想想
孩子嘛!!!就是要這樣一點一滴帶著~~~
今天倒是很意外的開心~30台平板上線都OK~
除了均一與G的表單外~
下午馬上決定用平板帶孩子查新詞生字~
到字音字形網就很好用~
作業直接在學校完成~
所以
關鍵還是無線網路基礎建設穩不穩~
不穩真的就卡卡的~
明天來用自己之前做的"校園綠建築網站"
看能不能搭配平板到校園內踏查~
萬一失敗~也是經驗的累積~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這週的進度~心得~

這週的目標是引進平板到教室
心得還是要記錄一下~~~
昨天糜爛過了一天~完全不做事~
今天開始要做作業了~~~
閱讀學習單、期中考卷、複習卷
還有一些規畫事情~
當然還要想想下週的數學課怎麼調整~~~
尤其是最近也遇上幾個狀況~
1.訊號時好時壞~這點有點苦惱~
下課排隊等老師處理~偶而連休息都有困難~
2.偶而平台或網站小狀況~但...小朋友會放大情緒的~
3.學生抱著平板但你看不到任何學習記錄......
因為他在偷用別的~尤其你在忙~
4.學生抱著平板而且你會看到學習記錄......
但你會暈倒~因為他在用微積分~
5.大約1/3學生是很安靜的~不是不認真~他們就是...習慣安靜~
6.大約1/3學生是很主動的~不是認真~他們是那種...言不及義的~呵呵
7.跟學生越來越熟~又好氣又好笑~被學生看穿老師"獅子般的外表"~~~
8.越來越早下班~自己覺得會不會......哪裡不對啊?!
嗯~~~~
學生說的沒錯~老師對自己自信不夠!!!
而且重點是~知道問題就要解決~
1.訊號常因為DHCP配不好~
我就教兩個學生試著配固定IP~搞定!!!還超愛的~
2.平台或網站小狀況~多跟學生談狀況與解決之道~難免有BUG或滿檔~
3+4.偷用別的就開始"處罰一隻雞來嚇嚇其他猴子"~一天不准用!一個禮拜不准用!!
但回家可以用~~~不然都沒看片片也不是辦法~~~拿著"一半雞毛當令箭"
另外亂用其他技能的~我就好好的介紹"教練功能"~
讓他們知道~~~我是如來佛啊!!!
5+6~前者不強迫但是保持盡量鼓勵!!!
畢竟,孩子多半當聽眾久了~要上台沒那麼快~
後者不處罰但盡量弱化!!!
少點就是~或者對於言不及義內容進行"負增強"~減分~
7.反正下課有孩子會按摩~當公差~當跑腿~其實我本來就不是真正的獅子~
8.自己要有信心~自己在進化中~我不是新進教師勒~
最後
就是還是保持每天反省~一點點調整~多看看先進的技術~
往好的目標走~~~
這週第一次在教室練習使用平板~還不錯~
下週開始嘗試在課堂上運用~
希望訊號穩一點啊~
但相對而言~自己也要有"雨天備案"~~~不能全部依賴~~~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孩子說話的苦~

在美國參加翻轉論壇時
其中有一堂是參加了同儕翻轉學習
當時就還滿自豪臺灣對於利用很多種精彩方式
來促進學生討論、分享
進而促進「說出自己想法」的課堂教學
覺得我們臺灣還滿利害的~~~
相對而言~
對於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上台?
這句話也會在腦海裡繞著~

雖然因為文化性的不同
所以台灣的孩子比較需要訓練表達能力~
但......如果已經觸動到孩子內心的承受度
我們還要繼續嗎?
而我們這樣的繼續~
究竟是為了老師自己的「教育理想」所建構的框架
還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禮拜五下班後
當我心情輕鬆地準備和一家三口去吃點好東西時
我們班一個女生傳Line來

老師,我不喜歡在上課提問題
我想起今天在數學課上
特意地問問這個女同學的想法
除了希望她上課要注意~也希望她隨時動動腦~
目地就是希望不要成為課堂的聽眾~而是參與者~

我問她為什麼?
不知道,不敢吧!
我隨後跟她解釋
如果回家有看影片,就會比較知道內容~
而在分組小討論時
真的不懂,就更要問出來~
否則,沒有人了解~這樣就會失去學習機會~

我不喜歡別人看著我....會緊張....每當我提出問題就會有人看著我
我知道這孩子有自己想法~但比較內向~
所以我跟她解釋這樣的做法就是要刺激大家上課專心~
而且未來到升學、甚至求職
都會面對跟老闆的說明或介紹
仍然要面對大家~

最後
我好奇問她
你是喜歡參與一堂課?還是把自己當旁觀者看別的同學演戲?
她回答「看別人演戲

我看了她的回答
並不是氣餒
而是......
心頭又想起在美國老師的那句話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上台?

想了想~我不再鼓勵或解釋我的想法
我回答......
隨妳吧~改變需要勇氣,但老師不會強迫
不急
等妳準備好
有想參與就參與
老師還是那句老話,加油!


這孩子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雖然我們是善意的想法
但~
如果孩子真的還沒準備好
孩子真的沒有接受過訓練
或者
她的個性真的沒辦法
當我們認為是一種「教育方式」
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課堂「折磨方式」時
我又於心何忍......

我們班很有趣
有的孩子非常非常的主動
雖然成績不怎麼樣
但是反應非常好~表達能力也很棒~
說起話來有條有理~~~

相反的
也有好幾個孩子
成績很不錯~
但上課總是用沉穩的眼睛看著一堂課的教學
我知道他們是認真的
但他們的個性就是不願意在大家面前說話
有一個會常用電子郵件問我問題
有一個經常會關心老師的近況~用日記鼓勵我~
有一個隨時都會站在我身邊~問問老師要不要幫忙~
有一個下課後會偷偷跟我說小提琴的故事
有一對雙胞胎會開心地去照顧妹妹
而這個傳LINE的孩子
則是不斷畫漫畫給阿源老師看

他們這群安靜同學
並沒有與老師或同學在關係上有甚麼不一樣
只是
他們用的方式與傳遞的訊息不是一般的口語表達
或言不及義的玩笑話~
而是用其他的方式
安靜又真誠的跟老師溝通~
我又為什麼要逼著孩子去上臺呢?
回過頭來
我們又何必逼著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做甚麼呢?

最近看到一些文字
對於傳統的講述法與現今許多翻轉的上課模式
有一些陳述
事實上...
每次我走過各個學年、各個班級
甚至到各個學校或研習場地
老師的眼神與專注的態度
都是一樣的努力~沒有絲毫的鬆懈~

如同我這一個月以來~
每一節下課、上課
總是在孩子的班級經營與教學中圍繞著~~~
即使回家後仍然盡力地思考
我在思考
如果本身的方式教得很好~
孩子也OK~
一樣地關心孩子~
為孩子付出~
有必要一定去做到大幅度的改變才稱為「認真」的嗎?
台灣這麼多年來~不也創造出許多的人才嗎?
事實上~我也只有一科數學進行翻轉教學~
事實上~一點點改變需要長期的時間,
才能累積起改變的效果!沒有一蹴可及~
事實上~我們在改變時~
有沒有去考慮到一群不願表達的孩子?
還是~只把閃光燈與照像機放在幾個孩子身上或幾個角度上....
事實上~我自己真的需要反省自己對於教學,用的角度與眼光~夠不夠寬、夠不夠開~
要不要多等一下、多期待一點~等大家準備好了呢?

之所以到第一線~
就是要了解,並且和其他老師一樣,
在教室裡與孩子一起做~
當我們一起挽起袖子~
自然有人不怕、有人會怕時~
除了開心地一起與不怕的往前
會怕的~除了鼓勵~
是不是要多一點等待?!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10月了~新進教師開始4點下班~

滿有趣的
9月新進教師~誠惶誠恐地感覺壓力不小~
但..........
10月就開始準備4點下班了~~~
呵呵呵~~~
這樣講起來好像太......沒責任感~不像一個老師~
但其實換個角度看
回到家反而是另外一種空間與時間的教學

每天的習慣~
首先看看均一教育平台上大家的狀況
接下來針對明天數學課的單元內容
開始進行消化
一方面了解學生概況
一方面針對學生程度進行「自己的教材設計」
所以
課本真的會放在一邊!!!
然後自己的PPT與題目會越來越多
然後看看孩子有沒有電子郵件
或者LINE上面有沒有問題

當然針對班上某個孩子
每天用Line跟媽媽連絡一下~
畢竟媽媽上班到九點~真的很辛苦~
透過Line的留言
現在每天至少基本的功課都會交
而且很少遲到ㄟ!!!(好感動~~~)
至於數學
從昨天開始利用均一平台
給他從基本的程度慢慢練習
很明顯的~都是熱火~沒有閃電~
也就是他其實懂得如何解題
只差在計算速度~~~
這就需要熟練~~~
而用平板對他來說~真的很有吸引力!!!
數位放大動機真的對弱勢很有效果~

當然教過的不能忘
因為均一的題目有時後不太夠~
自己就用Google的表單設計「數學任務」
上IF函數~一拉下來~就分數算好了~~~
但這兩天卻發現一件事情
我沒有時間檢討勒.......
雖然題目簡單~但還是有同學不太行~
這真的要想一下怎麼辦~
把概念要複習或補強~

晚上看影片大概都是穩定的狀況
少數一兩個也利用白天來補強~
相對而言就看我怎麼去掌握教學
新單元3-1~倍數
今天針對重要概念出題
100內找到某數倍數
列出兩個數在100內的倍數~找到公倍數
整除概念
2的偶數
透過快問快答~小組討論~全班大加分~刻意抽籤發表~
每個孩子的眼睛都不會閃過任何機會~
當然都會趁著中間把重要概念說一下~
然後點弱一點的同學上來說一下~
一堂課真的沒有人會想睡~
「我思故我在」啊!!!
自己都覺得很好玩~也有點小感動~(應該是真的開始進入翻轉慣性)
然後一個段落就上完了~
自己也覺得很能抓到感覺~

最後鐘響前
我跟孩子笑著說~(繼續麻醉戰術)~
「大家回家看影片~
老師就上課就不用講課本
可以帶著大家玩數學活動~
上課就不會無聊~
這樣翻轉開不開心!?」
「開心!!!」

但這兩天唯一的錯誤
就是中午熱
孩子不想睡~渴望的看著我~
我又心軟了~~~~
於是讓他們開平板用均一~~~
但......心軟就是不好~~~
中午應該讓他們休息啊!
明天要硬起來~~~
還是要休息一下~

數位科技打破時空限制
老師在晚上也能透過滑鼠與鍵盤
適時的給孩子一些解答或文字
第二天上起課來就真的又快又準了
自然翻轉起來
課堂上就能有很多吸引孩子的活動
盡量讓孩子操作、思考與表達~
這樣的經驗
慢慢地與顏老師的歷程接近起來
真的可以證明
翻轉的孩子是開心的上課
翻轉的老師是專業的教學

下週一又有夥伴要來觀課
不嫌棄就來吧!!!呵呵~~~
但是真的不能用閃光燈啊!!!
上次媒體來~
孩子還真的很討厭這件事情~~~
所以...
只希望有興趣老師來觀課就好~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Using MOOCs Platform (Jun-Yi Academy) for the Flipped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PART5

五、     放手來一次翻轉課堂
    學習在家完成,作業學校討論」是詮釋翻轉教學最經典的一句話。當孩子透過「均一教育平台」在家先行預習後,在學校就可以嘗試習題的練習。此時老師就可以巡視每個孩子的狀況,並親切的詢問有無問題給予指導。「陪伴」遠比高高霸佔在講台上來的更好,而且也能解決「孩子回家寫作業沒有人問」的困難!但是,往往多數嘗試的老師都會有一種感覺─「我好像沒有上到課?!」。事實上連我們自己嘗試,也會有相同的「恐懼」。就「放手吧!」,讓孩子自己來自主學習,一堂課又如何?還有22週將近一百多堂數學課呢!何不讓孩子試試自己來。而除了練習寫作之外,也可以將題目的難度提高,進行小組的討論、分享、上台發表。當然如果您有「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的基礎,將會讓您更得心應手操作討論。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透過學生彼此的交流來協助弱勢學生,對於品德教育有潛在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透過發表讓孩子產生「說數學」的效用,達到「學習金字塔」的頂端。當然,要更有趣一點,加入競賽、加分、桌面遊戲等等,相信孩子不只不怕數學,將更會喜歡上數學。我們大概歸納一下六種可以在數學科翻轉課堂上進行的活動:
1.    單純的作業習寫與討論:這是最基本的「翻轉課堂」,但是絕非你想像的那麼簡單(甩手是最高境界)。老師必須四處巡視了解狀況,而有時個別指導弱勢學生時會讓你更加忙碌,而提早完成的學生可能沒事做在搗蛋。因此,我們會讓提早完成的孩子拿出平板來持續練習或觀看影片。另外會透過分組來讓孩子彼此互相指導,減輕老師個別指導的時間壓力。
2.    透過閱讀理解進行「學思達」:「自學、思考、表達」是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模式」的三大核心,因此在學生回家自主觀看數學影片後,我們就可以來一題數學故事進行現場閱讀,然後上台發表解題。這樣的故事一方面我們通常會結合文學、科學或歷史來發展故事脈絡,解數學也能學到其他知識,另一方面包含三到五題的概念運用,因此可以當成一個單元的數學理解測驗。除了可以訓練孩子閱讀理解,也能讓孩子綜合運用數學技能。當然一開始會讓孩子有相當的壓力,但是逐漸習慣就能訓練出孩子進行思考與表達的能力。當然,如果擔心孩子挫折感太深,也可以利用三~四題難度較高但文字較少的應用題,進行小組的討論、分享與表達,而「小白板」就是小組最好討論與寫作的工具。然後老師就像主持人一樣,不斷地抽籤、鼓勵孩子上台發表說明,提升學習的樂趣。
3.    利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活動:搶答活動是非常適合只有一台電腦的教室的模式!老師可以打開均一平台的練習題目,然後透過投影機播放題目,讓學生馬上計算馬上搶答。當然答對就可以加分記點,答錯了也可以請他在黑板上解題,了解是不是有迷思還是計算錯誤。另外也可以利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影片觀賞與隨堂測驗,這個方式就很適合有充足的平板與無線設備的環境!我們可以用一半課堂時間進行題目討論,然後拿出平板做即時測驗。由於不需要老師批改,馬上就能了解,因此就能當下知道學生狀況,用來進行下一段教學或持續觀念澄清。
4.    進行數學遊戲競賽:這部分可以結合桌遊、撲克牌等等進行各式各樣的遊戲化教學活動。最主要的就是提升數學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當中運用數學能力。
5.    結合生活環境的數學探查:當孩子自學影片後,有時可以打破慣性,到學校尋找數學題目來玩玩看。508曾在走廊上利用多位數乘除單元,進行學校走廊進行「碳足跡」的運算,結合生活體驗。但是這樣的活動很有可能會因為學生分組到處探查,導致很難控制學生的學習、合作狀況。因此我們的經驗就會在最後10分鐘回到教室,各組向老師報告計算方式與流程。當然老師絕對不能只讓一個學生發表,要一個一個地追問,這樣學生自然會在報告前彼此互相討論、提醒。
    而如何進行好一堂有趣、有效率、讓孩子快樂學習的翻轉課堂,「分組」與「經營」就是關鍵!在分組的部分,其實網路上有很多老師很棒的方法,尤其是林健豐老師的「ABC分組」最令人驚艷,另外還有「大聯盟分組法」等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考。我們國小經驗提供給老師們參考:
1.    差異性分組約三~四人一組,最好是三人,四人還會有人「沒事做」,但會受限於人數與教室空間。不會讓孩子太民主選擇,因為「潛在的喜好」,會讓弱勢孩子更弱勢,甚至有「小團體」的狀況。還要訓練理性與人際關係,所以培養孩子所有的同學都是夥伴關係,不能有歧見。
2.    學生上台可以是單人,但一定會有「救援機制」,讓同組夥伴幫忙,也容易產生同儕的友情。學生上台也可以是雙人,通常是比較弱的孩子上台主講,陪同的孩子幫忙偷偷提示。讓程度弱的孩子可以有機會說、增加信心與訓練上台。讓陪同的孩子能產生關愛的感受,而不是只有自己很強就好。
3.    小組討論前,絕對會強調「隨機抽籤」與「同組加分」的方式,因為讓孩子不知道誰會抽上台,必須幫著同組的夥伴也都能知道解題的過程,這樣會讓同組的孩子彼此拉抬。
4.    抽籤可以是「來暗的」,老師依照現場觀察,誰需要上台、誰沒在認真來刻意安排。多半孩子都會希望是準備好上台,免得丟臉。因此,每個人都時時刻刻必須注意聆聽與討論。
5.    評分部分原則上是老師的專利,不建議太快讓孩子評分。因為孩子還小,情緒大於理智。就容易因為心情好壞、跟誰比較好,產生「結黨營私給分數」,反而造成經營的困擾,而且在孩子心目中,老師才是公平的!!!
    而在「上課經營」的部分,利用「均一教育平台」的數據,可以在前一晚可以了解學生程度,進行題目準備,製作適合學生程度的講義。一堂課大約四題就夠,有一點點難度使其具備「鷹架效果」。但千萬別難過頭,學生看不懂也不行。而操作幾種翻轉課堂模式時,幾個基本經營原則建議如下:
1.    上課前幾分鐘老師還是要重點提示與歸納。但之後真的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討論與思考、表達。不要一直擔心自己沒講到課。事實上講太多學生吸收不好,自己也累到沒成就感。
2.    利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工具讓他們操作,慢慢地歸納轉化為思考。但這個過程需要「正面的鼓勵」,例如鼓掌、加分、刻意的「you GET it!!!(輝誠老師的名言)讓孩子在操作過程中,降低挫折、負面情緒,產生挑戰的勇氣與破關的信心。
3.    慢慢地擺脫課本,因為課本只有一個答案,孩子都被荼毒到只會一個作法。透過鼓勵,不斷地催生各種型態的解題過程,孩子的創造力就會慢慢被誘導出來。


4.    永遠不忘「比馬龍效應」,尤其是對較弱的孩子。我們常常跟程度比較弱的孩子說「你最近數學不錯喔!」、「有進步喔!」、「均一又拿到幾萬點了?!」孩子再大也都還是很「小寶貝」,受到老師的鼓勵,他自己就會出現「月暈」。

結語
    還記得去年剛開學時,顏老師班上的孩子數學程度並不理想,甚至有加法都不行、上數學課會情緒失控等等狀況。在筆者與顏老師的嘗試實驗「MOOCs(均一教育平台)融入數學科」翻轉後,班級總平均在數學四次的期中測驗,都名列前茅,而標準差幾乎都是在學年內最低狀態,真正的邁向「均等、一流」的契機。原本加法都不會的孩子,現在可以算乘法,對於數學課厭惡的孩子,現在說最有興趣的就是「數學」。當孩子數學遇上困難時,就懂得利用「均一教育平台」來先嘗試學習突破。而這些孩子的進步與改變,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還記得有個孩子在一次的學習單上寫下一句話─「GO!我以後也要當一個好老師!
    但「翻轉教學」就是萬靈丹嗎?絕非如此!筆者經常以「老師就像投手」來做比喻,沒有一種球路就能解決掉所有的打者。現在的教室中,學生教學問題有很多種面向,不論是生理、心理、家庭等,乃至於同儕之間的關係,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翻轉教學」其實在更新、更廣的定義上,是「翻轉」老師們傳統、枯燥、填鴨的「教學」,透過多種、多元的教學元件重新搭配,重新建立教室內「師」與「生」、「生」與「生」,乃至於「親師生」三者的互動與感動,最終達到學生能由內在發展出「自主學習」、「思考活絡」與「表達想法」。去年筆者外出演講,常用一句話來形容翻轉教學─「翻轉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就很不一樣!21世紀當你看到孩子為了數學而痛苦不堪時,何不利用數位的方式來幫孩子一把,翻轉孩子的一生。


Using MOOCs Platform (Jun-Yi Academy) for the Flipped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PART4

四、     親師生都要一起來的國小自學培養
    翻轉教學對學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當學生能在家裡自主學習的時候,不僅代表了自我控制的成熟、學習型態的生活化,更重要的是產生一輩子受用的「自我成長的能力」。未來任何的需求都會在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中主動完成解決,並不斷的自我成長,而不是「等答案」、「受控制」的「被動學習」。相對而言,由於學習是自我控制,就能有自我的思考與創造的空間,將促動學生巧思與創意的發展。但回到一個前提,國小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嗎?這個問題來自於兩個,一個是家長在國小期間仍然扮演非常重要的教養角色,一個是孩子多半還處於「具體運思期」。如果家長慣於安排孩子所有的課後生活,那安親、課輔、才藝班的時間,將使得自主學習機會大幅降低。另外,孩子很難抽象理解所謂的「自主學習」,因此必須透過一些手段輔助讓孩子進行習慣上的改變,包含前面所提的「數位放大動機」。因此,針對這兩個前提,我們強調自主學習的訓練絕非上課說一說、提倡一下就能達到,而是必須有方法、策略與長時間的培養!否則就會如同一些老師跟我們感嘆:「我就發講義先看,但只有五、六個看,其他的都不理我!」,為了避免這樣的窘境,我們的策略建議如下:
1.    自學目標與時間適當的設定:請以一個科目為主,例如數學科,切莫太過貪心。相對而言,我們的經驗就是一科成功就會影響到其他的科目連帶效應。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改變從一點點開始就可以了!另外至少設定在一個月的長度訓練,甚至一學期都沒關係!別忘記我們的對像是「國小學生」,沒有經過分流,成熟度不一,有的很快開始,有的很慢。但自主學習一定是外在訓練而內化的,無法一蹴可及。甚至只要種下自主學習的苗在心中,未來在國、高中、大學再來發芽,都沒關係!但一定要做!
2.    「結合課程」才是王道:「均一」再好,一個月後也只剩1/3的學生保持使用。我們曾經嘗試「放大增強物」,會有改善,但是仍然無法保持回家觀看影片自學。後來決定在課堂上使用影片、並且進行規畫安排後,學生終於了解到老師教學改變的「企圖心」,逐漸成為教室學習文化。而這樣的經驗在今年的508班中,從開學前一週就開始在班級網站、Line、電子郵件通訊中就開始強力宣導與課程結合,並且「開學即行自主學習」,每天依照數學課程進度安排安排影片自學。因此兩週後幾乎全班都在家裡先看影片,第二天在學校進行作業習寫、討論或競賽活動。
3.   利用班級管理與榮譽點數進行正向管理: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規與獎懲制度,這些無非就是要訓練出老師認為的「合宜行為」。因此我們就把「自主學習」視為一種我們要訓練的行為。只要每天回家看影片有記錄,第二天就能直接加點數。而獲取「均一」的各種勳章,就能依照不同的層級來換取學校的榮譽點數。記得,千萬別罵孩子為什麼回家不自學!因為他們沒有受過訓練,而你就是他們第一次的教練。正向管理(加分不扣分)與利用「比馬龍」效應(不斷的讚美),將會讓孩子體驗到原來自學有這麼美好的經驗!
4.    作業的減少與增加是最好的訓練:孩子不怕犯錯不能下課,就怕「作業多」!尤其最怕寫「日記」。因此班級管理的點數只要累積到10點,我們規定就可免去一天的「日記」。所以自學可以加3點,上課踴躍發表加2點,作業寫得漂亮也加2點,回家做家事也加2點,很快地就有機會「免去繇役」─寫日記給老師看。當然不會跟孩子說「這樣老師也輕鬆」,我反而很愛跟學生說我愛看大家的日記。但要跟孩子強調:「既然你能回家自主學習數學,老師當然就能相信你會利用時間,那又何必出一堆作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到「信任」而被「珍惜」,要讓老師信任,就要自己把握時間看影片學習。相對而言,由於數學作業多半在學校完成,也不用回家寫作。作業好收好改,學生減少作業也快樂無比。但是到了休假日,我反而會出數學作業回家,因為長期觀察只要一到假日、連續假期,學生就會突然「失憶」,忘記看影片。既然是一種「人體慣性」,我也就調整策略回家給數學作業。我還是強調,這是一群「國小孩子」。
5.    善用「均一教育平台」的數據觀察自學:自學能加分,就要能知道孩子有沒有上網看影片。這時「均一教育平台」的「每日記錄」就非常好用。但是要注意有可能學生有看但沒有記錄,這多半是因為學生忘記登入,但有時是因為系統有點小問題。通常學生跟我們反應時,原則上我們會採取信任孩子。但是太多次了,我們就會讓孩子在學校使用給我們看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6.    自學彌補措施務必安排:一定會有孩子真的沒時間看、沒辦法看,甚至家長反對不准看,此刻就要在「教室安排適當環境」給與彌補。不管是閒置電腦或低階平板,都能夠在此時此刻派上用場。
7.    抽問內容或筆記訓練:在課堂上利用搶答來詢問影片內的問題或關鍵概念給予加分,是一個很好的督促方式。另外,去年501班也有孩子開始發展出筆記的撰寫,也是難能可貴。不過筆記的內容形式是沒有要求的,畢竟「筆記是給自己看的」孩子既然自主學習,也就尊重她們的發展。
8.    與家長隨時連繫溝通:透過之前有提到的各種溝通方式,隨時與家長保持連繫。尤其一些家長可能遇到「均一」的使用問題,如果能即時給予協助,將大大增加對老師專業的肯定。當然偶而會有點累,但平台的使用會隨著時間慢慢地累積經驗,問題會越來越少。


    在參加美國翻轉論壇時,美國老師其實與台灣老師都一樣,認為「翻轉教學」最關鍵步驟,就是在「如何確保孩子回家看影片」。有的會利用WSQ學習單讓孩子看影片寫問題,有的會利用抽問蓋章方式鼓勵學生。而我們則是利用班級經營的方式強化自主學習的好處,訓練孩子的發展。自然點數的管理就變得很重要,能隨時加分、即時觀察,甚至還能通知家長,因此我們使用了「ClassDojo」這套免費系統。這個系統設計可愛有趣,不僅有網站、APP,可以在平板、手機上使用,方便老師隨時加減點數,也讓學生馬上知道自己的狀況,也能隨時發訊息通知家長孩子今天的表現狀況。因此508班在親、師、生緊密的結合下,速度很快地培養出自主學習的習慣。相對於在美國翻轉論壇的一堂主題為「No Access, No Homework, No Problem !」的討論,如何確保「影片自學」的成效,有賴於親--生學習關係的建立。首先在簡化、縮短彼此通訊的距離,因此親師生關係「數位化」絕對是未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