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來分享翻轉學習備課這件事情......

前一陣子~因為學年需要觀課~
當然為了解決學年夥伴的心理壓力~
我這已有"百人觀"的經驗~年資又老~
更棒的是有數位觀課系統的協助~
學年可以免除課務上的困擾~直接線上觀課~
當然是為表率~接下任務~
(有種老將黃忠定軍山還能打的感覺......)
後來學年夥伴回傳觀課心得
補上了一句話
「阿源~你這要準備很久喔?!」

我不太想回答
因為
1.小弟觀課一定依照原有進度~不會刻意安排~
2.小弟觀課排禮拜二早上連續兩節~
因為經驗上比較好安排活動~
而禮拜一安排回家作業進行均一教育平台的自主學習~
感覺比較不會"禮拜一症候群"~看影片寫WQS比較輕鬆~
3.我會在腦海常常幻想我怎麼玩一堂課~但實際上準備不會超過1小時~
4.這樣問......感覺有種被"看輕"的感覺~
我哪需要準備很久啊!
我還要煮飯ㄟ!看作業!洗衣服!玩手機遊戲!!!

所以
不想回答的原因是
說出來沒人信......
就算說出來
要不被想成是"誇張啦!臭屁啦!"
要不想成是"因為你大頭大頭腦袋不愁"
尤其
我最怕人誤會我是因為翻轉學習變成"禿頭"~
那是遺傳~跟研究翻轉學習沒關係~
以前我就常常開自己玩笑
號稱"高腹帥"~(搏君一笑~呵~)

如果跟我的偶像女神顏老師比功力
耐心、愛心與帶討論、合作學習
我真的比不上她~
尤其是她有過學習共同體課堂研究歷練
功力不在話下~
但如果比創意、解構、找流程與用數位
這點我就真的"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翻轉學習有兩個備課階段
一是準備學生自學材料
二是準備課堂廣度或深度夠的材料
所以要分兩個流程來看
但其實小弟還是建議
為了加深加廣教學
能夠跟夥伴共備~不論同校跨校~都會是很棒的方式~
另外
如果能再加上三五好友一起彼此觀課
那真的有機會更加如火純青
如同
我和顏老師兩個天天研究、共備、觀課
早已練得"神鵰俠侶"之共修神功~
(我又扯太遠了......)

學生自學材料的備課我大概花30分鐘~
請記得一件事情
學生自學是"基礎學習"
因此教材本來就不能難~甚至可以說~一點難都不可以!
要讓學生不只學到基礎
更要學到"信心"!!!
所以
"難度"不能超過課本每一個單元的頭兩節
例如談到小數的除法基礎內容
就從0.1、0.01這樣的十、百分位位值內容為開始
用先學的分數1/10、1/100依次去詮釋~
這樣!
就可以了!!!真的!!!
因為學生自學~一定要基礎又簡單又能真上手~
至於小數除法位移過程
由老師在課堂引導與深化

這樣的教材最好的參考工具~
就是教科書與備課書~
而影片安排~沒事不需要親力親為自己拍~
因為要耗掉很多時間與力量~
找均一教育平台上或者youtube上
適合~容易解讀的~
但!!!強調!!!
老師自己要先看過~
因為即使是均一教育平台的影片~也不見得每一支都很好~
萬一不好~
馬上改用其他的或者真的自拍~或者給均一反映~
強調!!!
老師在自學教材的備課
重點在於「篩選」出簡單、適合的材料
而不是"做出"一堆東西
請用"管理"來思考安排教學~而非"製造"!!!
把時間留給教學變化~而不是苦力~才是美好!!!

至於WQS學習單、筆記或者其他輔助工具
通常我比較喜歡的是WQS~
因為能作筆記的孩子不多~
我們還是要顧慮到中、低程度的孩子~
而"引導問題型態"的學習單是很好的輔助
不過為什麼能在30分鐘內搞定?
因為
引導也不能難!!!
而引導也要與影片契合!!!
所以~必須邊看影片~邊想引導題目~是同步進行的!~
強調!!!
影片一次不要安排超過3支
超過了~那就比回家作業還累~所以是有限制的!3支就好~
而如果會使用均一的習題~
因為題目多半中間偏易~所以不難~
比較容易發生的是"題目與標題"有時不是很搭配
查找的時候~或者運用的時候~會有點"對不上"~
所以
影片、技能題目的備課重點也是一樣
篩選!管理!運用!
非不得已不需把自己搞得很累~

因此自學材料的準備階段會快的原因是
管理與篩選"簡單"為主的自學的材料
盡量利用現成不要自拍~
而且不要超過3支影片與技能
也就是回家預估操作的時間不能超過30~40分鐘(一節課)
當然
如果學生要把學習單畫得很漂亮~
回饋寫得非常用心!!!
額外花時間點綴~額外花時間那當然是要鼓勵!
另外
如果利用均一教育平台
進行自學材料安排會更快的原因是有"新功能"!!!(也有段時間了~)
就是教練功能底下的「指派任務」~灑花!!!
光是"篩選"這個工作~就更加省時省力~

比較麻煩的是自學後~
課堂上要做甚麼?

這個課堂設計就真的要看老師的設計功力!
設計~需要創新、意念、經驗、藝術與.........靈感!!!

沒靈感時~千萬別忘記!!!
網路社群+教科書+好夥伴
是三大基本好物
1.網路社群跨時空可以問到神人與分享的好物~
2.教科書可以提供符合指標的內容與題目
3.好夥伴可以集思廣益~
前者提供靈感~中者符合學習目標~後者協助創新
所以老師上FB是有道理的!!!~不能禁!!!呵呵~
我也常和顏老師一起討論想法~
所用的內容~題目就參考教科書
這樣有新意又符合能力指標~
就比較不會一堂課亂玩一團~失了教學~

至於靈感或引發動機來源
我最喜歡的是"大樹理論"
也就是兩種概念碰撞時~就會有交叉~就會有樹蔭的效果~
尤其是"題目設計"~做得好~
就可以讓學生覺得"數學就是生活"!!!

例如談到小數~把數學跟生活交在一起~
就是汽油的油價、匯率換算、外幣換算、利率換算~
乃至於交在綠建築~
都可以算出到計算碳排放~
讓孩子可以算數學又知道二氧化碳有多驚人~~~
一兼好幾顧~

當然有內容就要思考如何運作!也就是教學方法~
各種型態的教學有不同的方向
例如遊戲式可以提升動機與精熟~
所以搶答內容可能簡單~
但的確是訓練基礎的好方法~並且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回答~提升信心!
又像討論式可以提升運用思考的層面~
不論是利用差異化分組的學共、或者側重分工的合作學習
又或者改善學生自學、思考、表達的學思達
只要有好的引導題目~
都能夠讓孩子在一堂課"我思故我在"~
就算是有學生依然不討論、不敢講~但孩子的眼神~導師最了解~
絕對比摳摳講好的多!

因此
當「內容X教學方法」時
相乘後
能跑出的火花就會有很多了!
所以
為什麼可以一小時內搞定~
因為我的SOP流程就是:
1.確定孩子自學程度~用滑鼠點一下看均一的數據~
而且請看"紅色"的就好~
沒有紅色~就結束了~
除非你要虐待自己每個孩子的數據都點來看!!!
大約3分鐘~
2.依照剛剛數據~思考上課的鷹架~
參考課本~不要拉太高!!!
要與課本內容為主~免得離開指標太遠~
可能的鷹架內容可以參考備課用書~或者上網找找看~找有經驗老師問~
大約10分鐘~
3.找到主題~想一想適合用甚麼教學方式~
或者~就來個教師本位~自己想玩甚麼?
心情好~來場分組競賽~
想衝一點~來個班級闖關~
想HIGH~就來個遊戲~
其實都比你摳摳講好~
不知道玩甚麼~
到FB看一下神人玩甚麼~(看到這裡你不就在看我的嗎?!)
大約20分鐘~
4.有主題~有教學方法~就準備整個內容~
此刻"大樹交叉"是個很好的思考方法~
分數與歷史~分數與生活~分數與科學~等等
就不會一直都是"披薩切幾塊"~~~有靈感多了!!!
最重要的就是"提問內容"~
階段性的~流程性的~切割性的~
總之~問的好~一堂課就能有很好的引導!!!
大約20分鐘~
5.整個流程設計好~腦袋幻想一下~跟好夥伴、夜間部同學分享一下~
其實~就差不多了~~~
7分鐘~
結束!!!
接下來的興奮與期待~就到第二天看看~

當然設計得好不好
真的就需要"觀課"來互相切磋~~~
甚至"同課異教"
能不能讓其他同學年夥伴試試看~這部分只能隨緣了!!!
有時~反而跨校有心的夥伴反而比較投入~

但不管如何
一個具備自己意念所設計出來的翻轉課堂~
一定有意義
一定有價值
就算有瑕疵~
但也是屬於自己的一堂課!!!
更是屬於你與孩子共同享受的一堂課!!!
如果孩子的眼睛因你而雪亮~
不需要甚麼老鳥~資深的肯定~
你的改變
就已經讓孩子肯定了!!!

最討厭的就是用一堂課的眼光去評論一個老師的教學~
有多少新手就是這樣被打掉課堂研究的興趣~
有多少老鳥就是這樣裝死不改~
有多少嘴砲就是這樣自以為是!!!
一堂課
最珍貴的就是導師與學生彼此的"學習默契"
這不是看一堂就能知道的~
所以
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教得多技巧
而是看
學生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
用甚麼教學法來發揮都沒關係~
只要想睡的是醒的~
就算是舉手搶答很爛的問題~
至少
這一堂是沒睡的
這也是我常說的~觀課不能是觀光!!!
最好的團隊是同校同學年~進行長期的課堂研究~
有時一些參訪的夥伴來~常常在笑著說~
想知道後來怎麼做~歡迎明天再來!
不要只看一堂!

當然
熟能生巧~
這是備課速度加快的原因~~
常做~常想~改變變成習慣~習慣就快了!!!
不管是自學設計~還是課堂活動~
長時間就會快了~
學生的默契也會越來越好!!!

最後
還是強調~
不是每一堂都要翻轉學習~都一定是用甚麼方式!!!
有的科目不適合
有的時間不適合
有的狀態不適合
至於是甚麼不適合~就是老師因地制宜的決策!!!
所以我都是禮拜二上午連續兩堂時才進行比較特別的課程~
因為禮拜一症候群~不想寫太多作業~看影片就好~
禮拜二精神好多了~就來進行廣度深度高一點的活動~而且安排成兩節~
禮拜三沒數學課~正好前一天的活動可以做點作業~
禮拜四會用講述法補充歸納概念~
禮拜五因為周休在前~所以進行補強、作業補充~
這就是我的設計~
也是我的意念~
給有興趣的夥伴靈感~~~

感嘆~

當我們只驗證成功
不驗證失敗時
這個社會的文化~就會是虛假的~
直到
我們知道失敗在哪
才會真的驗證出真實的成功

為什麼許多基層的老師對於外來的教學思維有很大的擔憂?
因為太多如法炮製的記憶
尤其
都要去做出很多成功的假象時
造成一次又一次的負擔與無奈
所以最終信賴感破裂時
很多時候就是做業務、出數據而已
乃至於必須要用公文書去強迫下達指令~

更麻煩的是
當我們只看到成功~而沒看到失敗~
不靈光的公務腦袋
就會瞎學~瞎忙~
不思考是不是能做~想做要怎麼調整~
然後立一堆標竿、指標
最後就是
好好地棋下到輸光光~

師夷之長以制夷
有多少人要了解
「師夷之長應"制宜"」?!

如同我們在做MOOC翻轉學習
我們都是從田野開始的
從學生的需求開始的
最後才去結合「夷之長」
所以真的能做~也做的愉快~有幫助~

很多中間的想法與思維
並不是照單全收~
而是
先有問題
思考解決時~
再去找外國做法來參考~
再來融合
做成屬於自己教室能用的~
再來推廣
這就是「由下而上的改變」
而不是計畫執行考核~

我的演講一開場都會說一句話
「我給的是靈感~不是答案!」
你可以看到我這樣做~
但更重要的
是看到自己想要怎麼做!!!
這也是老師要有設計師的理念~
有自己的想法、意念
政策設計何嘗不也是更需要如此~
否則
照著跑~依樣畫葫~
結果~
所有人都不知道忙甚麼而忙得要死~
埋怨得要死
落得「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好棋
最後都下到輸了~就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