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左疼學之三~數據化、工具化、教材化決定軟硬體元件的永續~

眼看著四月即將到來
從剛開學時~數著還有80幾堂的數學課可以慢慢地發展~
很快一個半月多過去了~
從二月份主軸在觀察與調整─顏老師501的「國小數學翻轉教室
到現在已經轉型為觀察各班的「數學科MOOCs融入課程
除了學到每一位老師的優點之外
也慢慢地發掘老師們的共通變異
這一點對於特好「紮根理論」的小弟
也開始進行一點一滴的歸納...
試圖從每一堂中找到隱藏的脈絡~
或許可以提供有興趣的老師進行教學或研究~

前兩天的GAME的歷程模式─競賽、互動與虛榮的經營~
比較像老師在經營課堂學習時的脈絡理論~
而昨天一個自學影片的使用~
又讓我開始「搖紅旗」~
開始突然又像鋼鐵人找到元素般
想起過濾起每一堂老師對於數位軟硬元件的使用類別~
就是這一刻...小弟突然想到了!!!
很有趣的雖然是7個班
但是可以明顯看出對於數位軟硬元件的使用態度是不同
501、503、505
經常單純的使用載具與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試題與自學
真的在課堂上時
並不是很依賴使用~
如果有興趣到顏老師的數學課去觀察
其實會發現使用電腦的時間並不多
多半是用來「測驗」以標定學生程度、掌握進度~
而在家裡進行備課時反而利用數據來了解學生狀態~
很明顯的善用「數據分析」做為教學手段~
可是小弟並不直接稱為「工具化」~
因為,還有另一種「變異」...
反而稱呼這樣的模式為「數據化」
顏老師多半利用前面電腦觀察學生數據狀況
方便進行討論與進度的掌握
所以其實反而常常超前進度!
並沒有外界老師擔心的落後問題~
如果觀察502、506時
其實就算在電腦教室
使用電腦設備的時間其實多半只是當作畫面工具
或者是把均一平台或其他的電子教科書題目當成討論題目
所用的討論、搶答與分享的方式
還是在一般的運作狀況~
利用多是書面、紙本、小白板、磁鐵、白板筆等等
數位軟硬元件可以看得出並不是一堂課的主軸~
也並沒有特地利用平台數據來評定進度快慢~
所以又和「測驗」的工具用途不太一樣~
因此,這樣的差異度小弟又另外稱為「工具化
而非「數據化」
這是506老師~用許多的工具進行一堂課~
有點像「混成教學」~
但小弟學術不精~不敢定論!
清點一下剩下的班級,504、507的狀況就很特別~
尤其是504的老師~
將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負責某單元~
先在上課前進行學習、討論~
真的到上課時,就由學生進行教學~
而把自學影片當成教材來協助進行~
而507老師不只利用均一,也同時介紹其他的網站或平台~
讓孩子可以多方面的接觸不同的數位教材~
她們並沒有對「測驗題目」多做著墨~
更明顯在課堂上很少見到老師觀察「學生進度」的狀態~
反而在電腦教室進行比較像是
「創新」或「多元」教材教學
這不是學生運動「佔領講台」~呵呵~
學生在教學生喔!
聽不懂、看不到的到前面
小老師再教一次
厲害吧!!!
這三大類的歸納在教學上有何意義?
首先
這些老師都不是「資訊教師」!
因此,對於數位軟硬體的元件的訴求
並非如我們資訊老師那麼「敏銳」~
反而更著重在「教學」的意義上
有時候,身為資訊老師也必須反省...
畢竟我們在各校,是具備資訊專業與權威地位,
也可能因「專業與權威」抑制了老師使用的意願
小弟認為三個要回頭思考的:

  1. 我們覺得簡單,但老師也能覺得簡單而能上手嗎?
  2. 我們會不會過度注意「工具性」而忘記「教學性」?
  3. 我們認為的「利用方法」,會不會框住老師「更好的方法」?

第二,這三類如果未來可以確認為「資訊融入的使用類別
那麼未來在資訊融入上
資訊老師或組長就應該更精準的發展、介紹軟硬體元件
而不是一昧的從「資訊」的眼光去發展
更應該從「教學」的眼光去融合各項元件
讓「一般老師」更能接受「資訊融入」的教學經營
這一張照片
代表了
家長可以接受
學生可已習慣
老師可以融入

資訊融入教學不再是花瓶!
而是教學方式主軸之一
第三,回頭思考一下
「均一教育平台」為什麼讓很多老師能接受使用,
甚至用來進行「翻轉」?
真的只是因為「免費、開放」嗎?

  • 數據化的即時回饋,具備!提供老師對學生程度的了解。
  • 工具化的課程協助,具備!可讓老師當成教學元件之一使用。
  • 教材化的內容架構,具備!不需老師額外花時間準備。

小弟的愚見就是~
如果未來教育部要發展出適合全國學生使用的平台
就必須發展出具備這三大特點的「綜合體」
或者
教育商業產品,如果也能發展出結合三大特點的「綜合體」
也才能真的服膺「一般老師」所需
而非天天找「資訊老師」推銷~
也才能掌握住真正的「教育商機」!

第四,反省一下
如果在這三大類別上「畸形」的發展...會變成如何???

上周在央大的會議就在討論補救教學平台,
過度的講求數據取得,讓學生索然無味!
也讓老師不知道如何配合運用~

另外
教科書電子光碟的確是很棒教材,
但缺乏學生數據分析與即時回饋性,
對老師來說
只是省了時間準備教學
並沒有實質幫助,甚至成為另類的「電子依賴」!

再者~
就像「電腦教室」與「資訊組長」,具備強大的「工具性」~
但缺乏「教學氛圍」的營造
總讓老師們望之卻步,把我們當成「工友」~
叫修才想到要來~嗚嗚!
而不是把我們當成「資訊融入的顧問」
小弟順便教數學哩!!!
我們不是修電腦的工友~
「資訊融入教學的專業顧問」
當然,透過幾週的觀課~
歸納出來的「數據化、工具化、教材化」三大資訊融入型態
或許略顯立證不足
畢竟還沒有機會到「三角檢證」的機會
來對於這樣從「紮根」發展的理論概念進行「信效分析」~
不過
至少對於龍埔來說~
提供了未來在資訊教育融入的發展
有一個立基點可以進行
也或許可以提供或解釋各校未來進行MOOCs融入課程時
可預見「一般」教師或教室內可能出現的使用型態
讓資訊組長或老師更容易掌握或介紹。

喔~很喜歡「紮根理論研究法」~
呵呵~
雖然並無法發展高階的理論,
但的確夠發展第一線「務實」理論
也無怪乎國內、外質性研究趨之若鶩的發展中~
要不要試試看?!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左疼學之二。GAME的體悟─競賽、互動與虛榮感的歷程模式~

GAME
一般人看到,就是所謂的「遊戲」~
但昨天司長的一個問題,反而讓我在幾次觀課後
找到一種觸發!
GAME的思維才是關鍵~
因為~
「競爭」、「互動」與「虛榮」

自從去年9月23日開始使用之後
一直覺得數位融入課程似乎有種魔力
我只能拾人牙慧的說這是一種「數位放大教學動機」的效果表徵
但背後的意義
確一直沒有注意~
總以為當人類接觸到數位設備時
「這本來就是會這個樣子」
這是去年9月23日當天的照片
帳密一過完
真的誇張~沒有人想下課~
但一直想到一件事情
就是所謂的「1/3的比例」問題
「均一教育平台」的徽章制度
再如何的吸引學生~
一個月之後動機就會逐漸下降~
剩下的孩子~多半是對數學本身有很好的能力~
造成「強者越強、弱者恆弱」的狀態
所以後續就需要靠增強物、課程融入、精神鼓舞(比馬龍)
慢慢地改變孩子使用的動機
最後形成「學習的習慣」~
那~不見得接觸到數位設備,
就一定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了~
因此,數位融入放大學習動機
背後就有更重要的概念!

昨天司長聽完小弟15分鐘的說明
分享他的感受時
有一段內容討論,讓我耳朵注意到
司長的思考是......
同樣是利用數位平台
為什麼補救教學的平台並沒有辦法像「均一教育平台」?
讓老師可以融入,讓孩子可以喜歡?
固然補救教學的測驗平台是屬於前測使用
比較像是醫院裡面的檢查儀器
不是治療處方
但從去年的10億,到今年的15億~
理論上如果補救教學是成功的,應該錢越花越少~
不是越花越多~
這是他和蔣部長疑惑與擔心的~
也就是經費有沒有花在刀口上~
換句話說,政策的方向有沒有對症下藥?
而藥方在哪???
我很佩服司長的討論
因為這的確是負責任的反省
至少未來方向有機會是正確的。
但我更注意到
同樣是數位平台,效果有差,那一定是在背景元素上少了甚麼?

幾次觀課下來
發現老師們即使沒有用均一平台
即使一堂課只用了小白板
即使用了其他數學資源~
一但老師的教學參入了討論、分享
引入了個人或小組的發表或搶答~
孩子的專注力與動機依然可以提升
雖然不像電腦螢幕一下子就會讓孩子注意~
但至少在經營數分鐘的動機之後
就可以一樣很好的效果
小白板可以玩成這樣~
電腦教室快翻天了~
學生怎麼可能逃離教室
我的腦袋像電影鋼鐵人設計新元素一樣的場景
開始將各班融入教學幾個元件浮出來~
拿掉一些各班特別的不同的~
剩下的一個核心就是─GAME

GAME的英文意思不只遊戲~
競賽」、「玩耍」甚至「賭博」,
都是GAME的型態
更重要的
在形容詞上,你會發現是「勇敢」!
因此為了勇敢這種虛榮
人類會不斷的前進
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務

再回過頭來討論「GAME」在資訊融入的意義
如果跟著小弟一樣慢慢觀課幾次下來
會注意到,使用均一後都會發生一件事情~
孩子會去彼此討論「得到甚麼徽章」、「點數有多高」
因此透過數位平台的虛擬點數、徽章
進行一種「競爭」!
討論間不斷地比較~
而為了競爭的優勢,不斷地使用均一練習數學~

如果沒用均一呢???
你會發現「小白板」一樣就可以玩的天搖地動~
分組負責利用自學影片教學,一樣有動力!!!
爭取一分、爭取一個點數、爭取一朵花~
也是競爭!!!
但更重要的是,競爭的對象是─
所以,
人透過競爭去「互動」!
但有沒有遇過孩子很喜歡笑老師點數比他少的場景?!
有!!!除了對像是更高階的「人」以外~
競爭有更重要的訴求─
就是「虛榮感」

再從另一個面向來看~
「競爭」與「互動」的兩大元素
照理說弱勢學生可能更容易產生失敗或挫折感~
但長期觀察501使用平台的提升~或翻轉討論的刺激~
弱勢孩子之所以能改變
觀察現象中發現─
來自於老師的精神鼓勵、比馬龍效應
會讓孩子會不斷地前進~
思考起來~
這樣孩子的動力來自於「角色的被期待」
「你最近數學變好了喔!」、「徽章點數又增加了不少了吧?」
因此為了「不被失望」、「我可以達到」~
慢慢的吃力向前~
這也是為了滿足「虛榮感」~

因此,
小弟的淺見
數位放大的動機,或者維持的動力
其背景真正的元素必須具備
競賽互動虛榮的三大歷程
用孩子教孩子
不也正是滿足「互動」與「虛榮」?!
另一方面
更可以解釋
可汗學院與均一平台的中間偏易的問題
並非真的美國孩子比較弱~台灣孩子比較多學~
而是在於整個平台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讓在「遊戲化」的自學、解題與獎勵制度中
滿足孩子的競賽、互動、與虛榮感
除了讓程度好的滿足成就,
也讓程度弱的孩子提升自我要求!

沒錯,數位設備的確是引起動機的好利器~
但是,開機那一霎之後~
接下來必須具備GAME三大歷程元素~
「競爭」、「互動」、「虛榮感」
否則很快地學生會開始厭煩!
想一想~
當打開螢幕看到的只是一題題的數學的測驗題目
又難又長~
也沒有甚麼和同學互動的~
沒幾題就隨便亂做了~
最後老師逼著學生做完~要求中沒有被讚美的「虛榮感」
換成我大概也不想多寫了!
這或許就可以解釋補救平台的問題了~

如果把這樣歷程換成「非數位化」呢?
想想老師們在班級經營當中
不也正是都用個人、分組的競賽
達到教學互動競賽互動
讓孩子努力的拿到點數、鉛筆、橡皮擦~
然後給落後的孩子簡單的機會~也拿到點數、鉛筆、橡皮擦~
然後回家孩子都會高興地告訴老師或爸媽說
「這是我今天表現很好拿到的!」
記得千萬別澆冷水~
要說真的好棒啊!
這樣,孩子就會更努力的拿下一個橡皮擦了!

呵呵~
或許佐藤學有「學習共同體」~
而「左疼學」發展出的
可能是「學習遊戲歷程組合體」吧~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左疼學之一。轉型─團隊與觀課─讓老師也能均等一流!

這周五就是MOOCs融入教學試辦計劃的啟航會議
也開始正式宣告課程融入實驗即將開始!

對龍埔來說,嗯~~~~好像已經提早了兩個多月進行!呵呵~
不過為了避免五校進度不一
也擔心長官們過度樂觀
因此只會點到MOOCs融入的狀況~
不會強調嘗試翻轉教學或混成教學的體驗
對龍埔團隊來說,「緩慢」也是很棒的步驟
畢竟,
功課算已經「提早做」了~就慢慢寫完、寫好這一年的功課~
整個學年早已開始討論
滿有趣的!!!
所以慢慢做~做到好~
不過,對內部來說,也是該轉型的時刻!
畢竟,501班確實成功的將均一融入教學當中
並且應該也達到「翻轉教學」的型態~
不論是家長、學生到顏老師本身
都展現出不凡的教學質與量成就!
說句誇張的
其實連國語都在翻轉了~
只是小弟我並沒有再多談與紀錄了~
一科數學就夠精彩了,總不好每一科都翻轉到九重之上~
但......
這只是顏老師!
如果顏老師的努力可以讓30個孩子慢慢走向「均等、一流」
那為何不讓每個老師也都能展現「均等、一流」的教學創造力
這樣全部5年級的孩子就有機會個個真的「均與一」了!
506的君衡老師願意公開照片
其實~真的!老師的使用創意是無限的!!!
你能想像電腦教室裡面的數學課
上得像希臘式的對話嗎??
真的太讚!!!
因此,轉型為團隊紀錄、分享教學~
是小弟接下來的目標
畢竟瑞昌校長向來都是以團隊運作為最高宗旨
透過社群運作、分享、拉抬
就跟期待孩子成為學習共同體一樣
讓老師們在教學上也能一起共同成長

觀課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畢竟教師的專業或問題
都會在一堂課中呈現出來
學生的成績,只是最後的量化呈現~
說真的~到成績出來也都是結果了~
因此,觀課才能了解一個老師教學的思維與核心~
但~如何觀課?
熟悉環境是第一步!!!
其實老師慢慢熟悉電腦教室
也就會創造出許多用法~

我想我的運氣很好......
引入到電腦教室中是跨出觀課與被觀課的第一個好步驟
畢竟電腦教室的環境、設備
都是小弟在管理的~
事實上每一位老師進入使用,也都需要小弟教學一下
因此,在後面隨時隨地的支援帳密、機器、廣播等等問題
成為交換「放心觀課」的一個「社會手段」

間歇性的觀課進場
其實也是避免過度壓力
這個壓力其實不只老師,也是觀課人自己也有壓力~
因此
上週其實只要有進場使用,
不論有無問題,我一定完全離開電腦教室~
第一個是希望老師能自己完全控制所有機器
萬一有問題也能自己思考
而不是馬上找我~以後才能獨當一面
第二,其實剛開始而已,有個人在後面觀察拍照
事實上對於國小老師來說
是有一定的壓力
更何況觀課對於國小學生來說,
其實會造成一定的干擾
真的沒辦法像輝誠老師的大孩子那樣~
除非...是熟面孔而且無作為~
所以我就是在讓每個人熟悉,而且認定無作為~
隱形的胖子...
拍到沒有人理我~
這樣就成功了!!!
我真的隱形了~
當然
身為「紮根理論」研究法出身的我~
最在意的就是「研究倫理」
基本上信守田野研究的承諾
是可以取得更大的信任~
所以從一開始就是跟所有老師宣告,
沒有經過同意,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文字與照片流出~
(除了顏老師之外...呵呵...)
不過我倒是會把觀察紀錄與照片寄給本人
畢竟,
教學像一場戲,有人認真看,就會有人認真演!
事實上這半年就是專心的看顏老師
顏老師自然也變成「最佳女主角」!

慢慢地有天
每一個老師自信來了,就會有機會大家都公開觀課了!

至於觀課的原則~
固然因為「學習共同體」的強調
目前論述多半改為以學生為主體觀察點~
對於老師的教法不多評論
只看一堂課是否有達到教學效果~
這一點可以避免過度的強調教學方法
而忽略老師本身的選擇與創意
也避免流於爭執誰對誰錯、那一種方法好或不好~
不過
觀課不看老師精彩的內容~
未免太浪費了!!!

所以小弟這兩周下來的心得
覺得應該是1比2的觀課原則~
把一份時間專注在老師的教學面上
把兩份的時間去注意學生的反應
這樣說明或許會有點「空」~~
就這樣說吧~
通常老師會一段一段進行教學~
因此把每一段就當一份~
然後會交給學生的時間~就當作兩份~
當老師教、歸納或引導的時候
千萬別拼命只看學生狀況~忽略了老師最精華的地方~
而學生運作、討論、問答時就真的專心看反應~
這樣大概就可以1比2了~
有沒有注意到!
不是感謝施信源喔!!
感謝 龍埔國小MOOCs團隊!!!
大家一起奮鬥、一起分享榮耀
才有意思~
米倉國小的感謝狀真的超美的!!!
以今天幫忙觀課與紀錄的兩個班
哇塞!
真的很佩服老師進行資訊融入與使用的創意~
小弟看到
琪雯老師可以用小白板讓孩子搶答High到不行~
而另一個班哲楓老師
則是讓學生利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影片
自己控制上課內容與進度~
然後用題目來進行畫面搶答~
並且歸納~
真的第一次開眼界~可以這樣用均一~
(有機會經過同意再把照片或觀課紀錄公開分享出來)
雖然有點小混亂~
但是創新教學的用心~
真的可以跟家長說~
孩子來龍埔國小~是真的幸福!!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與兩位林校長的對話~轉型與正念!!!

上個禮拜偶然間瑞昌校長經過電腦教室
跟我說了幾句鼓勵的話~(這是很重要的~)
閒談間我跟他問了一句話
校長,翻轉教學走到最後要怎麼辦?

今早,偶遇另外一位林校長,
不過是北大國小的設校校長林建能校長
他對於課程部分也是非常有心得
我們突然談到「學習共同體到最後要麼辦?有天翻轉教學到最後會怎麼辦?

看到FB劉旨峰老師所提到
電子教科書走到現在用過頭了~老師教學受影響~
那用影片或均一來教學,會不會也走過頭...

這三個對話其實焦點都在一個現象上面
當某一個教育政策、教學方向、教室改變興起時
照理說應該可以讓國家教育有很好的發展與前瞻性
但幾年後...消失...
又是一個新議題...興起...消失...

我很喜歡瑞昌校長偶然間的「智慧
別小看「偶然間的智慧
如果你有看過「快思慢想」這本書(先不談翻譯的好不好)
你就會知道
「大事決於直覺,小事斷於長考」
因為人生的歷練與智慧
往往可以讓你的直覺在「快思」之間有所判斷...
比如美雯要不要嫁給阿源~不用3秒鐘就決定了~
信不信
當你走到麥當勞
你可能猶豫10分鐘在決定吃哪一號餐?

我說:「走到最後其實就是一種教學法做得很好,
或許現在是剛草創,
大家討論的很有意思
但一年下去,各科都有方向的時候
那我們MOOC團隊要結束嗎?
瑞昌校長笑了笑,閉了一下嘴巴,說:「轉型!保持正念~去恩主公廟拜拜吧!

我突然有所頓悟~
我就笑著回答:「我懂了!

華人的俗諺:「過猶不及,猶恐失之」
但事實上很少有華人可以心存中庸之道~
往往最後失了中道、失了聚焦~

回過頭來看學習共同體
事實上這幾年已經討論非常豐富~
甚至
大規模的全校性的實驗有很多進行~

回頭想一件事
我們是不是也磨滅掉許多教學上「可能的創意」
在「學習共同體」的軌道上...
而翻轉教學的浪潮
是不是也會發生一樣的狀況...

基本上所有的討論聚焦的應該是
「學生是不是有上好一堂課」
「上一堂好的課就沒有被放棄的學生」
至於這些方法
說穿了僅只是「工具」之一
但似乎
發展到最後~大家都在比誰是「法拉利」、「藍寶堅尼」~
那買不起、不會用,甚至不需要用的呢?(你能想像開著名車到菜市場賣菜嗎?)
而當所有的教育人員都把這些「品牌工具」市場化、焦點化
就會把專注力放在「如何取得更好的工具」
而不是如何反省「這些工具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幫助」

相對而言,劉教授的擔心
就是因為這樣的「品牌化」造成的!!!
反正要我用,我就用~
把工具當老師~而老師......變成開機的工具了!

我從來不討論502~507班的教學狀況
第一,沒有它們的同意,我絕對不亂說話~尊重會帶來老師放心地讓你看!
第二,讓502~507老師自由發揮,如同校長說的「翻轉教學的基準點在哪?」,
我時時刻刻謹記在心,不可以有一私之見~
第三,又何必急於一時的到處傳播團隊有多棒!?反而讓團隊壓力很大!

相對而言,因為我看了一堂又一堂的教學轉變
其實,
老師們的創意早就已經脫離了「翻轉教學」的規模~
我很感動,甚至更加謙虛~
事實上如果不是顏老師先做,如果一起起跑嘗試,恐怕還排不上前三!

當教學研究是心存正念─就會聚焦在如何讓孩子提升~
當教學研究是開放共享─就會看到各種老師的創意與偶然~
當教學研究是動態轉型─就會看到永續的發展~

我一定要說~
真的非常感謝網路上的P大輝聲老師
因為他們無私地分享一個概念
「混成教學」

當我看完所有七個班的MOOC融入時,
我驚訝的發現~
老師會把很多的教學元素開始有策略、秩序、方法的安排在一堂課中!
那個早就已經不是「翻轉教學」了!
而且不是一個班~是好幾個班!!!
學生的回饋與反應是非常感動的~
就算是第一堂,有點生澀~但一樣看得到蛛絲馬跡~
而這樣的組成
我只能用「混成教學」來思考~
否則我已經無法解釋了...

「轉型」~沒錯!
如果固守在一點~請問怎麼可能永續發展!!!
所以未來我的轉型就是開始走向「混成教學」的發展~
但不急著多說~因為重點不是在「工具」~
「心存正念」~沒錯!
學校專業發展就是在
如何引導讓老師去思考「如何安排一場學生學好的課」
再來談那些「工具」
成功的引導~
就不會有老師茫然與盲目地運用~
相對而言,家長就會知道老師的專業度!
因為當老師跟家長說得出「教學工具的價值、成效與理論性」
看官會覺得老師還不夠專業嗎???

均一教育平台是一種工具
方大哥與很多志工的努力
讓它成為實踐「翻轉教學」的工具

方大哥的核心還是希望透過「翻轉教學」讓孩子達到均等、一流~
如果不用影片、不用題庫~
可不可以翻轉?!
當然可以!
就看如何發揮你的創意~

相對而言,
教育領導者更要清晰的思考「工具」與「主體」的關係~
保持彈性、保持寬容、保持尊重
這樣
老師們也才能有無限的想像~
創造出下一個「翻轉可能」
老師們也才不會被「工具」抹滅!
老師才會永遠是教室裡的關鍵人物~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在愛北大網站給北大特區家長的說明~或許也可以提供老師們參考~

各位爸爸媽媽好~
我是龍埔施信源~住在千代田~也是北大特區的一份子~
去年認識我的夥伴應該是龍埔國小新生額滿作業~
今年認識我的夥伴應該是「翻轉教學」~

翻轉教學是源起於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兩位老師
為了改善學生缺課狀況,逐漸發展的教學模式
主要的操作定義就是「學校寫作業、在家自己學」
透過數位教材在家建立自學基礎,然後到學校由老師進行高層次思考引導討論~
讓學生不僅可以達到學習金字塔的頂端,
並且在分享、討論中促進同儕感情,培養互助合作同理的品格
近年來逐漸引入到台灣
例如台大MOOC執行長葉丙成教授率先引領,翻轉台大電機系學生學習模式
引起翻轉教學討論
接下來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更發展本土應用理論─學思達模式,引起高中教室翻轉潮流~
而台中生物老師鍾昌宏引導四校生物課進行翻轉教學,造就國內有名「生物辣趴客」教師團隊~
這些老師的故事,都可以在TED、天下雜誌等各大教育專刊中
看到他們為台灣教學的努力與感動

龍埔國小501班的翻轉教學是從去年八月開始
起因於孩子數學能力落差過大、動機低落
因此透過MOOCs模式
利用數位平台逐漸提升動機,
進行翻轉數學科教學
過程中並沒有任何計畫、經費補助
只有瑞昌校長、秭翊、登隆主任默默支持鼓勵~
比較困難的是因為沒有任何前例
因此必須不斷記錄歷程進行調整、反省~
但發展至今發現
操作過程並不會太困難
只要班級經營正常的老師
逐漸習慣課堂交出學習主體權,讓孩子自己開始討論、分享~
加上數位載具、平台的助力
效果就會逐漸出現
從「聽寫」變「能說」,學習精熟度可以從20%到90%
因此501數學成績變成驚人的學習程度
該班的平均分數與其他班差距最大達到12分
而標準差最低
更有趣的是!
最近考試竟然變成孩子挑戰的項目,每天要老師發考卷~
而且因為自學基礎良好
可以進行「跳島式學習」,目前501期中考前內容比其他班超前~
而精熟度都達到80%以上,每天挑戰難題討論,
更開放教室引進家長,讓家長一起帶著討論。

今天
所有的成果其實都是來自於501孩子本身
我們只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發展出國小翻轉模式
教與學的歷程本身就是相互感動的故事
但一切都來自於每一個爸爸媽媽的支持與參與
希望北大特區的爸爸媽媽
如果您的老師想要嘗試教學上的改變
請鼓勵他、支持他
因為每一個願意為孩子努力的老師
都是為了您的孩子而改變!
有任何問題,多多溝通、討論~
北大特區的每一位老師都有專業的素養與思維
相信
這樣才能讓您的孩子未來不凡
台灣才有機會翻轉未來!!!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分享的過程─不怕錯,只怕不想

分享的過程中
不只是將自己會的部分陳述出來
也是再一次對我們解題的過程做檢視

記得上週一來觀課的老師曾提到
其中有一組
三位孩子自行解出的答案都不同
答案也都是錯的
觀課老師請他們說說自己是如何計算的
三位孩子們都能說出一番道理
就在說的過程中妙事發生了
孩子都能發現自己那裡出錯了
而且三人所解題的方式都不同
觀課老師還強調他都沒說話
孩子們就有這樣的能力
真的是出乎他的意料~

當孩子問到不會的問題時
他們都會說:「老師這題我不會」
但當反問:「你是那一個地方不清楚」
此時孩子都會用一種無辜的眼神看著你
搖搖頭說:「不知道
這...要怎麼救?

有兩種可能
一是代表著孩子對這問題的相關概念一點都沒有
一是孩子根本就不去思考問題,只想得到答案

若是第一種情況
我會說:「孩子請拿出平板,請上均一看……影片,看過之後再來想想這問題」
過了一會再問孩子:「你會解了嗎?」
孩子笑著說:「知道了」
待他完成解題過程後,請他再說說是如可解題的
他就能說得頭頭是道

有人會覺得為何要如此麻煩呢?
為何不直接教他呢?
我個人認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和何鈎魚
當他遇到問題時自己找出一個適合自我的方式,才是最有價值的
嘗試去思考問題,說出他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相對的孩子也會很有成就感

若是第二種
我還是會請他自己說出問題在那裡
自己先看題目試著說
我試過很多次~
說著說著~孩子就解出答案了
此時老師再給予稱讚~孩子會很開心的說謝謝後離開~

因此
「說」在數學課中
佔有一席之地
只看老師
願不願意讓孩子當「主席」



自學的訓練─看影片寫筆記

利用影片進行基礎自學
會讓老師或家長有一個質疑
這樣就能建構出基礎嗎?
不過就是看看影片,真的可以嗎?
看影片自學可以用在很多空閒時間
不過還是要強調
適當的使用!
好朋友還可以一起看!
一起學習的時光~
首先,必須了解均一的影片製作的教學原理

先來看時間法則~
所有的影片都在5~10分鐘之內
基本上可汗先生就是依照
人類專注力的關鍵時間─18分鐘之內
其中,18分鐘之內最精華的就在前5~10分鐘
因此,短而有效率的吸收
會比又臭又長的教學影片來的有趣
例如上次補救教學研習影片
基本上我看不到20分鐘就放著去洗澡了...
如果科學家都告訴你專注力是18分鐘
為什麼一堂課一定是40分鐘?
因此別擔心影片不長就學的不多
切割在合理的範圍內是更有效果的

第二,沒有字幕、沒有老師的影片,好像不像教學?
基本上這是個有趣的吊詭
長期以來我們看電視
除了聲音之外,其實眼睛容易被字幕影響到~
只是,那是看電視、看電影,輕鬆對待...
你想想,一部「地心引力」把地球拍得很美,
但你的眼睛其實有1/3的轉動在很吃力的~看字幕

另外,傳統的「補習班型態」教學影片
很常看到老師一個人在黑板前跑來跑去
請問,這影片是看教學還是看帥哥老師?
而很多補教名師很會說笑話,所以很好看?!所以很會教??
基本上這個邏輯是錯的!
因為太長,所以會恍神,因此必須借助「笑話」...
所以
只要掌握5~10分鐘原則,把整個教學主體內容呈現~
其實反而掌握了視覺與學習心理

第三,別忘了這裡是最棒的,就是可以「倒轉」!
第一次看不懂,就來第二次。
那個地方不太懂,就指定到哪裡~
不會讓自己尷尬舉手說不懂,也不會影響全班上課!
而因為都在5~10分鐘內
會原比「補習班」型態的影片,動則一個多小時~
對於需要的內容尋找,好找多了~

當然錄製的老師也必須有一定的口條、邏輯與親切度
但是前面三個原則如果掌握
教師特質的主觀的因素就會影響減少
就能錄製出很有水準的影片
(我其實還滿想錄錄看台客版的影片)
不過,還是非常推崇冠緯智鑛敏豪三位老師!
因為他們的努力,每一個孩子...
不管偏鄉或都市
住高樓的還是租房子的
都有高水準的教學影片可以使用
現在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了吧!
也讓教育更注入了一份科技愛!

而回過頭,對於孩子在看影片的自學過程中
除了與題目進行連貫以外
多半,我們都會希望孩子嘗試邊看邊記錄。

這是501孩子看數學影片所寫的筆記,
基本上對於筆記的撰寫
顏老師通常會提醒孩子標示主題(概念)
這樣未來複習時比較好找,也比較有系統~

另外內容上
並沒有額外限制或要求
只要是孩子自己覺得是關鍵、容易遺忘的或需要注意的,就寫記錄!
畢竟這是自學的訓練
就讓孩子自己去找的想要的、該注意的
慢慢就會有自己的筆記方式

效果其實還不差,
至少並不是隨意的看過去,比較有記憶,
基本上是合乎學習金字塔的原則。
各位看官不妨看看下面幾份孩子的筆記
感受孩子們的不凡吧!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家長讓孩子帶平板來了,新觀察點~

教育部、教育局是不可能幫全國的孩子買平板
畢竟
經費太大難已編列、
規格難定,甚至會影響市場機制
維護保固問題很多~
因此僅侷限在試辦...

家長才是老師最好的支援
因此早半年我和顏美雯老師就討論過
如果翻轉到極致的時刻,
應該是不用電腦了~或者是孩子自己帶平板來~
因為自學是回家用~所以不用在學校用電腦~
或者是孩子有自己的平板~可以進行在校討論

但這個理想
必須由孩子去影響家長
而且
可能要很久很久...才有機會看到~

半年後真的開始成真了~
家長開始接受「翻轉教學」中的資訊融入部分
前幾天開始
家長詢問
「可不可以自己帶平板來?」
主要的原因是學校平板也不是很好~
微X的8~不想多說了~真的有夠「軟」~
另外就是帳密登出登入,實在麻煩~
有時想想,真的「問題就是契機

原本並不以為意的我們
大概以為就一、兩個
就答應了!也沒想太多規畫~
沒想到,一個禮拜下來,越來越多人自己帶了...

是~啊~
我們半年前不敢想像的情境
居然開始了!天啊~太神奇了~傑克!!!

興奮之餘也開始危機感到了......
如果壞了...
如果被偷了...
如果無時不刻都在用...休閒機制...
甚至
如果同學開始比較...我是水果牌i、你是王牌a、他是雜牌...

因此
顏老師開始強力要求幾個項目:

  1. 只准上數學課或老師同意時打開。→只有學習、沒有休閒!
  2. 平常只准放在桌面上。→藏起來不如大家都看得到,免得不知道去哪了!
  3. 強調學習,沒有比較!→只有學習、沒有品牌!
  4. 違反天條者,斬立決!→就是以後不准帶、帳號停用!
如果有天伙伴們也開始看到這樣的場景
恭喜你!絕對成功地資訊融入了!
而且,家長對你一定沒話說!
但~
管理的問題就來了!
高興之餘
還是要小心經營~


大哉問!~如何有把握進行翻轉教學進度,甚至跳島學習?!

其實翻轉教學真的不會影響生活
很累的是~寫文章、整理照片與接受採訪
前兩天記者來採訪~
而且這次不像上次用電話訪問~
記者問的非常仔細,
我突然覺得好像在談這半年的回憶錄...
不過,記者非常專業的問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家長日有一位家長問過~也有老師問過~
而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是「大哉問」!
就是
如何在翻轉教學中掌握學生學習進度?
也就是,透過翻轉教學~
在家自學、學校寫作分享的方式~
怎麼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是否達到水準
甚至產生「跳島式學習」?!
會不會讓教學進度延遲~造成「趕不完的課」?

搶答啊!!!舉的越高代表越愛老師~
這個問題有兩個原點~
一個來自於老師對於「作業討論、分享」的操作信心
只要跟討論有關係的模式
往往會被賦與「耗時」、「吵雜」與「邊緣化
只要跟這三個因素有關係的課
甚至都會讓國小老師「不太敢上
例如:體育、自然、社會、綜合...
回想一下體育課老師多半是男老師
因為操作耗時與吵雜~
而且往往看到一群自我邊緣化的女生躲在球場邊邊
甚至打躲避球宛如「神風特攻隊」
死一死直接出場~啦勒40分鐘比較快活...自我邊緣化

早自習隨便孩子閱讀還是看自學影片
但還真的滿誇張的~
聽說~現在還有帶著平板上廁所的~
這是被我教壞的嗎??
另一個來自於習慣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性的操作模式
依照時間序來安排教學的古老方程式
(老師教→學生寫→老師改→老師追→學生被追著跑)
因此,老師累得半死~
存活下的是優秀的孩子,因老師無力感被放棄的大有人在~
說句白的
好學生那不是老師厲害
有時候真的要感謝的是「爸媽生的好!」

翻轉教學與其他教學的不同
就是在針對這兩個環節進行討論
(這裡以國小為主)

首先
先思考一下為什麼當討論、分享時
孩子靜默的原因
其實多半是從來沒有訓練「如何表達」
都習慣直接聽答案~

孩子吵雜的原因
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班級經營」的好壞~
老師煞車停不住

孩子邊緣化的原因
因為在程度上、人數上自己覺得沒有參與感

因此,顏老師非常有敏感度地在上學期12月國語課
開始進行表達訓練
一個人、一組人輪流上台~
同時也訓練學習共同體中「聽」的禮貌
慢慢地,真的會改變~
包含現在的504班黃哲楓老師,也開始進行分組討論的訓練
都是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翻轉」

而班級經營的好壞,
我沒辦法在這邊多說了,
如果一個學期過去了,老師還沒辦法掌握學生~
我想應該考慮的是進行「診療」、甚至「轉行」了
有時真的是「特質」...

而邊緣化的問題
顏老師採取的是三人一組,讓每個孩子都一定說的到話!
另外,利用「差異化」分組,讓各組都有優、弱學生
並且強調分享、合作的共同體學習

第二,針對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操作
事實上翻轉教學的最大困難
就是把「學習主體」換給學生
老師要習慣、學生才會習慣
因此,
回家自主學習的建立作業當成討論主題線上測驗的靈活運用
甚至結合家長共同參與
就是最大的關鍵
這些在之前的部落格都有討論到~就不再多說~
請看部落格...(這句變口頭禪)

那這兩個大原點如果可以達到翻轉教學的素求
基本上
學生的學習進度掌握就會從三個角度來看
(純個人想法,不一定是對的~)

  • 自主學習建立後,透過「均一」平台的線上觀察,大約老師可以拿捏今天學生的「基礎狀況」。依照觀察,規畫今天學習是否前進或停頓,甚至回頭!因此我才會說,傳統的教案必須突破!誰說教學不能回頭?為了精熟是必須保持彈性的。因此,顏老師改變策略,備課不再是把教科書看一遍,而應該是把「學生程度」了解一回,這樣才能對症下「討論題目」。
  • 透過討論、分享中,依照老師對孩子的敏感度觀察個人或分組的「說」與「聽」的程度。看似虛擬,但這絕對辦得到!當大家突然說不出、靜悄悄的,你敢繼續新進度嗎???當大家已經說翻天,甚至討論到新單元,你還不跳島嗎?
  • 透過MOOC平台的測驗,馬上了解學生程度。這大概老師們比較能想像,把「均一」打開測驗時,同時進行線上教練觀察,精熟或掙扎馬上可以看到顏色的區別,而更重要的,你把時間花在分析,而不是批改!

連三巨頭討論都是三個人~
因為第四個的我~被邊緣化了~只好去照相
哈哈哈~
所以為什麼要4個人呢?
佐藤學教授真的值得尊敬
但不一定是神啊!
因此,
善用科技協助教學!
改變備課內容,從平台中去了解孩子
改變上課方式,從討論中去觀察孩子
改變測驗型態,把時間從改考卷換成分析數據
就能掌握討論、分享的進度與機制
甚至大膽的進行「跳島式學習」
也因此可以跟有興趣的夥伴說
翻轉教學不僅提升學習成效
甚至縮短授課時間
還進度超前!

希望這樣的方向
是觀察半年的思維
不一定是對的!
但希望
可以提供國小老師對於翻轉教學可以更有自信!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星星的思維~從五校開始而不是只有五校~

千萬別以為談那個韓國的「星星」
而是「啦勒」
說說對於試辦MOOCs計畫的思維

「點亮一顆顆星星、撿起每一顆星星
放在教育的夜空中,一起燦爛」

說穿了~
教育部MOOCs試辦計畫公文一到
看到工作項目......
龍埔團隊基本上已經可以交成果了!
這種「翻轉工作」大概前所未聞,
公文到,竟然已經完成了...
因此,「計畫、執行、考核」模式
或許已經被我們打破了~
更或許是等不及教學問題的需求
反過來是「等考核、已執行、超越計畫」
並不是多有遠見
而是對教學問題的思考與行動~

「超計畫」不只是指「超過進度」~
更是超越一般的計畫思維
其實對於龍埔MOOCs團隊這一年來的真正方向
我想...做的是...
點星星、撿星星

翻轉教育沒有英雄、更不是新的教育造神!

從龍埔的阿源與阿雯開始
不斷地透過網路、實體,分享一切
讓一些老師可以參考、可以知道有這樣的做法...
為的是有天
五年一班每一個孩子的轉變與表現
點起一顆星星,一位願意鼓起勇氣改變的老師
然後就會有
第二顆、第四顆、第八顆...

龍埔校內開始一顆一顆亮起來~
五年級、四年級到最近數學領域團隊、低年級老師~
也沒想到,網路上的好朋友
也開始一起一顆一顆亮起來~
甚至有更讓人感動的孩子......因為老師的努力......

現在
龍埔團隊已經成型了~
而「翻轉教學」在台灣各處的教室都開始有故事了~
星星越來越多~

我所企圖的是
除了不斷點亮星星之外
還要把每一顆亮起來的星星
收集起來
放上天空
把所有動人的老師、故事、照片...
一起在夜空中
分享璀璨
不論是三個孩子的小教室
還是三十四個孩子的大教室
海邊、山上或都市學校
成功或
些許的失落
只要是為孩子努力、為教學改變

期待一年下來
一點一滴的
點亮、收集之後...
打破只有試辦學校是英雄、是神、是業績的舊思維
而是讓全台灣上百個教室、上百個動人的老師
為無數的孩子努力的故事
一起像滿天的星空一樣
一起璀璨
感動更多更多的教室...

這才是我心目中
這一年真正的摩課師計畫~
3月21日不只五校...而是從五校開始...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家長進場的意外...觀課老師的鼓勵~

這一題應該用乘法啊~你們不可以笨笨的用數的啊!
這樣怎麼會進步?
如果出現在傳統教室的話
大概你腦袋會浮出的景像是甚麼?
一個很兇的老老師,拿著教鞭,急得像熱鍋螞蟻~

但如果這出現在「翻轉教室」中~
看官大概馬上會質疑─翻轉怎麼會用這樣語言?!

是發生了~
不過~是從「家長」身上發出的...
這週來了一位非常熱忱、非常急公好義的家長
而且經常幫忙補救教學
是一位很不錯的志工
但或許是對孩子殷殷期盼吧~
因此在立方體數量計算時
看到孩子用「一個一個」數的時候,
便耐不住性子開始大聲要求。

其實很明顯,孩子有的開始緊張、有的開始急了...
也有的開始偷偷笑起來...

對我和顏老師來說,不論是甚麼狀況,
都是以保護孩子為優先!
因此顏老師開始安撫學生慢慢來
而我也用眼睛暗示偷笑的學生
深怕學生反應會刺激更多問題~
更注意另外一位家長的反應
萬一吵起來就不好了。
不過,那位家長似乎為了自己的要求又再一次要求!

我可以看到他負責的那一組,馬上趕緊換方法~
但,很明顯,開始不知道怎麼算!
沒錯,已經亂了方寸~
顏老師也趕緊走到附近幫忙安撫...
我其實也有緊張...糟了~這下翻轉會不會翻桌...

我必須強調
我們不是怪這位家長
因為這位家長本來就是急公好義型的
事後和校長、主任們討論起來
校長也笑著說,他的個性就是比較急一點~

從這一點可以來思考...
教育思維的改變,絕對不是只有老師或校長
真的是需要家長一起轉變
但偏偏這確是最難的

文化是一個團體解決問題的思維
因此可以從行動中看出這個團體的文化內涵
如同輝誠老師演講說的
台灣的孩子都被家長殷殷期待著
個個都從小希望比人強,但長大後卻個個對讀書沒興趣...
因此,台灣教育的文化就是「快又急
所以孩子會「亂了方寸」逃離、「用背的填鴨」應付
其實
翻轉教學的實驗至今
最困難的,真的是家長態度的轉變
討論、上課寫習題是還好
最難的,就是「接受自學」與「使用科技
因為,大部分還是送安親、課輔班
因為,碰電腦就是不好...
因為,教書就是老師的事情
因為,大人總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
「怎麼這樣都不會?」
事實上連我對兒子女兒也都會這樣...
但小時候......其實大家應該都不會吧~

慢慢來吧~
這部分是文化的問題,但也確是政客最不敢碰的問題!
說教改失敗是家長的因素最大?!
但其實即使我們是老師,你我也都是家長,也都要負責。

不過,今天真的有一位校內同仁進來觀課
是低年級的老師
正好第一節是空堂,迫不急帶來看看「翻轉教學」
看完後
反應非常熱烈,可以說對顏老師的方式與轉變
讚譽有加!
能得到同事的肯定
真的,對顏老師和我最近遇到的一些小狀況
馬上煙消雲散!
而且,最肯定的一句話是
他也想在低年級試試看!

哇賽!
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年級用翻轉教學
讓孩子在家自學生字詞
到學校進行分組討論
不過!半年前我也不太敢相信「國小翻轉教學」能成嗎?
但現在顏老師不就成功了~
更臭屁的是,他已經把翻轉教學內化了,
號稱「不用翻也是翻了」~呵呵~

下班後,這位老師又再度跑來501
和顏老師聊很多,
我趕緊躲開,讓兩個老師好好分享~
我相信
慢慢地,
真的~不要急!
從一個教室開始,
由下而上的轉變是會成功的!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為什麼談真性情的老師...因為「大人的問題」來了!

你們班成績這麼好!應該是編班的關係吧?
這句話讓顏老師
真的不知道如何說~
阿源常常找不到,天天在501搞翻轉、出去演講...
這句話讓我
真的也很無奈~

為什麼說翻轉沒有榜樣?沒有英雄?
只有朋友~
因為,開始有人不把你當「朋友」~
這就是我說的
「賦閒效應」「螃蟹理論」
因為,開始有人說「你紅了」~
但卻沒有仔細看看我們為孩子的努力...

很不想去討論,因為這就是學校文化的深層問題~
甚至連我與顏老師都深陷其中不一定
只因為我和顏老師多一份「反省
所以比較沒這麼嚴重...
去隔壁校談MOOCs翻轉~
只說了20分鐘就趕緊離開~
因為,
對於一群不願改變的人來說,我是一顆炸彈!
那在龍埔,何嘗不是?

這不能只怪老師~
台灣的教育制度、政策與官員
原本就充滿矛盾與衝突
好好的事情不去想,偏偏喜歡「內耗」的議題!
因為,教育需要時間
而政客的教育等不及時間
所以都在搞「煙火」
絢麗燦爛的放完了~浪費了經費~還留下了一堆「垃圾」、口水與CO2~
但他們會說~這能刺激消費!
而不會跟你說~我們要改變國家發展!
從很早以前的「開放教育」、「深耕計畫」
以前的「資訊種子學校」、到前兩年的「卓越學校認證」...
有心、認真的校長、老師們早就精疲力盡~
所以現在談「學習共同體」
甚至「翻轉教學」,大家如驚弓之鳥~
深怕做不完的業務又來了~掃不完的垃圾又來了~
十三年下來~幾乎所有驚天動地的改革~
在老師身上活不過兩年......
一樣,漸漸回到傳統教室...

501的孩子改變的不只是成績
更是課堂上的氛圍
與自信心
如果
不是會翻桌、撕考卷的學生
不是一個禮拜只會數五天的學生
不是一群乘、除法都有問題的學生
9月24日的那天~我們不會開始...
今天,也不會有這樣的感慨...

把聰明的孩子教好~
那是應該的~不是老師的光榮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人生三樂之一,基本上是廢話中的廢話
那一點也不光榮!教笨了還該去切腹才是~

把弱勢的孩子教好~
更是應該的~這本是老師存在的意義!
孔子開啟平民教育之首~
不就是「把弱勢的孩子帶起來」!

但,總會有人把這些課堂上的問題
歸納到是孩子身上,編班、脾氣不好、家長難搞等等......
確,不曾思考過自己對於教學的熱情去哪了......

校外的與論~
因為龍埔很新,所以好推動!
因為有一隻「阿源」,所以有人帶頭衝!
別忘了,要調進龍埔是需要市內調動滿分的~
沒有十幾年年資以上的,是進不來的!
年資深,你我都知是很難轉變的...
為什麼不思考一下,
龍埔的領導團隊是如何引導的?
瑞昌校長是「如何沉得住氣」?
而認識「阿源」的,都知道是敢跟校長對衝的,
怎麼會甘為「車前卒、馬前蹄」?

露營的這兩天夜裡
我和顏老師常促膝感嘆~
做到如今,
遇到一些事、聽到一些話、碰到一些人
無奈與失望
不如算了,別貼、別說、別談了~
我們又不是甚麼「大人物」,
何必幻想「一個老師從一個教室去改變許多人的教室」......
只不過為了501的孩子
只不過希望讓有興趣的老師,一起嘗試......
如今,又何必受到質疑......

看著滿天的星星
501的孩子,未來是會閃閃動人的!
連考試都變成挑戰!不怕考試!還喜歡挑戰!
以後這群「不怕考數學」的孩子,會是甚麼樣呢?
我和顏老師笑了起來,充滿幻想~
但......
又有多少孩子,
其實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顆,或者更亮眼呢?
只差一個機會......

昨夜
我決定寫出「大人的問題」來
因為
如果放棄,「親者痛、仇者快」!
如果喪志,那未來很多夥伴遇上了「大人的問題」,也要難過嗎?
如果不堅持,那怎麼對得起我們的孩子?

告訴各位
沒錯,當有天您做到一個階段時,
遇到的已經不是孩子的問題
而是「大人的問題」~
但,真性情的老師,就是為了孩子!

不見得一定是翻轉教學、不見得一定是MOOCs融入
只要任何的教學改變
記得......
為了孩子的未來~
就像我兒子打籃球,雖然一直投不進去
但他七歲的嘴巴居然說出:
我永不放棄!(不知道是哪個卡通說的......)
誰說孩子不會啟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