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試著把"迷思邏輯"變成運算式~如果數位平台可以這樣做......

數位平台的數據多半是在正確率、標差、達成率等等一般統計
屬於"學習成效性質"數據
事實上對於老師的協助
已經是屬於後端了~
如果
在數位平台的學習運用過程中
就取代老師的人工分析
就有機會在學習歷程中即時
一方面提供學生個別化的迷思的指導
一方面給老師好的教學建議

問題來了~
1.學生的歷程百百種~我們有可能從數據上去轉化出每個人可能有的迷思嗎?
2.在轉化過程中,如何讓每一種的"迷思",變成電腦可以判斷的運算?
3.如果可以從數據到轉化到運算正確,那又要提供什麼樣的實質協助呢?

在上次台大的學生特質分析中
固然發展出所謂的"平台必須發掘好學生"幾項特質
但那是很遠、很大的後段期程
我仍然比較關注的是
以數學來看
有沒有辦法在平台上進行自學時
就有"教育杯麵"開始進行學習歷程的分析與診斷
並且立即給予回饋與指導
畢竟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有數學問題時
立即性的回饋是最好的
而不是等到第二天老師出現

再者
當數位平台有機會取代老師給予學習指導與建議時
那麼就有機會消除"老師不確定"的變因
不論偏鄉或都市
對學生都有高水準的線上指導

另外
對於缺乏經驗的新進教師
對於孩子的迷思
就可以透過數位平台的觀察與建議
進行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讓備課更具"鷹架效果"
這才是我理想中的夢幻平台~有教育診療效果的"教育版杯麵"!

今天拿到均一教育平台工程師的一個畫面
他問我的感覺......



這個畫面當中
題目是"兩個帶分數相乘"~
而一般孩子最常見的迷思作法就是"各自整數相乘、分數相乘"
問題來了
當數據撈出一小部分時
工程師發現~
如果套用迷思時
只有一筆資料符合
其他嚴重的"離散"!?

就一個軟體工程師來說
並沒有教學經驗
因此,這樣可以歸因的"迷思"(只有一個)
真的無法去應付平台所有使用者
如果我沒看錯~
這個題型的使用者一共有五千多人作答......
所謂的題型就是"題幹一樣,數字有變化"
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去全面套用的"迷思邏輯"
數字一變化那是非常可怕的

另外
沒有現場教學經驗的工程師
無法去想像其他"怪怪答案"的原因
包含老師們可能都有困難
因為
我們都是程度不錯的人
很難理解一些答案是如何"怪怪的算出來"

我所思考的
絕對不是"不行"~
而是"如何讓夢成真"

所以
首先我把題目寫在黑板上
讓學生幫忙想一想會寫錯的原因
這一點讓我找到了的"迷思"

另外
為了讓題目數字變化的問題能夠處裡
我將題幹變成了用"符號"代替數字去列式
以這一題來說
4又2/5乘3又4/5
其實就是兩個帶分數相乘
所以就可以變成
A又B/C乘D又E/F這樣的列式
因此不論A、B、C、D、E、F變成甚麼數字
都是可以在這個計算式中去運用
為什麼這樣做?
因為
如果我能把迷思概念轉變成一個"迷思的計算式"
那麼電腦就可以帶入任何的數字
題目不管如何變化
產生出來的結果~就有對應的"迷思計算"

相對而言
針對每一種答案可能的迷思除了進行分析與列式之外
試著依照教學經驗
給予對應的簡單策略
那麼
如果有一個雲端程式設計好
就可以透過比對~
給予使用者好的學習指導
或者
給予教學者是當的教學提醒
於是花了一個小時
我把這個表件設計成這樣~

可以在表中看到
依照19個使用者的答案(attemps2)
我都做好了可能的問題分析
並且盡量的轉化為可能的"錯誤計算式"
也就是迷思邏輯給算式化~
最後帶上建議
也就是
如果設計一個程式可以對參
就可以出現"診療"的建議

當然這個很粗糙
不過總是破冰看看
而且
如果可行
必須要有一群有經驗的老師來幫忙分析與提供建議
不過
假如真的可以呢?
如果讓資訊與數學兩個範疇的老師來一起完成呢?

另外
如果數據越來越大
分析越來越多
理論上應該是會越來越精準時
是不是就可以有超大的"迷思資料庫"
可以進行更正確的課綱、能力指標的設計呢?
甚至
完整到......取代現場老師?
或者弭平師資的城鄉差距?

總是一個小想法
希望的是
改變更多的教學
翻轉更多孩子的學習啊!!!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既然是Class Dojo 的School Mentor ~就來個紀念文吧!

我用均一當作MOOC融入國小的課堂學習已經有三年半~
其實最關鍵的~也是最困難的~
並非是如何使用~
而是如何讓孩子願意跟著老師真的"長期"經營下去~
我常說的
數位可以放大動機~但絕對不保證永續!!!
因此~資訊融入一定要搭配班級經營的操作~
不然很多就感覺像一般教室即時回饋系統
並無法留下有用的數據來協助老師
或者回饋學生
相對而言~很難打動一般老師、家長想嘗試的動機~
回歸教室的現場
其實別說資訊融入~任何好的教學運用
前提都在於好的班級經營!!!
我還記得去年我提過
翻轉教育到3.0~絕對會從教學技術上開始進入到教室的核心
也就是班級經營~師生之間的感動~
因為當老師的技術面越來越多元時
就會面臨到管理面跟著需要調整
或者是
必須強化管理面才能做到技術面!
如同有老師私訊過
他嘗試用了著名的教學方式
但沒人理他~學生一樣不甩~~~
我笑著回答
有時看到神人級老師的成果
背後是很久時間的經營、磨合與創造
或許演講只花了2小時聽的熱血沸騰
但經營可能是2個月~2年~乃至於20年~
尤其是
班級經營是否成功~更是關鍵!!!

我自動變成School 的 Mentor ~
雖然不是甚麼大獎品
但也是滿感動的~
回過頭來
今天突然注意到我的Class Dojo這幾天多了這個畫面
去年我知道我多了"Mentor"這個稱號~
說真的~雖然沒甚麼獎勵~
但仍然還是滿開心的~(這點國內的平台可以學一下)
事實上~我也很早就在做Mentor的事情
只要演講有多點時間~
我一定會分享這幾年MOOC推動的好輔具
因此帶班一年半~
用Class Dojo當作輔助經營學習的工具也跟著實際使用操作了一年半~
說真的
Class Dojo這個平台真的很推薦~
因為在眾多的MOOC開放或封閉或行動化平台
以及教室IRS系統中
對於班級經營的著墨並不多

很有趣的~要"長久長久長久"的運用資訊融入~
好的班級經營卻是最關鍵的~
我就這麼說吧~
總不希望得來不易的平板就摔壞吧~
但從顏老師到我的班級
三年半以來~沒有任何平板出過問題~
因為~就是班級經營!
這個畫面的出現之所以讓我驚訝的是
我除了Mentor
居然還變成學校管理者~
事實上我曾經在和平實小的分享中提過
其實學務處的"榮譽制度"
真的可以利用這個免費的平台
只要專責的一位職務(理論上應該是生教組長)
然後建立整個學校的架構
所有的老師就能利用這個平台進行
數位榮譽點數的推動
有哪位老師的班級經營可以有大數據呈現
家長日不怕沒畫面啊!

當然免費除了是很好動因外
最吸引人的
就是產生長久、可保存、可分析的"行為數據"
因此老師乃至於行政處室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
每一個孩子的行為,乃至於人格特質~
這裡提到的"隨時隨地"
除了教學者可以利用任何載具都可以同時單一帳號登入
(更不用說Loading很低)

連父母親在辦公室
只要與學校安裝APP~
並且與學校聯通帳號~
學生前一秒加分~後一秒家長就會知道了!!!
也就是透過數位互聯網絡
班級經營是"老師與家長"共同經營的~
當然更別說也有類似LINE的功能
可以互相提供訊息
恩~~~
真的是"Mobile的班級經營"
老師加減分
家長同步知道
好恐怖~

當然介面有趣~像Mojo的大頭真的很吸引小朋友
事實上都不太需要甚麼美工去製作
也省了紙張列印、護貝等等
至於班級常規模組~也能隨時調整與
小工具也很實用~例如計時器、抽籤挑選、出缺席等等
但數位平台功能再好~
如果載具不足也是個問題
但偏偏這是一個班級經營的平台
所以
只要有台投影機(應該是沒有教室沒有了)一投影出來
大概就足以替代老師必須"很花工"的小花朵、小卡片、爬格子等等
而不知道是不是"美麗的錯誤"
這平台可以單一帳號多重登入
也就是投影機的電腦登入投影後
假如
如果老師手上有隻手機
在教室任何的角落
加減分是可以馬上同步
也就是隨時隨地可以幫孩子加減分
而且還有"音效"
可以製造"是誰被加分?是我嗎?還是......"的懸疑競爭氣氛~~
而由於數據可以長期被記錄
因此
小弟我結合龍埔國小的榮譽點數制度
去轉化登載進去
孩子開心得很~
而數位自主學習的經營
也當然來個數位班級經營
因此只要真的表現很好
晚上
我就邊看均一的自學紀錄
就開始"登"~"登"~"登"~
然後家長的手機
也就會"登"~"登"~"登"~
然後學生也會知道老師真的有確實看到我的努力
自然相信老師
也會回饋老師
因此
放手讓學生回家去利用均一自主學習
就有多一個著力點
我常常會聊到一個概念
千萬不要把學生當成老師
也千萬不要把老師當成資訊組長
當我們有資訊底的老師把word視之為無物時~
很多老師仍然不知道甚麼是"合併列印"
因此在推廣上
不能用的太難~變化太快~~~否則很難追~
很難、學不會~一般的老師就會.......不追了~呵呵~
而學生雖然接受度與操作新的軟體很快
但多~就不精了~
運用上就淺了些~~~
更何況
我很喜歡工匠精神~
專心一致的研究一個東西~
均一教育平台就這樣用了三年半
而Class Dojo就這樣用了一年半
一年前加入PAGAMO去綜合應用
這三個平台最大的共同特色就是
簡單、好入手、數據可供分析!!!
也就可以讓一個老師
容易操作~並能感到實用!!!
而之所以能長久使用多年
也絕對不是因為"軟體花俏、好玩、新奇"
就是有大量數據
可以讓我這個"資淺班導師"去運用分析~
這或許也是能說出點運用方法的原因吧~
很好調整的模組
可以協助老師想樣的學習行為去推動
當然
用均一、用PA等等
就有很好的輔助~

既然看到了"Welcome to School Highlights!"這樣歡迎畫面~
就寫個心得
做個紀念~
畢竟一年半的應用
讓洋人平台推成"School Mentor"
也是會有點暗爽滿高興的~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寒暑假何不訓練工匠精神?

寒假前讓孩子自己選擇想做的作業
可以是手工
可以是回憶錄
也可以是漂鳥紀錄
很多很多~
當然~一樣可以是傳統的作業本
沒關係~
這是從信任與被信任之間
去提升老師與孩子的互動
更是建立責任感的時刻
更不用說~當從兒童節要轉化為青年節時
如果不試著放手
就不可能飛翔
如同很多人覺得孩子不可能自學
說真的
不可能
何嘗不是因為從大人的不相信而開始
因為
這一代的大人也是從不被信任、要求效率的學習中成長

我真的會誤以為是買的
超強~
真的可以擺攤來賣了

當被信任時
孩子就會告訴自己
我要做到被信任~甚至更好~
此刻~
所有的歷程不需要師長們太多的促動
但全部的歷程
卻都為了一個自己的目標而沉浸在自我思考、提升與產出
因為

一定喜歡被相信
那是一種肯定與自信
全手工
一針一線縫起來的
縫不過去
打孔再縫
這就是工匠精神的專注、精雕與追求的訓練

今天下午因為臨時需要公差班
原本要一個一個讓同學來與全班分享的好作品
只能先讓我這個反光老師放學後先自我感動
偷拍幾張照片做個紀錄
誰說
寒暑假作業讓學生寫得很痛苦~老師改得很辛苦~
看到全班交齊的作品
孩子做得很快樂
老師看得很感動~
我甚至邊看邊想
如果
12年國教的寒暑假能讓孩子發揮
深刻造就每個人的工藝
乃至於專心一致的工匠精神
而不是
訓練一堆解決"作業一日必殺"的危機高手
應該真的滿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