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試著把"迷思邏輯"變成運算式~如果數位平台可以這樣做......

數位平台的數據多半是在正確率、標差、達成率等等一般統計
屬於"學習成效性質"數據
事實上對於老師的協助
已經是屬於後端了~
如果
在數位平台的學習運用過程中
就取代老師的人工分析
就有機會在學習歷程中即時
一方面提供學生個別化的迷思的指導
一方面給老師好的教學建議

問題來了~
1.學生的歷程百百種~我們有可能從數據上去轉化出每個人可能有的迷思嗎?
2.在轉化過程中,如何讓每一種的"迷思",變成電腦可以判斷的運算?
3.如果可以從數據到轉化到運算正確,那又要提供什麼樣的實質協助呢?

在上次台大的學生特質分析中
固然發展出所謂的"平台必須發掘好學生"幾項特質
但那是很遠、很大的後段期程
我仍然比較關注的是
以數學來看
有沒有辦法在平台上進行自學時
就有"教育杯麵"開始進行學習歷程的分析與診斷
並且立即給予回饋與指導
畢竟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有數學問題時
立即性的回饋是最好的
而不是等到第二天老師出現

再者
當數位平台有機會取代老師給予學習指導與建議時
那麼就有機會消除"老師不確定"的變因
不論偏鄉或都市
對學生都有高水準的線上指導

另外
對於缺乏經驗的新進教師
對於孩子的迷思
就可以透過數位平台的觀察與建議
進行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讓備課更具"鷹架效果"
這才是我理想中的夢幻平台~有教育診療效果的"教育版杯麵"!

今天拿到均一教育平台工程師的一個畫面
他問我的感覺......



這個畫面當中
題目是"兩個帶分數相乘"~
而一般孩子最常見的迷思作法就是"各自整數相乘、分數相乘"
問題來了
當數據撈出一小部分時
工程師發現~
如果套用迷思時
只有一筆資料符合
其他嚴重的"離散"!?

就一個軟體工程師來說
並沒有教學經驗
因此,這樣可以歸因的"迷思"(只有一個)
真的無法去應付平台所有使用者
如果我沒看錯~
這個題型的使用者一共有五千多人作答......
所謂的題型就是"題幹一樣,數字有變化"
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去全面套用的"迷思邏輯"
數字一變化那是非常可怕的

另外
沒有現場教學經驗的工程師
無法去想像其他"怪怪答案"的原因
包含老師們可能都有困難
因為
我們都是程度不錯的人
很難理解一些答案是如何"怪怪的算出來"

我所思考的
絕對不是"不行"~
而是"如何讓夢成真"

所以
首先我把題目寫在黑板上
讓學生幫忙想一想會寫錯的原因
這一點讓我找到了的"迷思"

另外
為了讓題目數字變化的問題能夠處裡
我將題幹變成了用"符號"代替數字去列式
以這一題來說
4又2/5乘3又4/5
其實就是兩個帶分數相乘
所以就可以變成
A又B/C乘D又E/F這樣的列式
因此不論A、B、C、D、E、F變成甚麼數字
都是可以在這個計算式中去運用
為什麼這樣做?
因為
如果我能把迷思概念轉變成一個"迷思的計算式"
那麼電腦就可以帶入任何的數字
題目不管如何變化
產生出來的結果~就有對應的"迷思計算"

相對而言
針對每一種答案可能的迷思除了進行分析與列式之外
試著依照教學經驗
給予對應的簡單策略
那麼
如果有一個雲端程式設計好
就可以透過比對~
給予使用者好的學習指導
或者
給予教學者是當的教學提醒
於是花了一個小時
我把這個表件設計成這樣~

可以在表中看到
依照19個使用者的答案(attemps2)
我都做好了可能的問題分析
並且盡量的轉化為可能的"錯誤計算式"
也就是迷思邏輯給算式化~
最後帶上建議
也就是
如果設計一個程式可以對參
就可以出現"診療"的建議

當然這個很粗糙
不過總是破冰看看
而且
如果可行
必須要有一群有經驗的老師來幫忙分析與提供建議
不過
假如真的可以呢?
如果讓資訊與數學兩個範疇的老師來一起完成呢?

另外
如果數據越來越大
分析越來越多
理論上應該是會越來越精準時
是不是就可以有超大的"迷思資料庫"
可以進行更正確的課綱、能力指標的設計呢?
甚至
完整到......取代現場老師?
或者弭平師資的城鄉差距?

總是一個小想法
希望的是
改變更多的教學
翻轉更多孩子的學習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