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MOOC浪潮下最核心的關鍵~影片閱讀理解與製作


  • 為什麼想談???

這麼多個日子嘗試利用MOOC型態進行翻轉學習以來
究竟甚麼是最關鍵的教學環節?
又或者是令人質疑、不置可否的原因?
又或者是所謂的翻轉門檻?
又或者是最多人嘗試卻毫無探討的區塊?
我想
就是"教學影片"這一塊了

網路上隨便搜尋
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教學影片
從學科內的文史數理
乃至於廚房內的菜餚蛋糕
甚至
連我自己本身學游泳
也都是上網看影片自己學習推敲來的

但很有趣的
如果今天打上「影片閱讀理解」
可以說幾乎找不到任何相關的研究
又或者
找到的都是「閱讀策略」但多半是文本的部分
跟影片是沒有關係!
重要卻沒有任何論述!!!

  • 蜂擁的製作或一昧反對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卻也弔詭的問題
因為
看影片自學~不知道有多少人喊著、說著~
卻沒有人去思考「如何看、怎麼看」
因為
做影片讓許多人來學習~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趨之若鶩~
但卻沒有人去討論「影片應該怎麼做讓人真的可以學到東西」
跑到哪的方向???
攝影棚要多好~錄影機要多好~解析度要多高~~~
天啊!!!

相對而言~
如果大家一昧一頭熱的去做了一堆影片
頂著MOOC的光環去推廣數位學習
就別懷疑
有另外一群人根本不相信這件事情!懷疑這件事情!
因為~影片與閱讀理解有很大關係~
卻沒有立論基礎!!!
更別說
全世界MOOC平台如雨後春筍地出現~
不論國中小乃至於大學
當大家蜂擁而高舉旗幟時
其實
很多的數據都可以知道
「完課率」是很多人批評的一件事情~呵呵~


  • 小學生的影片學習關鍵

當洋洋灑灑的一堆數位教學影片製作與上傳時
四年來我始終一直在思考與觀察
在學生與影片的互動當中
有著幾個很有趣的點?
1.花樣百出的影片攝影技巧或設備與"學習",兩者之間應該有的關聯性是甚麼?
2.甚麼才是能讓小學生看得懂並且學到的的數學影片?
3.為什麼同樣的影片有人看得懂、有人卻看不懂?

其實
就跟很多師長所懷疑的那句話
「阿~小孩子看影片怎麼可能就學會數學?」
是啊!
這也是我之所以放下15年的行政資歷
下來班導師想找的答案
我其實真的很想證明一件事情
「用影片去進行翻轉教學是錯誤的!」
呵呵~
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會嚇一跳~
在親子天下專刊內號稱
談到國中小MOOC翻轉的第一個想到的老師
怎麼會說這種"假設"????

說句玩笑話~假設如果證明出來是對的!
那麼~我就不用繼續做"翻轉學習"了~輕鬆啊!!!
呵呵~
回過頭來看~
三年多來的第一線觀察與操作
結論正好與假設是相反的!
做到現在~
的確更加讓我確定以下八件很正面的觀察:
1.數位學習的確是很好的動機工具善用的確能鼓動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契機。
2.影片本身就是數位影像化的"講述法",因此好的影片也就是等於是好的講述!
3.利用影片預習後,不論要不要創新教學活動,的確可以讓課堂進行變得順利。
4.數位平台的影片與習題產生的數據,是很好的長期學習紀錄,可以輔助老師進行觀察。
5.透過影片自學,可以逐漸建構自學習慣的養成
6.影片中可以透過舊經驗的結合,慢慢發展初等的基礎學習,但高層次的題目仍需要老師運作。
(這也正是翻轉學習最重要的意義:基礎交給學生,老師解決最困難的)
7.課堂上靈活使用影片,可以讓老師下台有更多機會去觀察孩子學習的反應、表情
8.線上影片的循環利用、便利與免費,可以讓有心的孩子進行補救、突破,打破教科書的疆界。

這樣看來,透過影片學習似乎是不錯的方向

相對而言,也有其問題必須不斷地思考與調整!!!
實際面對到
甚至有老師使用影片教學不良
導致親師生之間出現問題,老師深感挫折~
因此
這幾年觀察到的問題包含了:
1.三大基本問題:對於國小來說,"有沒有硬體能看"、"有機器但可不可以看"與"看不看得懂"是三大最困擾的問題,任何一個部分卡住,整個翻轉學習就會出現門檻!!!
2.課堂使用影片造成老師"教學空洞"的不良印象,使得老師不相信或者不受相信。
3.學生回家使用載具看影片之外,家長對於"另開分頁"卻無法管理的困擾。
4.影片本身的品質對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的,喜好不一。
5.影片本身如果與教科書內容差異較大,對於課堂上教學應用程度就相對低落。反之,又過度刻板。
6.百家爭鳴的影片與平台,讓老師與學生難以選擇
7.影片訊息的流動速度遠比教科書文本快很多,在國小學童上,理解上必須要有協助策略,否則效果很差。
8.自學影片對於自我控制力差的孩子容易流於形式,反而在課堂上差異化更大。

當然面對到這些問題,也就會思考如何克服、產生策略
四年來的嘗試
就是在找問題~找答案~
因此都會在演講場次中分享這些解決的方法
提供有心嘗試的老師一些靈感
這部分可以參閱之前的文章~
不再贅述!!!

但整體來說
利用數位平台影片自學,然後在課堂上進行高層次的鷹架課程
整個歷程中雖有障礙
都有一些能解決的都有策略
但~
最麻煩最關鍵
打趣地說,其實就在於
好的影片讓老師(學生)上天堂
不好的影片讓老師(學生)住套房


  • 甚麼是好的影片?

好的影片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讓學生一看就懂
說真的~
只要能懂~甚麼問題都不是問題囉!
甚至
在一些偏鄉缺乏師資
或臨時代課的狀況之下
都能利用影片來解決"燃眉之急"~
進一步地來說
好的影片甚至可以協助經驗缺乏的老師進行"備課"!!!
當然~
一段好的影片透過老師適當的運用、自學的策略
基礎內容不用再多說囉!
孩子會跟你大聲說:「老師!課本的我都會了,那上課要上甚麼?」
這時老師就可以大膽地挑戰各種教學方法、學習教材~
甚至進行"跳島學習"!
進度會飛快地進行~~~
不用擔心沒時間!
你要擔心的是:你多出來的時間想要跟孩子玩甚麼???

另外
好的影片會帶來好的自學體驗
相對而言
體驗過的學生
就會更加地努力透過影片自學
所以我的學生才會有好幾個一路自己學到國中程度

但不得不承認的
也有失敗的例子!!!
一般來說不論優劣
學生初期都會因為新奇的體驗而去觀看學習影片
但如果長期在看不懂的不良經驗之下
最後就會放棄不看了~
因為,並沒有好的學習進到自己的腦袋
所對應的解題感受、成績等等
沒有"高峰經驗"~
萬一老師也沒有很好的誘導方式,
事實上,差距越來越大!!!
(不過因為我不用管優秀的,因此就直接教這些,也產生另類的差異化教學)


  • 好的影片要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

同樣在均一教育平台上的影片
幾位老師拍出來的影片
就讓學生有不太一樣的反應
另外
同樣的一支影片
讓30個孩子就有不同的學習狀況

甚麼樣的影片才是好的學習水準?
又或者
讓所有孩子的學習盡量到達目標?

這一年多以來的演講
我都會一個標題
「看影片不是看電影喔!!!」
來跟多數的師長、學生去調整"影片學習"的心態~
畢竟
我們很習慣"文本"去學習數學,乃至於國、社~
多數人的認為
影片充其量只能稱為「補充教材」!!!無法視為正規!!!
甚至影片對多數人來說
只是一種娛樂、享受、次要元件!

因此
對於"想要"學習或教學的使用者來說
心態上就必須調整一件事情!!!
影片本身就是一種講述法的課程
換言之
拍攝教學影片的老師也必須調整這樣的心態
這不是拍影片!而是上一堂課!!!
是一個數位化、網路化、講述化的「文本教材」!!!
等於是把全世界要看影片的人
都是當成眼前坐在教室當中
攝影機與收音設備
就是望著你的學生的眼睛與耳朵!!!


  • 影片必須具備"閱讀理解"的特點

有一種拍攝的方式就是直接把老師上課的情形
完整的錄影下來
光是一堂課錄影40分鐘
就已經違反人體工學專注力只維持15分鐘的問題
老師的表情、衣著、板書、與學生額外的互動
有許多都是不必要的"訊息"
卻足以讓這樣的影片失去"真正的教學意義"

如果還記得一位歷史補教名師在課堂上說著"鎮壓應該用水肥車"的那一段
這位老師我個人也很欣賞他的思維
真的很不錯!
但我們來想一下
學生當時所錄影下來的(擷取訊息)
是當時說的歷史內容?還是笑話?
不然他又怎麼會爆紅呢?
相信不是他當時要說的歷史知識~而是"水肥車鎮暴"的笑話~

如果我們把"教學影片"當成一種"符號流動的文本"時
我就不得不去重視文本最常用、最需要的"閱讀理解"!!!

我們從最常見的PIRLS 閱讀理解四層次
再加上"流動訊息"所必須要注意的!!!
約莫就可以了解「一支好的數學影片」應該要有的特點:

1.從「提取訊息」看影片錄製:
既然是"基礎學習"
最主要的是讓看的學生清楚的掌握影片中的"關鍵訊息",
尤其對於數學影片來說,不論是基礎概念、公式、推導等等
流動的訊息之下
如果沒有好的"辨識"特徵
就會很難掌握!!!
另外,多餘的訊息、重要但雜亂的訊息
都會影響一個畫面當中流動語言所要提供的"關鍵訊息"
所以
每一個關鍵的數學學習
必須要有強烈容易分辨的"符號"(包括顏色、字體、圖例)
並且在容易辨識的位置提供學生
一個畫面一個重點
而且要能不受其他符號的影響(包括人臉會受到學生批評、笑話的潛在影響等等)

相對而言,因為聲音是標準的"流動的符號"
因此
速度必須適中偏慢
關鍵必須重複提醒

另外
通常數學的學習是連貫、系統的建構
而有趣的是
我們天天講國語溝通
但不一定天天算面積體積~連去7-11都是用"滴滴卡"
心算都少了~~~
因此
在"提取訊息"之前
必須讓學習者先進行"提取舊經驗"
利用"舊經驗"的基礎
來讓"閱讀者"更容易進入影片提供的"訊息"(各式各樣的數學符號、運算)

另外對於"舊經驗"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思考另外一個學理方向
基本上我們都知道
數學是一種"知識應用"型態為主的學科
要先有知識,才能應用!
所以對於學習者來說
最初期學習時,應該要接收到的是有關"基礎核心知識"
具備基礎的核心之後
才能面對"基礎計算"進行"統整應用"
最後去面對生活問題(應用題)
針對不同的"現象情境"問題~去結合各種數學能力
因此
在影片最初期的"訊息內容"
應該是以"最核心的基本知識訊息"
絕對不是"記公式"
就是"舊經驗"!!!

例如:當孩子有123456789的符號概念時
下一步就要有運用的"量"的概念,並且推導到"等差"~每次多一個~
因此就會先從123456789的舊經驗為"核心基礎"
接下來就是加上"具體"的量
變成1個蘋果、2個蘋果、3個蘋果....的去數數
再對照到2個蘋果比1個蘋果多1個蘋果
逐漸讓1~9數字具備"量"的概念~之後再演變成"單位數"的概念~

從舊經驗的推導
才能讓孩子建構新知識、並且在過程中發展邏輯性!
這是數學理解很重要的歷程!!!
影片不能少!

2.從「推論訊息」看影片錄製:
這一部分對應到數學影片來說
就是從"關鍵訊息"了解之後
開始進行"例題"的計算與應用
等於是一般文本中"推論出某事件所導致的另一事件"
強化從"核心知識"推導出來的"新知識"的技能的運算技能與其邏輯性

這部分也是目前絕大多數數學影片的內容

個人之所以強調"核心知識推導出來的新知識"這句話
是因為在初期開始例題演算時
如果因為影片分鏡等等因素
忽略了"新知識是不熟悉、新習得的概念"
加上"流動符號"的速度在"短期記憶區"(SM)還沒有深化時
學生很容易忘記
必須不斷的回頭看前一支或者倒轉

再者
這一個階段的有一個剛剛提到的重要時刻
就是SM要轉成LM(長期記憶區)!!!
例題的重要性就在不斷地透過運用
建立、論證某數學技能的脈絡、架構與層次
但是麻煩的是
當影片是進入到"推論訊息"時
其實錄製長度都會比較長!!!
如果比較長,又加上SM區塊太弱~必須重複倒帶、回到前一支影片
影片的跳針重複也是很煩人的!

個人經驗是"會把新習得的技能不斷重複放在畫面固定角落"
讓觀看的學生可以不斷重複看到
除了協助對照與論證解題的過程
也免去了倒帶問題
還能不斷一次又一次的加深印象
固定位置也是為了便利學生
不需要從畫面不斷地搜尋
當然
也增加了辨識度!!!

3.從「詮釋整合」看影片錄製:
這一個部分對照到基礎的數學影片
個人認為就是協助學生進行新知識的"歸納"
這部分非常重要
但不少影片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塊!

很簡單的道理~
一支影片如果長達10~15分鐘
如果學生是很專注地
到最後很有可能前面5分鐘的訊息是被後面10分鐘的訊息暫時"擠出SM區塊"~
這基本上跟"RAM"很像~
因此
這一個部分就很像把"硬碟上的tmp暫存檔"給弄回記憶體裡面
整個重新整理與歸納一次

前面也提過
影片教學本身也就是"數位化的講述法"
相信所有的老師在任何的課程最後
下課前一秒
都會進行"整堂課的一次性歸納"
讓學生能有整體性的認知!!!
道理是一樣的!

因此
影片的錄製是必須要有這樣最後的畫面!!!
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有整體的概念!

4.從「比較評估」看影片錄製:
文本中的評估、揣測、評斷等等
在數學影片中會是甚麼樣子???

如果對應到我所見過的學習影片
有一些老師會在影片中"問問題"!!!
並且留下一小段空白時間
讓學生按下"暫停"按鈕
然後去思考問題、比算、推導看看

甚至在一些數位平台的影片中
也能內嵌這樣的"Quiz"
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做(例如之前educanon這個平台)

不過
因為自學影片通常是"基礎學習"
尤其是數學~內容千萬不能難!!!
一定要看得懂~(為了自學的高峰經驗!)
做到這一階段的影片多半是已經在講後端的"應用題型"
回家自學通常不建議安排這類的影片了~
所以這部份的應用
比較適合在跑"整個課程都是影片自學"的老師

這樣影片的重點是留白、留quiz
讓觀看的學生去思考看看!!!
但......最後的答案呢?
以數學來看~應該是要解題的!!!
當然內容上也建議要重複"新知識的概念"~
不過
如果是文史的影片~
倒是不妨可以留個梗
「靜待下回分曉!」
也是很有趣的~


  • 好影片讓好老師桃李滿天下

我們班孩子的數學多半不是我教的
我非常感謝秀山國小的呂恩佑老師誠致基金會的冠緯、敏豪、智鑛老師
真的很多基礎的是他們的影片教出來的
它們除了自己的學生之外
其實
了很多學生
影響了很多學生
但卻不需要千里迢迢!!!
我曾經對呂恩佑老師說過一個玩笑話
「我太太晚上聽你的聲音比我還多!」(別誤會!那是我們備課時都先看過影片~)

MOOC除了代表著數位學習的時代
更代表著透過網路
將會讓好老師打破教室的疆界
讓好的學習內容
不分偏鄉、都市、國內國外
都能讓學生受用

當然
相對而言
如何製作好的影片
就成為有心製作教學影片重要的課題
當然以上所陳述的想法
是個人三年多以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
並非絕對!!!
放到了大學、中學、甚至別班~
也可能必須要做適當的修正!
但我絕對相信
教學影片
代表著一個老師的內涵與思想
因此
被閱讀的脈絡、所需要的策略
都是一樣的!!!
所以
重視"閱讀者"的感受與學習的歷程
注意應有的"閱讀理解"~
將可以讓好的老師產出好的影片
造就出最棒的數位學習契機~
讓桃李滿天下
重新在這個時代重新定義!!!

最後一定要感謝一位大師~品學堂的黃國珍老師
也因為他的指導與建議~
讓我在影片閱讀理解上
有更好的思考與方向!!!
感謝這位溫暖的好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