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Translate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翻轉下的"跳島式學習"~不過鬱卒的是新載具上不了台~

一早沒有和顏老師協調好~
來不及教孩子用新載具~
學生連滑動"磚塊"與"視窗"蹦跳鈕都不會用~
果然人仰馬翻啊!
又正好我要上電腦課~
一下課跑去看~
只看到顏老師灰灰的臉色~
我也跟著灰灰的~
但是
後來想想,
半年前把30台小筆電拿進來,不也正是這樣的光景~
甚至還為了孩子在家自學比例很低~
在電梯間感嘆的想放棄...
換載具的混亂~
不就也正是孩子要重新適應的"過度期"
呵呵~想想...
幹嘛這麼灰心!距離暑假還有80幾堂數學要上勒~
不過今天第一個小弟的歸納
就是大班級初次使用時
前提務必要「熟悉載具」、「熟悉平台」
萬一亂成一團,
也是正常,因為還有一生學不完的數學課可以慢慢走~

第二個重要歸納...
晚上顏老師終於開口
其實鬱卒的原因還有一個
就是~
跟我一樣~
因為沒有依據沒有參考
上到現在~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
我笑著說...
啊不就跟我上個月一樣,
茫茫然地冒險,不知道答案卻一直被問答案~
會很悶悶地~怕怕地~
年初是我帶著MOOCs模式~讓大家嘗試~
從歷程中嘗試找模式~所以是我在鬱卒~
現在~是顏老師嘗試翻轉教學~
除了學思達模式以及線上資料以外
也正從歷程中嘗試找到屬於她翻轉教學的方向
我腦筋想到的答案是
需要"團隊"~

正好
顏老師說到跟502黃老師的對話討論~
黃老師好奇的問他一個大哉問
怎樣知道學生自學的狀況?
是否需要前測後測來了解?
不然怎麼知道孩子討論、分享不是空轉
產生「學習空洞」

當然這樣的問題也會讓很多國小老師擔憂~
固然自學可以藉由均一平台來看到量化數據
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的測量出到底「內化多少」?
即使透過討論、舉手發言、彼此分享的機制
如同我昨天談到
國小老師很難放心真的「所有」的孩子是「學好了」
而不是「已經學了」
這的確是一種危機感的教學心理
也或許是「翻轉教學」在國小層面的一種問題~
所以老師仍然會不斷透過歸納講解~來彌補這樣心理

但更有趣的是顏老師說了她今天的課程出發點
非常驚人~
因為昨天看得出來(連我都看得出來)
孩子其實自學的基礎很好~
程度非常弱的孩子都能參與(我在現場都嚇到)
所以~一早顏老師馬上進行「前測」
利用數學課本習題練習寫「1-2」
昨天上的是「1-1」
今天應該才要上「1-2」上完了才會寫「1-2」的習題~
但....請注意一早他就讓孩子直接寫「1-2」的習題
後來,她改完所有學生的習題,決定一件事情~
「數學課直接上1-3」
這...
就是為什麼沒有跟我說就臨時決定用平板上課~沒有先協調~
這...
我驚訝地稱為翻轉下的跳島式學習
因為在1-1已經完成登島,1-2直接挑戰登陸也成功,那就直接到1-3吧~
歐~買尬的~
我心頭真的是敬佩又充滿歉意~
原來顏老師一直猶豫不決~就是在等早自習的測驗~
宛如前進觀測站「觀測落點」~可以,就上岸了~不行,就繼續準備~
因此顏老師謹慎小心地翻轉教學

所以今天觀課後的兩個重點就是
國小翻轉事實上可以產生「跳島式學習」
而進行跳島前,需要「觀測落點」
而觀測落點的方式,可以利用均一、課本、習作來嘗試~
而「前進依據」,連程度弱的都已經會算了~那還等甚麼!

這幾天顏老師真的很傷神~
畢竟在不知道答案的狀況下找答案~
但我也驚訝的在501班的田野中
找到一些意外的答案~
其實~顏老師正在創造答案啊~
不過,她還是維持著內向、冷靜的樣子,
而我保持著「質性研究者」的觀察與記錄
繼續走下去...
有時想想~支持我們的力量在哪?
今天教務主任跟我說
她今天在走廊上問一個501孩子~
喜不喜歡這樣上課?
孩子說
「很喜歡,數學變得很好玩!」
呵呵~
這或許就是我們夫妻倆嘗試翻轉的力量吧~

今天原本有要展現使用平板看均一影片的模式
不過因為平版出問題
只好統一播放
接下來進行各組解題討論
不過因為題目"太簡單"
所以有點吵~呵呵~
後面利用均一平台想要測驗孩子狀況
但....
平板出問題...亂成一團~
不過也可以讓參考的老師知道「真的會有這種狀況」
未來進行時要特地注意載具的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